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瑶 《新闻世界》2012,(3):165-166
让·波德里亚的消费社会理论建立在符号学的经验分析和人的原始欲望基础之上,对消费社会给予猛烈的批判。随着大众传媒的迅猛发展,个人的消费已不再满足于物品的功能性而更多的指向符号消费,折射出集体特征的符号印记。  相似文献   

2.
作为一种"信息"和"人体的一种延伸",大众传媒自诞生之日起便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加快了人类信息交流的速度。但大众传媒在推进社会发展的同时,它营造的"拟态环境"、运行的规则和追求商业利益的目标也促使人发生了异化。  相似文献   

3.
新闻点评是大众传媒呈现的新闻产品之一。大众传媒和专家学者之间的关系,并非如新闻点评所呈现出来的那样简单、可靠。本文认为,双方的关系中隐含了各种力量的抗衡,从而产生了不同的互动模式。双方在这些模式中扮演不同的角色,共同造就呈现在受众面前的新闻产品。本文试图描绘新闻生产背后的运作过程,并且分析不同模式的意志归属。据分析,在这些互动模式中,大部分是双方关系异化的表现。而产生异化的原因,归根结底是新闻场和学术场之间的结构性矛盾。本文呼吁摈弃合谋的不正当状态,强调建立独立的知识分子评价体系、独立的新闻生产体系及富有专业精神的正当合作。  相似文献   

4.
5.
叶琦 《当代传播》2001,(2):38-40
美国人常说:大选年,什么事都会发生.而2000年的美国总统大选算得上是有史以来最富戏剧性的一次.11月8日,美国各大媒体纷纷宣布其共和党候选人小布什当选,可仅仅在一小时后,又声称最后结果并未确定.这就让那些已向小布什发出贺电的世界各国领导人陷入了极为尴尬的境地,当然也包括候选人和媒体本身.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2002--2007年莫比奖中的美国电视广告作品进行内容分析研究,发现美国广告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工具对“美国梦”有异化作用,同时对这种倾向性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胡鹏 《新闻世界》2011,(7):97-98
在大众消费时代里,女性成为消费的主力军,她们追随流行,制造流行,并有许多并非来自"需求"的消费行为,大众传媒对这种现象的产生起着引导和推动作用。本文从传播学视角对这种现象进行分析,反思其对女性消费文化应有的引导倾向。  相似文献   

8.
多元文化主义是当代美国文化的一大特色,在多元文化主义思潮的影响下,以前被排除在新闻视野之外的少数族裔正得到美国新闻媒介的日益关注和报道。美国媒介生态中的文化、政治和经济等多方面因素促成了大众传媒对多元文化主义思潮的传播。  相似文献   

9.
《变形记》借助真实与荒诞的艺术手段,以寓言的形式,展示了现代人被巨大社会压力所异化的现实。笔者从"异化"内涵和具体表现形式,异化世界的构成元素和荒诞背后主题三个方面入手,探讨了卡夫卡为现代人构建的异化世界。  相似文献   

