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段文字的启示“一旦语言有了独立性,人们往往觉得记住了这些词语就是有用的,教师也往往不注意它们与学生思想感情的对应性,让学生像鹦鹉学舌一般学习语言,别人怎么说就让学生也怎么说,这样学生说话时便常常说的不是自己的话,而是别人的话,表情达意的作用便消失了。”(当代著名批评家王富仁《蝉声与牛声》)一段文字,读来思绪翩飞。毋庸质疑,任何一种语言的学习,要达到灵魂之处,需要和说话人的思想感情紧密联系在一起,要能从文本的艺术语言中获得共鸣,学会欣赏(听懂或看懂)艺术语言,其次才能运用艺术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情感。这对语言工作…  相似文献   

2.
王琪 《中国教师》2012,(5):64-67
<正>《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下文简称《标准》)把第一学段的作文教学明确定位为"写话"。"写话"就是用口头语言把要说的话写下来。学生怎么想就怎么说,怎么说就怎么写,这是小学低年级最初的写作训练。这一阶段要使学生处于一种放松的状态,让学生感到写话就是把自己想说的话写下来告诉别人,是一件很有意思也很愉快的事情。  相似文献   

3.
工具性和思想性是语文的两种基本属性。语文之所以能充当交流思想的工具,一靠语言,二靠思维。无论是说给别人听,或是听别人说,无论是写文章给别人读,或是读别人写的文章,都是语言和思维的体现。人们说出的话,写出的文章,都是一种思想的表达。当一个人在生活实践中遇到了某个问题,他就会在头脑中针对这个问题,以语言为工具,对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思维加工,最后形成一种认识,这就是思想。可见,离开了语言和思维,就不可能形成思想,语文也就不会具有思想性。因此,我们在整个语文教学中要以语言和思维训练为核心,强化语言和思维训练。  相似文献   

4.
一九八七年九月八日,著名美学家王朝闻教授及邓福星博士一行三人来我校,并在当天上午在学校礼堂作了专场学术报告.王朝闻教授从他年轻时看到的一幅对联:“未晚先投宿,鸡鸣早看天,”谈起他的审美观:“用我自己的眼光去感受客观对象,认识客观对象.不仅凭别林斯基怎么说,车尔尼雷夫斯基怎么说?如果这样,自己怎么说呢?别人的话可以引用,但别人也可引用,不能因为说你引用了别人的话,这话就成为了你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5.
正众所周知,一篇好的文章,离不开必要的过渡.同样,要想上好一堂课,虽然很难做到节节课妙趣横生,但过渡也是不可缺少的.然而,有的教师在组织教学过程中,往往忽略了必要的过渡.我们经常看到,一些老师指导学生学完生字,就说"下面大家来分析课文",学了前面的自然段,则说"我们来分析下一个自然段",段落赏析完毕,便说"我们一起来归纳中心思想".像这样的组织教学,总让别人感觉到有些生硬僵涩,断断续续,  相似文献   

6.
儿童入学前已积累了较丰富的口头语言,并具备了一定的思维能力,潜在着表情达意的极大兴趣,却往往因为环境和心理因素而压抑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怎样激发儿童听说读写兴趣,迈好读写能力的第一步呢 ?我在教学实践中积累了三条经验。   一、说自己想说的话   一年级学生受陌生环境和心理因素影响,课堂上不敢说话是最普遍的现象,这阻碍着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发展。因此要引导和鼓励学生,放开胆量,随心所欲地说心里话,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怎么说就怎么说。做法有四:   1.培养当众大声说话的习惯。学生一入学,我就带头大声向…  相似文献   

7.
目前的语文教学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老师们在关注语言内容的同时,淡化或忽视了语言形式。即注意了引导学生关注课文写了什么,说了什么,而不注意引导学生品味课文是怎么写,怎么说的,作者是运用怎样的语言、方法和形式来表达情感的。正如崔峦老师说的那样:当前一个倾向性的问题是阅读教学往往“得意而忘言”,一味注重内容理解、人文感悟,而忽视语言的理解与运用.  相似文献   

8.
一、语言训l练的现状《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语文教学在繁荣的背后出现了不少值得忧思的现象,其中一个较严重的问题就是语言训练的削弱。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很多教师重视了自主、合作、探究、开放等阅读形式,语言训练的内容越来越少。我们很难看到老师带领学生扎扎实实地学词写字,也很难看到老师切出大块时间进行默读、复述、背诵等训练。即使有这样的训练,也因为过分强调自主而使得训练不到位;过分强调想怎么说就怎么说  相似文献   

9.
毕玉林 《考试周刊》2012,(86):15-16
目前的语文教学普遍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老师们往往过于强调学生到文本中“来”,却没有教给学生如何从文本中“回”,即过于关注语言的内容而忘记语言形式。有专家给当下语文教学下结论为“目前的语文教育现状已经暴露了这几年人文教育力量过于强大和工具性教育相对薄弱的缺陷”。认为在阅读教学中多以“得意”为主,也就是只注意引导学生关注课文写了什么,说了什么,而不注意引导学生品味课文是怎么写的,怎么说的,作者是运用怎样的语言、方法和形式来表达情感的。  相似文献   

