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大学精神文化浅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精神文化相对于大学物质文化而言,是人类在发展大学的实践中所创造的文化观、价值观、文化思想、文化艺术、文化产品,是人类发展大学实践活动的对象化成果,是大学人的精神象征,是大学的精神文化现象。大学的精神文化包括一所大学的知识、信仰、艺术、伦理、道德、法律、甚至是习俗以及作为一所大学成员的人所拥有的其他一切能力和研究习惯。在大学的精神文化中,又可以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通过一定的物质载体如书籍等其他有形物质载体得以记录、表现、保存、传递的文化;另一部分则以思想观念、心理状态等形式存在于大学人的头脑中,表现于大学人的日常行为习惯之中。大学人的学习与生活行为、理想信念、价值取向的追求,反映了一所大学的精神风貌。  相似文献   

2.
大学本质上是一种文化组织,组织文化建设本质上是组织的价值观管理。大学文化建设可运用价值观管理的逻辑,以大学战略目标为心理愿景,以大学核心价值观为精神观照,通过持续的大学文化价值观管理运作,使大学人的理想、信念、追求与学校的目标、使命、愿景有机统一,形成对大学文化的情感依附与价值归属即“我们是谁”的身份认同,使大学人的共同信仰和价值体系沉淀为学校办学和管理的制度理念,生成凝聚并引领大学人以特色发展实现学校战略愿景的集体人格。  相似文献   

3.
我们讲的"大学精神"是指大学在办学的历史中形成的办学理念和大学人的共同的价值追求,是大学文化的精髓、核心,是大学之魂;而校风、学风正是学校独有的精神、气质的外在表现。大学精神反映了学校独有的价值取向,呈现了大学的品格。大学精神也是指导大学行为的基本信念、基本准则。大学的领导应该有体现创新精神的办学思路和科学的教育理念,从培养创新性人才来讲,应具备如下一些基本观点: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历史的视角解读了中世纪和近代大学自治的内涵及特征。笔者认为,虽不同历史时期大学自治有着不同的内涵,但却明显地体现出历史继承性,具有如下的文化价值:成为保障学术自由和摆脱外在权力影响的一种制度层面的内在精神;成为处理大学与国家、政府以及社会之间关系的一种内在规则或尺度;溢出制度化的层面,渗透于大学“精神生活”的场域中,形成大学人独立自主的文化性格。  相似文献   

5.
大学精神是大学办学的理念和价值追求,是大学不竭的动力和源泉。它是国家意志、社会趋势与大学人精神相融合的结晶,体现着大学的文化传统,蕴含着深邃的办学内涵。国际上,世界一流大学在长期办学中都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大学精神,这为它们向更深层次迈进奠定了基础。我国的著名大学只有在培育优秀人才的同时,塑造自身特色的大学精神,才能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大学。  相似文献   

6.
大学文化是一种崇尚学术、追求真理、求实创新的文化,是大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是大学的精神与灵魂之所在.大学文化具有思想引领、人格塑造、情感激励和行为约束等德育价值.实现大学文化的德育价值必须重视大学精神文化的价值引导,注重大学行为文化的榜样示范,注重彰显大学制度文化的道德意蕴.注重赋予大学物质文化以德育内涵.  相似文献   

7.
大学文化主要分两类:一类是学科文化,另一类是组织文化。大学组织文化是大学在创建、办学和发展过程中所积淀下来的精神及其物化表现,它内涵丰富,外延宽泛,组织价值是其核心。大学组织文化是大学组织特性的反应,是学科文化的沉淀,是学校功能活动的沉淀,是师生员工行为惯习的积累,且受到传奇人物的影响。大学组织文化具有道德、知识、政治、行政和经济等多种价值,受内外诸多因素的影响,这些价值之间的关系变化多样,表现出多种价值关系模式。大学组织文化建设有助于增强学校的软实力。  相似文献   

8.
试析大学文化的内涵、特色和功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学文化是"大学人"在大学里的一切活动方式、活动过程及其活动结果,是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环境文化和行为文化的有机统一.与社会其他文化相比,大学文化具有相对较新、相对独立的文化传统、较高的文化品位、大学精神等特色.社会主义大学文化具有社会主义制度赋予的显著特点.准确地认识和把握大学文化的功能与特点,对于加强大学文化建设具有直接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窥一斑而观全豹 ,一叶落而知金秋。从一所大学的校训 ,亦可见其办学理念和大学精神。大学校训 ,最集中地反映大学人的办学理念和价值取向 ,表达的是大学管理者对求学者的热切希望。久而久之 ,它融入一代一代大学人的血脉和灵魂 ,形成为一种大学精神。因此 ,古今中外名校 ,特别是高等院校 ,都很重视校训 ,并以此长期培育自己的大学精神。同样 ,人们想要了解一所学校源远流长的文化底蕴 ,了解它有别于其它学校的教育目标、办学理念和办学风格 ,即独特的大学精神 ,也是先读一读它的校训。只要读懂北京大学“自由、平等、民主、科学”的校训 ,就…  相似文献   

