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白马藏族的语言是一种独立的语言,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语言词汇范畴,透过这些语言词汇层面,这个民族的农耕文化形态便赫然展现在人们面前,它反映了白马藏族早期所从事的简单的农业生产活动,具有一定的农具制作工艺水平,并与其他几种生产方式彼此互补,构成了具有多元化特色的经济结构类型。  相似文献   

2.
陇南白马藏族保留了较为完整而又独特的生活习俗,在音乐、舞蹈、语言、宗教、美术和体育等方面都有其独特的民族性.采用文献资料、田野考察法和访谈等方法对白马藏族体育形态特征及文化意义进行了梳理.认为白马藏族传统体育具有祭祀体育的独特性和综合性、健身体育的和谐性,以及娱乐体育的多样性等特征.在我国和谐社会文化的影响下,白马藏族传统体育文化将以社会和谐为主轴向更高层次发展.  相似文献   

3.
陇南白马藏族保留了较为完整而又独特的生活习俗,在音乐、舞蹈、语言、宗教、美术和体育等方面都有其独特的民族性.采用文献资料、田野考察法和访谈等方法对白马藏族体育形态特征及文化意义进行了梳理.认为白马藏族传统体育具有祭祀体育的独特性和综合性、健身体育的和谐性,以及娱乐体育的多样性等特征.在我国和谐社会文化的影响下,白马藏族传统体育文化将以社会和谐为主轴向更高层次发展.  相似文献   

4.
白马藏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文化的"活化石",它蕴含着这个族群的思想意识、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白马藏族儿童是白马藏族文化主要的继承人,对白马藏族文化与幼儿教育的融合探究不仅能够实现白马藏族文化的有效传承和发扬,还能让幼儿在教育、生活与游戏中充分吸收民族文化资源的精髓,让儿童获得文化归属感。  相似文献   

5.
白马藏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文化的"活化石",它蕴含着这个族群的思想意识、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白马藏族儿童是白马藏族文化主要的继承人,对白马藏族文化与幼儿教育的融合探究不仅能够实现白马藏族文化的有效传承和发扬,还能让幼儿在教育、生活与游戏中充分吸收民族文化资源的精髓,让儿童获得文化归属感。  相似文献   

6.
白马藏族的语言是一种独特的语言化石。新时期以来,有关白马藏族的语言研究成绩较为突出,主要围绕白马藏族语言的族属问题而展开,理论性研究较多,但实证性研究和微观深入的研究仍嫌薄弱。  相似文献   

7.
在后现代文化语境中,充分利用视觉文化符号宣传推介白马文化迫在眉睫。通过分析白马藏族旅游发展的现状,着力探讨在视觉文化时代白马藏族旅游文化开发在视觉文化符号建构和视觉文化传播机制中存在的问题,探索白马藏族旅游文化视觉符号建构的策略和视觉文化传播的机制,以推动白马藏族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白马文化的传承创新。  相似文献   

8.
白马藏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白马语则是传承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手段和媒介,它是白马人在生产劳动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比较稳固的交流工具,同时,它也蕴含着这个族群的思想意识、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如果白马语消失,那就意味着白马藏族的传统文化也将消亡。因此,要想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就必须首先对其传承的手段语言进行保护。而双语教学是语言与文化传承的有效方式,是中国民族问题和中国语言教育问题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白马藏族地区开展双语教学不仅意义重大,而且形式迫切。  相似文献   

9.
白马藏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白马语则是传承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手段和媒介,它是白马人在生产劳动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比较稳固的交流工具,同时,它也蕴含着这个族群的思想意识、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如果白马语消失,那就意味着白马藏族的传统文化也将消亡。因此,要想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就必须首先对其传承的手段语言进行保护。而双语教学是语言与文化传承的有效方式,是中国民族问题和中国语言教育问题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白马藏族地区开展双语教学不仅意义重大,而且形式迫切。  相似文献   

10.
白马藏族艺术是凝结着白马藏族人民智慧的文化瑰宝,历史悠久兼具实用性和审美性双重功能,表达了白马藏族人民积极向上的生活追求和美好愿景。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因其本身的传承方式和新的流行文化等原因,日益失去原有的光辉。文章从白马藏族艺术家主体地位的保护、倡导新的传承方式以及找到新的发展路径方面对白马藏族艺术做了深入的探讨,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白马藏族艺术的发展方向也给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1.
白马湖作家群溯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马湖作家群”有着鲜明的个性,该群体的作家有相近的文学风格,更有共同的理想张扬艺术、提倡美育,在教育事业和进步文化传播等方面做一些实际的工作;他们是一群志同道合、情趣相投的作家朋友,借了白马湖的灵性,以自己作品的独特艺术风格给人们留下了一种难以忘怀的文化印象。与其他一些文学群体一样,“白马湖作家群”也有其孕育的过程。追溯、研究该群体的源头,对于把握该群体的性质和流变颇有意义。  相似文献   

