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翻阅中国古典戏曲名篇《牡丹亭》《西厢记》《荆钗记》,翻阅《赵氏孤儿》《琵琶记》《窦娥冤》等,我们不难发现"才子佳人""大团圆"作为我国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大量出现在元明清的戏曲里。本文立足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理念,从文化的角度对这种模式进行了分析,旨在客观地认识中国古典戏曲中的"才子佳人""大团圆"形式。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典戏曲是中华民族之瑰宝,在高校开设《中国古典戏曲赏鉴》这门选修课程,将使现代大学生们在感受中国古典戏曲之美、提升自身文化艺术修养的同时,更全面深刻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并将其传承下去。本文针对中国古典戏曲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使得大学生们以积极的态度和轻松的心情来品味中国古典戏曲和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相似文献   

3.
高台教化是中国古典戏曲美育功能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是在诗统观的背景下形成的,是对戏曲所承担的社会责任的具体要求,是对诗教化的承袭。以歌舞演故事的戏曲在实施高台教化的美育功能之时又有其自身独具的优势,并显现其感人深、化人速的独到之功效。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典戏曲美育目的主要有两种倾向:一是和心悦性陶情说,一是劝善惩恶风教说。两的实质可归结为情与理的审美差异,片面强调一端都有失偏颇,要追求实现情理交合、寓教于乐的理想目标。戏曲在进一步继承“以载道”学传统的同时又有其自身特殊性,表现为戏曲美育目的实现方式的特殊性和戏曲美育目的生存的特殊性。中国古典戏曲美育目的整体而观,陶情说是主流。  相似文献   

5.
明太祖的权力话语在洪武朝形成强势,通俗文化成为其政策的一种特定表现.戏曲是当时主要的通俗文化形式.太祖多次颁布律令榜文,制定了一系列对戏曲影响很大的政策、禁令法规,这些政策与明太祖推行的道德教化政策相关,伦理倾向显然.太祖推行的教化论影响了戏曲的创作和搬演,使之适应政治教化的需要,甚至影响到明初的戏曲创作,使明初创作的戏曲成为"风化"载道"的政教工具.  相似文献   

6.
戏曲是保存中华文化传统的一个重要载体,保护戏曲,就是保护我们的传统文化,因此,戏曲的发展,绝不能盲目"现代化",一味迎合现代人的审美心理.具体说来,就是要处理好古典与现代的关系,传统的戏曲表演形式与现代高科技媒体艺术的关系.在本文中,笔者就试图以"南戏之祖"<琵琶记>的改编搬演为例具体探讨古典戏曲,尤其是古典名剧的剧本...  相似文献   

7.
藏传佛教密宗艺术兼具宗教教化和审美愉悦双重功能,是中国美术研究的重要内容。藏密艺术的创作过程具有藏地宗教美术独特的思维逻辑和心理机制。藏密艺术在向中原"传播"、"转译"和"互动"的过程中,与中原文化和汉地艺术双向交流,经过长期的融合与重构,最终形成一种全新的具有"汉地藏式"审美特征的艺术风格,新风格的形成对中国宗教美术和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典戏曲理论(一般称为曲论),是中国曲论家对于中国古典戏曲的审美评价,属于一种戏剧文化现象,如同中国其它类型的文化一样,“它是我们这个民族的,带有我们民族的特征”。(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中国曲论,从理论体系、思维模式、审美理想三个主要方面,显示出中华民族戏曲审美文化心理的特征。特征,须从数个参照系数的比较中才能证实。西方戏曲理论、中国文论(包括诗论、词论等)、中国文字学、中国哲学,即是笔者所着眼的四个主要参照系数。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典戏曲理论(一般称为曲论),是中国曲论家对于中国古典戏曲的审美评价,属于一种戏剧文化现象,如同中国其它类型的文化一样,“它是我们这个民族的,带有我们民族的特征”。(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中国曲论,从理论体系、思维模式、审美理想三个主要方面,显示出中华民族戏曲审美文化心理的特征。特征,须从数个参照系数的比较中才能证实。西方戏曲理论、中国文论(包括诗论、词论等)、中国文字学、中国哲学、即是笔者所着眼的四个主要参照系数。  相似文献   

10.
戏剧文学欣赏是中学语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文学素养、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中国古典戏曲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她以富于艺术魅力的表演形式,为历代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中国古典戏曲在世界剧坛上也占有独特的位置,她与古希腊悲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剧"。现行诸版本中学语文教材中编选了许多古今中外的戏剧篇目。然而,在教学实践  相似文献   

