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工生殖技术改变了人类的自然生育方式,对该技术如果任凭人们自由使用,将使我国人口发展与平衡的和谐受到严重冲击,必须对人工生殖技术的运用加以规范,即进行人工生殖立法。从生育权的属性及其特征出发,要保持我国人口的发展与平衡,人工生殖立法必须坚持以下原则:夫妻的共有生育权应受法律的尊重和保障;生育必须符合人类繁衍、生殖的自然规律;采用人工生殖方式须夫妻双方合意;人工生殖方式是夫妻施行其生育权的辅助手段;合理限制原则;人工生殖方式的严格行政管理。  相似文献   

2.
随着经济发展和科技水平的进步,人类生命科学得到了极大发展,人工辅助生殖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也随之成熟起来。"人工代孕"这个名词也由此正式进入了人们的视野范围内。由于目前我国法律法规尚未对人工代孕行为做出一个具体而完善的法律规制,因此人工代孕行为为广大不孕不育患者带来福音的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的法律和社会伦理问题。本文拟对人工代孕所引发的法律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3.
由于道德评价"义务"本位与法律评价"权利"本位差异,道德评价的主动性与法律评价的被动性差异,道德评价的多变性与法律评价的相对稳定性差异,在现实生活中出现了法律保护和道德提倡相悖的现象,这些现象在社会上引起了许多争论和困惑,它"颠覆"着人们对道德的信念和法制的信心。因此应在立法中吸收道德内容、寻求道德与法律的平衡点,以道德评价监督法律评价,不断提升全社会的道德评价和法律评价的水平,减少道德评价与法律评价相悖现象的产生。  相似文献   

4.
论旅游资源开发道德的基本原则和规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仅仅依靠法律和经济的手段已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必须辅助以道德这种调节手段。章从伦理道德的角度,提出一种新的旅游资源开发道德,研究它的基本原则和规范,这对于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将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代孕技术作为一项人工辅助生殖技术,改变了传统生育方式,给没有生育能力的夫妻带来了福音,同时对传统的生育观和法律制度提出了挑战。为了保障代孕母亲、代孕子女以及委托夫妻的合法权益,在不违背社会公共利益的前提下,应对代孕生育的主体和生育协议进行法律规制。  相似文献   

6.
20世纪以来,现代生殖技术的问世和应用极大冲击了人类传统的自然生殖方式和相关的社会观念和法律制度。作为新生殖技术之一的人工受精技术一出现,便对传统亲子观念提出了挑战和冲击。人工受精可分为同质人工受精(AIH)、异质人工受精(AID)、混合型人工受精(AIHD)三种类型。由于三者所涉及的法律问题迥然不同,文章针对不同情况将重点讨论人工受精中的财产继承问题和赡养问题。  相似文献   

7.
环境问题的产生有着异常复杂的因素.环境危机的消除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政治、法律、经济、科学、技术、道德等等因素;其中,人类在法律层面和道德层面的自我调整尤显重要.  相似文献   

8.
道德与法律的关系贯穿于法治的实现过程,从法律产生到法治实现的过程,实是一个道德法律化和法律道德化的交互演进过程。道德法律化是法治的基础,法律道德化是法治的内涵,道德法律化反映了立法过程,法律道德化则反映了守法过程,法治的实现过程,也是人类对崇高的道德理想的追求过程,这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9.
道德与法律的关系贯穿于法治的实现过程,从法律产生到法治实现的过程,实是一个道德法律化和法律道德化的交互演进过程,道德法律化是法治的基础,法律道德化是法治的内涵,道德法律化反映了立法过程,法律道德化则反映了守法过程,法治的实现过程,也是人类对崇高的道德理想的追求过程,这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0.
法律的道德性问题是法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分析实证主义法学与自然法学之间长期争论的焦点。分析实证法学主张道德与法律是可分的,法律和道德没有必然联系。自然法学认为道德与法律不可分,法律本身应该合乎道德。在法治建设中,法律的道德性要求立法的道德基础、守法的道德义务以及司法的道德判断。  相似文献   

11.
维贝克的道德物化理论强调技术人工物有道德规范性,能够以一种直接的方式影响人的道德判断,打破了传统的技术伦理范式。维贝克进一步认为技术人工物能够有意向性和自由,道德物化的批评者们则认为维贝克对道德的定义不够严谨,也没有可行性。然而,道德物化实际上轻视了技术主体的道德责任,进而忽略道德直觉的意义。从某种程度上来看,道德直觉在技术实践中应用更为广泛和深刻,所以道德物化毋宁说是道德直觉物化。而福柯提出的“自我技术”可以成为道德直觉物化的反思性视角乃至超越的途径。  相似文献   

12.
道德的法律化和法律的道德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和法律作为社会调整的两种手段,各自的实现方式不同,但最终目标一致。道德是法律的价值核心,法律是基本道德的国家强制。但由于各自调整方式的不同,两之间的转换应该有个“度”,不能失之偏颇。道德法律化主要体现在立法方面,指法律要以道德为基础。法律的道德化是指在法律的制定、执行过程中应把握法律的道德性精神,体现出法律的正义性和公正性。不能“借法行恶”,在违法律作用的初衷。所以掌握好道德法律化和法律道德化之间的“度”,可以使社会实现法治,维护正义,保障人权,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准。  相似文献   

13.
我国法学界长期将法律的目的与法律的价值等同,实际上法律的目的是对法律价值的追求和指向,它既受一定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同时还受法律、道德等既有规范的影响。法律的目的产生于法律实践并通过法律价值对法律实践进行评判。  相似文献   

14.
孙芳 《文教资料》2006,(17):11-12
自法律产生的第一天起,道德与法律的关系就如影随形地产生了,而且是一个“剪不断,理还乱”争论不休的问题。大学校园是一个浓缩的社会,道德与法律的关系也渗透其内。对于在大学校园里出现的道德与法律碰撞的现象,笔者从多角度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尽管中国古代思想家对法律与道德的关系有过争论,但它是在接受了法律与道德存在不言而喻的联系的前提下,更注重两者的社会功能和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而在欧美法哲学家视野中,该话题主要体现在探索法律与道德本体意义上的联系而体现出法律道德性的关注。通过对自然法学派和分析法学派争论的批判性解读,便于正确理解法律与道德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法律和道德是互相渗透、相互交叉的,法中有德,德中有法。法律是道德的重要指导,法律的产生有赖于道德规范和道德习俗。道德是法律的必要补充,是法律得以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实施依法治国战略,必须坚持把法制建设与道德建设结合起来,大力开展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主要内容的“三德”教育和以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  相似文献   

17.
法律和道德从来就是两个密不可分的行为规范,两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内容。道德为法律提供舆论基础,法律则成为道德的坚强后盾和保障,当伦理道德滑坡时,需要加强法律调整的幅度和力度,为提高全社会道德水准提供现实的坚强有力的武器。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对中西方法律信念和道德信仰异化现象的分析,从法与道德的辩证互动关系角度,探讨了法律与道德的不解之缘。  相似文献   

19.
于然欣 《文教资料》2011,(33):159-160
道德与法律密不可分,教师研究对道德与法律相互渗透的理论,对教学具有理论指导和实践意义,从而提高学生的道德和法律素质。  相似文献   

20.
法律和道德的关系问题是一个重要的理论和实践问题。现代社会中法律与道德的依赖性愈加紧密,正像历史是在合力中前进一样,法律也始终在道德的正负激流冲荡中向前迈进。建构法律与道德的良性关系,发挥道德与法律的互动机制,对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法治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