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005年9月1日施行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以下称《规定》)第六十条规定,学校应当成立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受理学生对取消入学资格、退学处理或者违规违纪处分的申诉。《规定》将高校建立学生申诉制度,成立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提上了议事日程,学生的申诉权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  相似文献   

2.
大学生违纪处分制度是学校根据有关规定对违反校纪校规的学生所采取的一种处罚性措施,高等学校的处分权来自于法律法规的授权。新《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完善了学生违纪处分制度。建立和健全大学生违纪处分制度不仅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而且将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不断深化。  相似文献   

3.
学生违纪处分问题是我国教育的热点问题之一,2005年《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颁布后,各高校纷纷修订、完善了学生违纪处分条例,这对科学合理地进行学生处分法定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然而,近年来,大学生状告母校的案例呈现增长的趋势,深入分析高校败诉的主要原因:一是违纪处分规定与法律法规相抵触;二是高校对违规违纪学生的纪律处分程序仍存在诸多瑕疵,并未完成真正的规范化转型.因此,完善高校学生违纪处分制度及程序,有助于优化学校的教育管理效益、减少法律纠纷,有助于为学生营造浓厚的学习成长环境,有助于更好地实现学生管理的规范化、法治化、科学化、民主化.  相似文献   

4.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的相关规定,各个高校可以自己的实际情况建立起适合自己学校管理模式的学生违纪处分制度,以适应依法治校的发展趋势。独立学院作为一种崭新的办学模式,如何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在学校办学和管理上有所创新,成为了各个独立学院必须思索的问题。本文从目前高校违纪处分制度存在的问题入手,进而根据独立学院的性质和发展面临的问题来论述独立学院学生违纪处分制度创新的必要性,进而提出如何创新学生违纪处分制度的几点思考,为独立学院创建富有特色的违纪处分制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学生违纪处分听证制度是保护违纪学生合法权利的重要制度。但是目前国内多数高校并未对该制度予以重视,导致学生违纪处分听证制度的运用效果不佳。本文从行政听证制度的概念出发,分析了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完善对策,以期对我国学生违纪处分听证制度的建构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6.
普通高校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以及《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制定学生违纪处分规定,以有利于建设和谐校园、规范高校学生的行为、提高学生管理水平。本文通过分析我国高校学生违纪处分规定制定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完善学生违纪处分规定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高校学生违纪处分是高校学生管理的重要环节,但是,随着我国法制化进程的推进和学生维权意识的增强,近年来学生对违纪处分的程序和结果提出质疑,甚至提起诉讼的现象屡有发生。因此,为了规范高校管理程序,建立高校学生违纪处分听证制度已是势在必行。本文以听证制度的概念为切入点,就高校学生违纪处分听证制度存在的必要性和面临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深入探讨了高校引入违纪处分听证制度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8.
《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是教育部制定的行政规章,应对高校学生违纪处分作出相对明确、操作性强的规定。高等学校制定或修改学校学生管理规定时,要体现管理权源的正当性、程序的合法性;在进行学生违纪行为认定时,要考虑学生的主观过错、客观行为,坚持处分与行为相适应的原则。学生违纪听证制度是学生行使陈述权和申辩权的一种形式,但不是学生违纪处分的必经程序。“有权利必有救济”,应建立符合高校特点的学生权利救济制度。  相似文献   

9.
<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是教育部制定的行政规章,应对高校学生违纪处分作出相对明确、操作性强的规定.高等学校制定或修改学校学生管理规定时,要体现管理权源的正当性、程序的合法性;在进行学生违纪行为认定时,要考虑学生的主观过错、客观行为,坚持处分与行为相适应的原则.学生违纪听证制度是学生行使陈述权和申辩权的一种形式,但不是学生违纪处分的必经程序."有权利必有救济",应建立符合高校特点的学生权利救济制度.  相似文献   

10.
高等学校具有行政主体资格,其与学生之间具有管理与被管理的行政法律关系,高等学校违纪处分的司法审查已有充分的法律依据。因此,学生不服高等学校违纪处分所产生的纠纷应该纳入行政诉讼受案范围,同时应遵守复议前置、合法性审查、审查广度有限、执行停止等四项规则。  相似文献   

11.
高校开除学籍处分纠纷是一个颇受社会关注的问题,而这与高校校规设定开除学籍处分密切相关。通过观察和比较32所教育部直属一流大学建设高校的校规中关于开除学籍处分的规定,发现校规之间在具体内容上差异较大,因此,提出高校校规设定开除学籍处分的权界问题。一方面,高校享有通过制定校规设定开除学籍处分的权力;另一方面,这一权力是有界限的,主要受到合理行政原则的限制。为此,从实体和程序方面提出了对高校设定开除学籍处分权的规制路径,促进依法治校工作的深化,推进高等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建设。  相似文献   