10.
大学文化:大学发展的灵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大学文化是大学生存与发展的灵魂与内在动力,通过融入大学人的思想观念而影响行为,释放着推动大学发展的持续力量.大学文化的创造活力既是其自身的禀赋,更来源于高度的大学文化自学、文化自信与文化自强.大学不仅是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中坚力量,而且肩负着传承、发展、创造先进文化的历史重任.大学文化建设是一项基础性、前瞻性的工作,要以精神文化为核心,培育和提升大学精神;以制度文化为保障,构建和维系大学秩序;以行为文化为基础,树立和塑造大学形象;以环境文化为依托,展示和发展大学品位.  相似文献   

11.
大学文化的特征表现为,大学文化是"大学人"追求生命之美的文化、追求人生理想的文化、追求真理的文化、崇尚学术的文化.基于教师校本专业发展的大学文化建设应以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不断提升人的生命价值为目标;在内容上,应以精神文化建设为核心,并实现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的有机统一;坚持导向性、激励性、聚合性、继承性和学术性等大学文化建设原则.重庆文理学院的文化建设行动,为新建本科院校教师校本专业发展中的文化建设策略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2.
一所大学的文化是在其独特的办学历史过程中积淀形成的,其核心是大学师生所具有的价值追求和精神风貌.多校区大学是不同亚文化群体的组合,其新的大学文化的生成才是多校区大学内在融合和统一的根本标志.要通过明确办学理念、凝练办学精神、促进文化交流、创新管理文化等方式促进多校区大学文化的建设和生成.  相似文献   

13.
大学发展始终与大学文化相伴随、共存亡。文化兴,则大学兴;文化衰,则大学衰。大学文化的核心是大学精神,大学文化的兴衰往往系于大学精神的存废。大学精神是大学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积淀而成的文化精髓,是凝聚一代又一代大学人心血汗水的文化结晶,是大学存在发展的共同价值基础,是造就栋梁之才的精神沃土,是大学  相似文献   

14.
大学文化及其地方高校的大学文化建设特点与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阐述大学文化的内涵、作用、特点,大学文化与大学理念、大学精神、校园文化、学科文化的关系,以及大学文化建设的要点等内容的基础上,对地方高校的大学文化建设特点进行了分析和探讨.指出地方高校的大学文化建设尤为迫切和重要,地方高校的大学文化建设应充分体现在凝练办学理念、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上,其关键是大学精神文化建设和结合地域文化与人才培养需求的大学特色文化建设、学科个性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5.
高校校庆活动的文化价值及其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高校办学的日益开放与社会化,高校校庆活动越来越具有教育性、社会性和文化性的特征,尤其呈现出特有的文化功能,蕴涵着独特的文化价值。高校校庆活动的文化基础在于建构与运作文化符号系统,校庆文化的价值核心是凝练大学精神,打造特色文化,提升核心竞争力。而建立师生相互责任的心理契约,培育师生的学校归属感,是实现高校校庆文化价值的根本诉求,也是积淀大学文化的重要支撑和保证。  相似文献   

16.
大学精神文化是大学文化的核心,大学精神文化建设是一个学校发展的历史积淀和办学理念的凝练过程.地方高校大学精神文化建设,一是科学确立办学理念,以先进的办学理念统领大学精神文化建设;二是以“三风”建设为依托,塑造良好的校园精神风貌,促进大学精神文化全面、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7.
大学文化是大学和谐发展的关键.大学文化具有文化多元性、价值认同性、主体模糊性、精神弥散性和品质独特性等特性.它具有引导、服务、创造、协调的功能,同时也具有人文价值、社会价值、经济价值和政治价值.  相似文献   

18.
大学精神体现了一所高校的办学理念和广大师生的价值取向,凝练合理、求真务实而又独具特色的大学精神是民办高校谋求发展之道。本文从大学精神的视角,追溯了北城精神的凝练历程,提出大学精神的形成和不断丰富是需要通过长期的文化建设不断提炼,其中科学的办学理念、优良校风和学风、现代大学制度、以人为本的组织文化以及校园文化等都是民办高校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9.
大学不仅是传承、创新文化的客观物质存在,更是文化精神的意识存在。大学文化通过拓展教育视野,彰显知识魅力,整合教育资源,引导大学人的思想方向,完善其人格品质,培育其高尚情操。以文化关怀的广度研究当今大学文化的育人功能,通过重拾大学精神家园的传统,用创新精神和竞争意识引导大学文化的建设是当今大学完成时代使命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0.
我国大学新校区文化建设的检视与沉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新校区建设繁荣的背后隐藏着严重的文化危机,新老校区文化主体的联系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阻隔,影响到师生和生生之间在文化上的示范和引领,需要文化主体之间联系的复位。新校区诸多的现代化建筑和靓丽景点掩盖不了文化标识的缺乏,大学特有的精神和学校自身的发展历史、主流价值、学科特色必须通过新校区的建筑和其它景观体现出来。文化活动繁多却缺乏精神的统摄,必须在办学方向和培养目标的前提下重新认识具体的文化活动,将其纳入到价值引领的道路上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