12.
什么是“白马人”?这是一个为许多人所忽视,然而却是十分重要的问题。这个问题,应当说是认识“白马人”民俗文化的前提,也是开展陇南白马人民俗文化保护和研究的理论依据。“白马人”就是一个自周秦以来历史上形成的有共同语言即白马语、共同地域即西汉水流域至白水江流域甘川居住地、共同经济生活以及共同音乐、舞蹈、宗教崇拜、丧葬、婚俗等文化、生理和心理素质特别而又稳定的共同体。“白马人”已经具备现代民族学意义上的民族特点。对“白马人”概念进行考察、辨析,有利于提高人们对“白马人”概念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陇南文县铁楼藏族乡白马流域的十多个寨子将具有奇特性、唯一性、垄断性和不可替代性的白马文化,传承得最完整、最丰富、最古朴,是甘肃特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陇南文县白马人由于特殊地理环境、护佑、较好物质基础支撑,人们生存客观需要和多种制度的有力保障等原因将古朴的传统文化传承至今。  相似文献   

14.
氐族,是我国历史上最古老的民族之一。甘肃陇南是氐族中的重要一支——白马氐的摇篮,在西汉武帝开西南之前为白马氐国的政治中心。由于历史和地理的原因,居住在甘肃文县及邻近的四川平武山区的氐族后裔(今称白马藏族)至今完整地保存着氐族文化习俗。尤其是文县白马人傩祭舞蹈三目神面具,则是研究古代氐族历史和宗教文化的“活化石”。对探寻白马氐族的族源、地望及发展轨迹,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氐族,是我国历史上最古老的民族之一。甘肃陇南是氐族中的重要一支——白马氐的摇篮,在西汉武帝开西南之前为白马氐国的政治中心。由于历史和地理的原因,居住在甘肃文县及邻近的四川平武山区的氐族后裔(今称白马藏族)至今完整地保存着氐族文化习俗。尤其是文县白马人傩祭舞蹈三目神面具,则是研究古代氐族历史和宗教文化的“活化石”。对探寻白马氐族的族源、地望及发展轨迹,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从地域文化视角观照,白马湖作家群的崛起,既是一种与"五四"启蒙语境有关的文学现象,更是一种区域文化原型影响下的文化现象。浙东文化与白马湖作家群创作风格之生成有着不可忽视的联系:浙东文化的"刚性"特征对白马湖作家群"为人生"立场的形成,浙东文化"经世致用"的特性对白马湖作家群"平民启蒙主义"理念的生成,浙东文化的另一面"超脱空灵"特征对白马湖作家群"人生艺术化"的追求,浙东文化"开拓创新"的特征对白马湖作家群的散文创作"创新"的特征等都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白马藏族是生活在岷江上游、具有独特民俗风情的族群,其传统文化面临消失的危险。白马藏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发展要遵循整体性保护原则、差异性发展原则和动态保护原则,在保护与发展过程中要充分尊重白马民众主体意愿。对白马藏族传统文化要加强调查、抢救、整理和研究工作,要积极推进白马文化传承工程,建设白马文化生态博物馆,开发生态、民族旅游资源,在发展旅游业中保护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8.
陇南白马藏族服饰文化述论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陇南白马藏族民俗文化基本保留了其原生态特征,其中服饰文化最为典型,是白马藏族民俗文化的主要视觉载体。男子服饰体现出朴素单纯的特征,妇女服饰相对丰富多样,而且装饰图案精美,文化意蕴深厚,传达出白马人与自然生态的和谐共处,以及他们对生活的憧憬和热爱,也体现出白马人独特的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19.
池哥昼是白马藏族傩祭祀仪式遗存,祭祀以驱鬼逐役、酬神纳吉为目的,围绕逐家串户跳池哥昼傩舞的方式进行,具有浓郁的原始特性和民族特色。作为祭祀仪式表征符号的池哥昼傩舞,古朴、原始,以其丰富的表演形态和风格全方位地透析出无文字民族独有的聚合信仰、娱人娱神、以舞叙事、重温历史等多重文化特性,是研究白马文化的"活化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