12.
高等学校学生处分由于涉及到学生受教育权的剥夺与限制、涉及到学生名誉的损害,对其正当性的置疑已经成为当前社会关注的焦点和学界讨论的热点。在正确认识高等学校学生处分的概念与特征的基础上,以目的、实体与程序三个维度为视角,合理剖析高等学校学生处分的正当性,对高等学校学生处分运行机制的合理建构有着重要的意义。目的正当是高等学校学生处分正当性之前提,实体正当是高等学校学生处分正当性之基础,程序正当是高等学校学生处分正当性之保障。而三者的有机统一构成高等学校学生处分正当性的根源。  相似文献   

13.
当前中国大学行使教育惩戒权时有行政化作风倾向,对法律赋予的让渡权产生异化。新时期,大学教育惩戒要摆脱工具理性,要以大学生的发展为旨归,体现应有的人文关怀。而体现人文关怀因素的教育惩戒路径主要有:惩戒制度的制订和内容体现大学生"人"的因素、惩戒制度的执行体现"伦理道德"因素、惩戒组织机构体现人性化架构和大学生自治组织的自律教育惩戒。  相似文献   

14.
纪律处分是高校依法循章对违纪学生实施制裁的手段,它在构建和稳定学校办学秩序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存在民主意识淡漠、缺乏与学生沟通等原因。导致学生与学校对簿公堂的事例时有发生。为维护学校声誉,也为了尊重学生的人权,变“事后救济”为“事前预防”,一些高校已着手“学生处分听证制度”方面的有益探索。但学生处分听证制度尚属新生事物,还处于讨论与浅实践阶段,还有待进一步规范。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高校的法律地位、高校与学生的法律关系、高校学生处分权的法律属性三方面入手,对高校考试违纪处分进行深入的法理学审视,得出结论:高校学生处分权既是法律授权,同时又是高校办学自主权之一。但高校在处理学生考试违纪方面往往从严处理、专断独行,导致许多问题,如法律法规中只有原则性规定,缺乏处分的具体程序规定;高校校规扩张性的解释扩大了处罚范围,加重了处罚力度;实践上重实体、轻程序等。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应从以法律法规为基础,不违背上位法的精神;体现学生权利和义务的均衡;对程序作出明确要求等三方面完善高校考试管理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16.
高校学生处分设定权应该分成两个部分,开除学籍等涉及学生重要权利的学生处分由法律规定,其他内容由校规规定。高校享有的学生处分设定权应该属于学校,在教师、学生、行政人员、其他人员的共同参与下,行使学生处分设定权。高校可以设定灵活多样的学生惩戒措施。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解高师学生自信水平与母亲教养方式的关系,探讨学生性别、生源地、母亲文化水平等对自信水平的影响,本研究采用EMBU量表与自信水平问卷为研究工具,选取某师范大学320名学生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结果发现高师学生的自信程度与母亲的情感温暖、理解因子、过度保护、否认、拒绝、过分干涉、偏爱被试因子有关,其中与母亲的情感温暖、理解因子存在正相关,与母亲的过度保护、拒绝、否认因子存在负相关。所以性别、生源地、及母亲的教养方式影响高师学生的自信水平。  相似文献   

18.
随着信用方式的国家助学贷款逐渐成为助学工作的主渠道,如何建立有效的机制,防范和催还恶意欠贷,减少不良贷款的发生,将成为国家助学贷款工作需要解决的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借鉴各国成功经验,结合我国国情,实行政府、银行和高校配合建立个人联合征信系统,明确惩罚措施;对大学生加强诚信教育,大力发展生源地贷款等措施。  相似文献   

19.
随着高校学生处分行为引发诉讼的情形急剧增多,传统被视为高校权力保留领域的高校处分权的法治问题也倍受关注。高校依据法律、法规、地方性法规、规章以及内部管理规则对学生实施的处分是教育行政行为,但实施中存在着诸多非法治问题亟待解决。要完善高校学生处分制度,应当在行政法治的原则和框架下实现高校学生处分行为的法治化。  相似文献   

20.
《Child abuse & neglect》2014,38(12):1885-1894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was to examine age, sex, and racial differences in the prevalence of harsh physical punishment in childhood in a nationally representative sample of the United States. Data were from the National Epidemiologic Survey on Alcohol and Related Conditions (NESARC) collected in 2004 and 2005 (n = 34,653).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es were conducted to examine age, sex, and racial differences in the prevalence of harsh physical punishment.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prevalence of harsh physical punishment has been decreasing among more recently born age groups; however, there appear to be sex and racial differences in this trend over time. The magnitude of the decrease appears to be stronger for males than for females. By race, the decrease in harsh physical punishment over time is only apparent among Whites; Black participants demonstrate little change over time, and harsh physical punishment seems to be increasing over time among Hispanics. Prevention and intervention efforts that educate about the links of physical punishment to negative outcomes and alternative non-physical discipline strategies may be particularly useful in reducing the prevalence of harsh physical punishment over tim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