10.
《大观周刊》2011,(11):F0002-F0002
全球化的时代已经来临,英语现今是地球村普及最为广泛的语言,学习英语能让我们与世界建立起沟通的桥梁,并且了解世界,融入世界,成为世界中不可缺少的一员。所以新时代的孩子们都应该尽早学习和掌握英语,可是怎样教导好这些聪明又调皮的孩子们,成为所有老师和家长头疼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末西方最具影响力的一种文化思潮,它揭示了人类进入后工业化社会以后精神意识方面发生的深刻变化,以批判性、丰富性和复杂性等特点冲击着人类研究的各个领域。随着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席卷,后现代主义思潮逐渐渗透到我国当前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人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生产生活等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大众传媒是流行语传播的载体,也是流行语规范化的前沿地。本文以2009年十大流行语为例,将其归纳为三类:一般性的新闻语词、旧词新义和新兴的格式,并从大众传媒的传播行为和受众的心理角度分析,从既成、可能、突破三方面对流行语的规范化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3.
政治仪式中的媒介权力--大众传媒对美国总统竞选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琦 《现代传播》2001,(1):52-55
大众传媒与美国总统选举密不可分.美国的总统竞选运动成为一种媒体策划下的"仪式"和"表演".大众传媒对美国总统选举的影响表现为关于竞选过程的消息大部分来自媒体;在形成选民对候选人的印象上有着巨大影响力;媒体新闻报道的方式有助于确定公众认为重要的政治问题,从而影响公众对候选人的选择;媒体在投票日开展的离场民意测验对选民行为有一定影响.由于媒体在总统竞选中扮演的角色超越了它本来的功能,给竞选带来种种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14.
如今大众传播媒介是我们从社会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它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社会科学家们对有关它的特殊性问题做出了种种合理的预测,并发表了数量可观的论著.尽管如此,大众传播媒介的发展,尤其是在数字技术和网络传播的冲击下,在某种程度上开始改变人们社会化和界定自己的方式.本文探讨的是业已超越了我们理解和分析的这一特殊文化现象所产生的影响和效果,即环境地理隔离现象和由此带来的一个必然产物——孤岛效应,受众个体的孤岛效应与文化的孤岛效应.  相似文献   

15.
金晓艳 《大观周刊》2012,(23):13-15
大众传媒自身的特殊性要求其在报道中必须坚持自由与责任并重。但是当代大众传媒却出现了价值危机,虚假新闻、节目媚俗化现象屡见不鲜。当代大众传媒伦理缺失的种种表现,揭示出传媒自由的价值理念偏离了正确轨道。因此,修正自由与责任之间的关系,找到两者的平衡点,是亟待解决的任务。彰显大众传媒的伦理向度,以期能够改善当代大众传媒的现状。  相似文献   

16.
王丽  王权 《新闻前哨》2011,(6):20-22
伴随着互联网的全球化,人类正行走于一个高风险的社会。本文通过对风险社会食品安全问题的考察,通过对近期频繁出现的食品安全事件中媒体的处理方式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深化对由此引发的危机公关与媒体报道关系的认识和理解,并尝试着提出规制。  相似文献   

17.
以大众的名义——当前大众传媒的文化民粹主义倾向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孙玮 《新闻大学》2006,(3):94-101
本文以2005、2006年的重要文化事件为对象,分析了当前大众传媒话语和行动中的文化民粹主义倾向。指出:这种倾向有双重意义,既是引领民主的先声,也是戕害民主的利器。这是文化民粹主义本身以及当前中国社会的多重因素造就的复杂局面。  相似文献   

18.
弱势群体是一个处于社会底层、中下层的社会群体。大众传媒对弱势群体的报道存在一些问题:弱势群体被"弱视"、歧视,话语权缺失,被"他者化"、"被消费"。弱势群体"失语"的根源在于其经济地位的低下;通过政府对弱势群体话语缺失的弥补和对媒体的适度干预以及培养他们的媒介素养等手段,促使弱势群体与媒体形成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9.
近些年来,美剧在中国的传播日益广泛,并逐渐深入到中国观众的审美心理,形成了文化认同,影响着本土的文化价值体系。通过审美和文化路径,美剧在中国文化语境中不断建构着理想化的美国印象,这种艺术形象是双重异化的他者形象,却是中国观众接受和认同的形象,它深刻地影响着中国本土的文化语境。  相似文献   

20.
殷晓璐 《今传媒》2014,(8):52-53
本文以五四时期到建国后三十年到新时期再到新世纪数字化时代这四个时期大众媒介的变化发展为视角,探析了媒介形式、主导群体及媒介功能的转变,媒介的主导群体由社会精英阶层变为大众,媒介在国家建设中的作用由想象到形象塑造到参与建构再到全球建构并解构,力图从这一转变发展中把握大众媒介与中国现代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