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相传梁朝著名画家张僧繇在金陵安乐寺的墙壁上画了四条龙,不画眼睛,“每云:‘点睛必飞去。’”旁人不信,“固请点之。须臾,雷电破壁.两龙乘云腾去上天,两龙未点睛者见在”。  相似文献   

2.
“画龙”与“点睛”存在着这样一种辩证关系:有龙才能点睛。点睛需要画龙.两者缺一不可。只有“画龙点睛”才能给人以气势.给人以震撼。我们的课堂何尝不是如此呢?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究竟什么样的课才是好课.什么样的教学才是好的教学,都让人为之困惑.或许此举可以给我们一点启示:教师画龙,学生点睛.画龙点睛造就活生生的课堂.只有这样.我们的课堂才能激起师生之间的心灵互动.才能激起智慧的火花.才能真正把课改中“以生为本”的理念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3.
新一轮课程改革犹如一股春风,扑面而来。它不仅催生了许多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思想,同时也给课堂教学带来了生机和活力。目前,自主学习、创新学习是新课堂的亮点,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是新课堂的一大特色。然而,诸多老师在课改实验中,只注重了课堂形式的活跃,而对课堂实际内容的教学效果却不太讲究,没有发挥教师在课堂中的“点睛”作用,这就是典型一例。众所周知,画龙必须点睛,龙才能活起来。在思想品德新课堂中,虽然多数教师都运用了“提出问题—分组讨论—代表发言—教师归纳”的活动方式,然而在我听过的几节观摩课中,前三环学生都很出彩,时…  相似文献   

4.
一在我国传统的文学理论中有“文眼”之说,其实文眼的说法是在其他艺术理论的影响下提出来的。东晋画家顾恺之,画人时菲常注重点睛,他曾说过:“传种写照,正在阿堵之中。”唐代话本《历代名画记》也记载着这样的传说:梁武帝曾令僧人张僧繇在金陵安乐寺绘四条龙而不点睛说:点之则飞去矣。别人以为这是出口妄语,坚持要让他给龙点睛,结果点睛之后。一会儿,雷电破壁,见二龙飞去,未点睛者如故。这两个例子都是讲绘画,要求通过描绘眼珠来传达出人或物的神态。有了这点睛之笔,人物便可以神灵活现,龙也可以活脱脱飞腾而去。  相似文献   

5.
南北朝时的梁朝,有一位叫张僧繇的大画家,据说有一回他在金陵(南京)安乐寺的墙上画了四条龙,但就是没有点睛,众人不解,张僧繇说:“倘若点睛,龙便会破壁而飞。”众人不信,于是画家就挥笔一点,果然倾刻之间两条被点睛的白龙破壁腾空而去。这就是“画龙点睛”一典的由来。后来人们常用该成语形容说话或写文章时,于关键处用极其重要之笔点明要旨。  相似文献   

6.
“画龙点睛”与“画蛇添足”,这两条流传已久,被人们所脍灸的成语故事,这里既有褒又有贬。这两个成语故事的来历,“画龙点睛”传说梁代张僧繇在金陵安乐寺壁上画了四条龙,不点眼睛,说点了就会飞掉。听到人家不相信,偏教他画上,刚点了两条,就雷电大发,震被墙壁,两条乘云上天,只剩下没有点睛的两条(见  相似文献   

7.
画龙与点睛存在着这样一种辩证关系:有龙才能点睛,点睛需要画龙,两者缺一不可。只有画龙点睛才能给人以气势,给人以震撼。我们的课堂何尝不是如此呢?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究竟什么样的课才是好课,什么样的教学才是好的教学,都让人为之困惑。或许此举可以给我们一点启示:教师画龙,学生点睛,画龙点睛造就活生生的课堂,只有这样,我们的课堂才能激起师生之间的  相似文献   

8.
“画龙点睛”与“画蛇添足”是常用的两句成语,也是人们评论教师课堂艺术时常用的“行话”。“画龙点睛”来源于梁代画家张僧繇的传说。据传,他在佛寺的墙上画了四条龙,没有画眼睛。后来他把其中两条龙的眼睛点上,刚画完,顿时雷电大作,墙壁震破,这龙就飞上天了。“画蛇添足”出自《战国策·齐策》中  相似文献   

9.
李苏宁 《江西教育》2023,(11):62-63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设计整体性、层次性和统摄性的“问题串”,让学生的数学学习自然衔接。数学“问题串”能助推学生的自主学习,驱动学生的数学创造,让学生在学习中不断创新。  相似文献   

10.
在当前的语文课程改革中,以研究问题为基础来展开学习和教学已经成为一条基本的改革思路。这条思路已经将研究性学习延伸到了日常的课堂教学之中,形成了“问题教学”思维。这就是目前最时髦的“问题教学”。但是,有些“问题教学”的课堂却让人感到很虚假,没有什么价值。虽然学生也在不亦乐乎地讨论问题,但似乎并不是学生在自主学习;小组学习看起来热火朝天,但实际上并没有什么效果;有些课堂更是学生互问互答,教师几乎不用操心。其实所有这些都不是“问题教学”出的错,而是教师提出的“问题”出现了问题,致使“问题教学”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  相似文献   