11.
中国传统文化长期以来一直保持着高度综合的"大一统"特点。秦汉时代是中国"大一统"封建帝国的完成期,这对戏曲文化的孕育是至关重要的。元明以来,大团圆的戏曲结构模式已经形成。戏曲方面的大团结展现出中华民族的"和"的情节,戏曲的团圆模式是根源于我国传统的"和"、"大一统"的理念的。  相似文献   

12.
戏曲打击乐在中国传统戏曲表演中应用十分广泛,打击乐作为最原始的音乐,同时具备了现代性,在戏曲表演中有着重要作用;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打击乐在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与中国古典哲学的依托下,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以及多样的表现形式,无论是在"唱念做打"中的行为表现,还是在气氛情感上的艺术表现,这都是在戏曲表演中的一种艺术方式。  相似文献   

13.
戏曲在元代至为繁荣兴盛。元代文人对于戏曲的推尊,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戏曲创作者和表演者极大关注和褒扬;二是肯定戏曲的社会政治和道德教化的功能,促进戏曲向传统文化贴近,以提升戏曲的社会地位。  相似文献   

14.
宋、元、明、清杂剧是中国古典戏曲中一笔极为丰厚的文化遗产,在中国文学与戏剧发展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然而关于杂剧的孕育、产生与发展的历史原因,文学与戏剧史学界多有猜臆与争论.其中较为敏感与核心的论题是如何正确评价外族文化的输入.在客观事实上,历史所遗存的大量的杂剧作品确实杂糅与容纳着不胜枚举的外国、外民族的宗教与世俗文化成分.这些所谓"神仙道化"或"神头鬼面"的"胡风"杂剧形式,只能雄辩地证实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体系对外族文化所拥有的巨大的广征博采与兼容并蓄之能力.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戏曲元素出现在流行歌曲之中。这股"中国风"愈演愈烈,更多的音乐创作者开始学习中国的传统戏曲文化,将戏曲融入到流行音乐中去,这种现代与古典的激情碰撞,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受到了广大听众的欢迎,让人们爱上了这种新音乐。  相似文献   

16.
清初是中国古典戏曲评点批评的鼎盛期,曲评家从三个方面对戏曲的本质特征予以阐发:"戏者,戏也"揭示了戏曲的喜剧特质;"布局"(结构)第一的提出,标志着清初叙事意识的凸显;李渔"警拔"论是明代戏曲语言"本色"论的自然拓展。三者在整体上标志着中国近代艺术思维和审美趣味的崛起。  相似文献   

17.
太平天国运动从1851年持续到1864年。该运动遍及清帝国的所有省份,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农民革命;同时也是一场宗教文化革命,共有两千万人丧生。洪秀全所发起的太平天国信仰,虽然有着基督教的部分教义和形式,但它不是西方宗教或者基督教信仰,也不是中国化了的基督教。太平信仰由基督教信仰点燃,却发展成了一种全新的、充满活力的中国宗教,是中国古典文化与宗教的回归的尝试,这是太平天国运动吸引力的实质。洪秀全利用基督教因素打破其时固有的文化形态,开启了复古之路,其目标是要在古典文化与宗教的基础上建立一个大同社会。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世界三大古老戏剧文化之一的中国古典戏曲,体现了中国深厚的文化底蕴,以丰富独特的表现形式吸引着国内外的观众.文章旨在对中国古典戏曲的翻译难点及意义入手探讨戏曲翻译的原则,并指出戏曲翻译应将观众的接受度作为基本原则,尽量顺应原戏曲的行文风格及文化意象.  相似文献   

19.
宗教尽管是人们对自然和世俗世界的虚幻反映,但是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它同中国村落文化相互渗透,使中国村落文化具有明显的神道烙印。在中国村落文化中,宗教信仰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宗教的心理安慰作用、伦理教化作用、维系和组织团体力量的作用等得到明显的反映。  相似文献   

20.
家族教化是家族对其成员的行为习惯和精神世界的塑造过程。在近代以前,中国家族教化是典型的"前喻"式的文化传递模式,长辈拥有绝对的教化权利,晚辈终生顺从地向祖辈学习,复演前辈的家族生活。进入近代之后,家族教化传递的主要路向不再是从上到下的传递,而是变为年轻一代横向接受时代先进文化影响,并由此带来家族生活中年轻一代对传统伦理等级秩序的反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