10.
下面我们先讲默读能力培养的第一项内容——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语言一经使用,便成了言语,便成了动态的语言,便成了处在环境中的言语,便与所处环境中的其他言语发生直接或间接的关系,便与其他言语构成了上下文的关系。由于词的上下义的关系、一词多义的现象、词的同义和反义的关系以及修辞的运用.言语的意义往往是由语境确定的,受到语境的制约,并得到语境的补充。也就是说,只有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在与上下文的联系中,语言才能显示其具体的意义,才能确定其特定的意义。语言环境为确切理解语意提供了基础,还为语意提供补充信息。脱离语言环境,很多时候是无法理解具体言语的意思的。[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教学语言是教师课堂教学语言的最重要工具,教师语言表达的效果直接影响到学生新知识接受的程度和继续学习的积极性,关系到教师教学效果的好坏。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深刻地指出:“如果你想使知识不变成僵死的、静止的学问,就要把语言变成一个最重要的创造工具。”尤其是语文教学,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语言的教学,它不仅仅要求具有一般教学语言的特点。它自身往往要具有很强的示范性,让学生通过教师丰富多彩的教学语言获得知识,激发兴趣,获得美的享受,并深深地热爱祖国优秀灿烂的语言文化。  相似文献   

12.
教师所说的“很好”、“不错”之类的话,已经不能够完全讨得学生的“欢心”了。这太单调,也太模糊。学生对老师语言上的要求很高,这种高,主要是对语文教师在语言的操纵能力方面的提升。一个不断上进的语文教师,光有“无边”的知识作为后盾,同样会显得力不从心。同一件事,如何组织语言?同一句话,如何说得更富感染力?语文教师要更好地服务于教学,也得从此出发,使自己的语言赏其心、悦其耳。我们试把语文教师课堂上的语言分为:气氛语言、衔接语言、切入语言、即兴语言、评论语言、情境语言、表情“语言”、动作“语言”。一、气氛…  相似文献   

13.
新近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性质与地位"里提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笔者认为,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而语文能力中,无论是听说,还是读写,都是要通过对其加以组织而成的。也就是说,能否听懂别人的话,能否在阅读中迅速抓住文章的要点,都是以自身的语言储量为基础的。只有不断熟悉语言,积累语言,才能把古今中外的语言精华据为己有。  相似文献   

14.
高中生的语文学习,往往只是以应付高考为终极目标,从应试技术的层面出发,围绕语文考点训练这条主线展开。学生大多追求的是语言的工具价值与功利目的,这样,本应富有诗意的语文学习便呈现出了千篇一律的程式化倾向,语文学习也因此难以避免陷入令  相似文献   

15.
莫莉 《现代语文》2006,(11):118-119
写作本是一种生命活动,是把想要说的话转化成书面的语言字,应是言为心声的生命活动。可是一直以来,写作却为广大师生所苦恼。学生一到作便无话可说,教师无论怎样教也无法让学生写出满意的作。写作没有起到开启学生心智的作用,没有成为学生言说生命的自然而真实的流露,反倒成了学生害怕的东西,成了学生生命中的一块绊脚石。当学生在写作中有话可说的时候,往往是“他人话语”,而非“自我话语”。“他人话语也称集体话语,是在他人语言上建筑起来的他人个性言语。他人言语是指社会语言,包括统一的民族语言的各个内部层次,有社会方言、团体话语方式、职业行话、题材性语言、昙花一现的时髦语言、以及甚至以小时计算的社会政治语言。”  相似文献   

16.
高秀 《现代语文》2006,(12):86-87
语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字,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其中朗读训练是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之一。朗读就是把章清晰地念出来。具体地说,朗读就是通过富有艺术感染力的声音,生动地再现章的思想内容,加深对章的理解,引起兆鸣,激起学生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同时,朗读既是一种重要的言语能力,也是一种重要的智力活动。经常朗读可以加强记忆,丰富词汇。更重要的是,在朗读过程中要掌握语言规律,培养语感,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相似文献   

17.
"诗无言外之意,便同嚼蜡。"文质俱佳的文学作品,语言常含弦外之音。语言如果没有值得深入解读的内涵,就丧失了生命活力。作者遣词造句,往往百经淬炼,读者但需缘文会意。倘若不品味语言,不沉入语言深处与作者交谈,何以知语言之冷暖、作者之甘苦?有人认为,语文课上带着学生反复品词析句,不如带领学生大量阅读。很多作家没有人教他们品词析句,不照样写出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吗?  相似文献   

18.
路美 《教学随笔》2007,(7):36-37
语文能力,最简单的就是表现在交往过程中听说读写的能力,这与语文学科的工具性是完全统一的。无论是口头的说,还是笔头的写,无非是调动大脑中储存的语言信息,按一定的规律组织而成的。能否听懂别人的话,能否在朗读的过程中迅速抓住文章的要点,也都是以自身语言储存作为基础的。由此可见,语言积累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基础。[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案例背景:一般而言,一堂完整的英语课往往由若干个环节构成,这一个个环节便是一个个教学层次,而“层次清晰”往往是对一节课的正面评价。但环节之间若缺失了有机的联系,相关语言知识便会显得“琐碎”,整堂课也会给人以“拼盘”之感,不利于帮助学生逐步形成相关的知识网络。若我们在关注每个环节本身优化的同时,能关注到各环节之间的巧“过渡”,使每个环节呈不断递进的态势而“环环相扣”,整个教学流程就会浑然一体,学生也能在获取语言知识的同时更为有效地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并从“知识-技能-能力”的序列过程中收益更多。  相似文献   

20.
教学实践中,多数教师注重新课导入、课堂节奏等,往往忽视收尾教学。其实,教学收尾也应摆在一个重要的位置上。好的收尾,会给学生留下回味的余地和延续思维的空间。在此将自己长期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收尾教学的做法,综合数条,陈述如下。 1.深化式收尾 收尾时,以凝炼含蓄语言启发诱导学生将文章思想内容作更深一层理解,用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