11.
古人云“事物之初始,教养以正道”,初中化学教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阶段,在以“自主”、“探究”为特征的新课程教学模式下,“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是课堂教学的主线,那么,教师如何创造性地设计运用“问题”则成了课堂成败的关键。首先,教师要善于提出问题。新课程教学的关键在于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而学生是否真正参与教学以及参与程度如何,一个最重要的标志就是学生的思维是否运动以及运动效率如何。而认知心理学认为“问题”正是思维的原动力和牵引力,因此教师要善于提出问题,从而制造学生的认知冲突,刺激学生思维的运行。提出的…  相似文献   

12.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在当前的语文课程改革中,以研究问题为基础来展开学习和教学的过程已经成为一条基本的改革思路,这条思路已经将研究性学习课程延伸到日常课堂教学之中,形成“问题教学”思维。可是,一些教师觉得有些“问题教学”的课堂让人感到很虚假,没有什么意思。虽然学生在不亦乐乎地讨论问题,但似乎并不是学生在自主学习;小组学习看起来热火朝天,但实际上没有什么效果;有些课堂却是学生互问互答,教师几乎不用操心。其实所有这些都不是“问题教学”出的错,而是教师提出的“问题”出现了问题,因而很…  相似文献   

13.
数学教学中,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都应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例如启发式教学,启发必须启而有“法”,“启”就是“导”,即精心设计问题,教师“导”得有法,就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并培养了能力.然而,如何“导”才能算有“法”呢?这是老师们多年来一直探讨的问题.现在我从以下两个方面谈点自己的看法.一、精心设计问题,善于开“导”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过程,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动脑、  相似文献   

14.
教学中的“空白点”,就是指文本结构中存在的空白、省略和模糊之处。在“空白”处发问,一是问在看似矛盾的空白处。很多文本在内容或文字上看起来似乎“自相矛盾”,其实这正是作者独具匠心的“点睛”之处,教师可引导学生在矛盾点上思考,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如《十里长街送总  相似文献   

15.
不该点睛     
张僧繇自从给金陵安乐寺的那两条龙点睛之后,麻烦事也就来了。先是梁武帝要判他死刑。当初梁武帝让张僧繇画龙,纯粹是为了“崇饰佛寺”,所以老张画的只能是那四条未曾点睛的死龙。不料老张多喝了几杯闷酒,便卖弄起本事,夸口说什么“点之则飞去矣”。后来被人将了一军,碍于脸面,  相似文献   

16.
学生的学习总是凭借自己已有的知识去认识和掌握新的知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把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学习材料与学生原有的知识紧密联系起来,促使新知识进入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从而形成新的知识系统。教学“九义”教材第二册中“求两数相差多少”一类应用题的关键是把“求两数相差多少”的问题转化为:求剩余”的问题,引导学生凭借已有的减法概念去分析“求两数相差多少”的数量关系,找到解答的方法,实现知识的迁移。  相似文献   

17.
“发表欲望”与作文教学门头沟区教科所江志龙很多学生觉得“作文难”.不少教师感到“作文教学难”,两“难”并一“难”:作文课成了“老大难”。作文与作文教学到底难不难,不仅现在.可能到将来,都是值得人们认真研究的课题。笔者曾在一所中学高二两个班(由两位教师...  相似文献   

18.
数学课堂如何让学生敢于说、乐于说、主动说、善于说呢?一、创设情境“诱说”。创设富有儿童生活情趣、有悬念的教学情境是低年级数学课堂的一大特色。在教学一年级上册的《用数学》一课时,书本上有很好的教学资源,我则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利用数学课本中的例题和练习,用课件创设了一个“逛农场”的情境。上课一开始就带学生到“农场”去参观,将学生的学习情趣调动了起来,参观中,学生通过仔细观察提出了许多数学问题,并解决了许多农场里的数学问题。二、矛盾冲突“激说”。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在学生原有的认知基础上,以学生认知最近发展区为教学…  相似文献   

19.
鲍桂花 《广西教育》2012,(30):57-57
在课堂教学中,提问是教师组织教学、引导学生学习、启发学生思考的主要手段。笔者发现,当前,在思想品德课堂中,教师的提问存在“问题过多”、“问题过散”、“问题过散”的“三过”现象,导致课堂成了问题的堆砌,从表面上看课堂十分热闹,实则是无效的。其实,课堂提问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在实施过程中有起关键作用的“度”。教师要善于把握这些“度”进行有效发问,从而让思想品德课堂更高效。  相似文献   

20.
小学语文低年级教学中,常碰到教师“自我感觉良好”,而学生却是“一问一个大张口”的情况。这种教师讲得洋洋自得,学生却听得莫名其妙,甚至连一个最简单的问题也答不上来的尴尬局面,是由于教师不善于表达造成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