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调息”也叫“调气”。人对于大自然之气,不外乎是“一呼”、“一吸”;但对于体内之气的运行,就必须动用意识加以引导。有了“调心”的训练基础,“调息”就可以通过呼吸大自然之气,并且运用“调心”的方法来调动体内之气,使体内之气和体外之气互相沟  相似文献   

2.
一、王宗岳拳论 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屈就伸。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虽变化万端,而理唯一贯。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及神明。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  相似文献   

3.
杨春 《武当》2006,(5):15-16
一、太极拳与气·炁·功太极拳道功法都是为气、炁、功转化而修炼的。它依赖于精气神的相互作用。气、炁、功三者基本体现了太极拳修炼三个层次的变化。气者,大自然之气也。中国传统哲学认为,在宇宙自然和生命之间,充斥着一种无形无象、至精至微、无所不在的微观物质——气。大自然之气是宇宙中最原始、最根本的混元之气,它可以化为阴,也可化为阳;它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庄子·知北游》云:“人之生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天地保  相似文献   

4.
(接上期) 顺应自然 "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黄帝内经>).也就是说,人作为生存在浩瀚自然界的一分子,一切生命活动无不与大自然息息相关,即所谓天人合一."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黄帝内经>).  相似文献   

5.
王重阳 《精武》2007,(12):29-29
凡打坐者,非形体端然,瞑目合眼,谓之打坐,此假打坐也。十二时辰,行住坐卧,一切动中,心似泰山,不摇不动,把断四门,眼耳鼻舌口,不令内入外出者,此名为真打坐也。  相似文献   

6.
东书房记     
韩宾祥 《收藏》2013,(13):204-205
东书房,少俨兄清心雅居之所。吾不知其所寓者,然有斯人而有斯名焉。其室阔大,有书千卷、琴一张,画案一,茶桌一,可容三五人小啜。其用物或古扑或精致,足见少俨志趣。艺必以道为归。风吹万物,殊途同归者,道也。少俨善论气,试以气论之。气者,在内为神,在外为势。孟子云: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即所谓神完气足者。养气之道,惟在充实,而美大圣神可以驯致。充实之方,读书行路而已。读书以充之,行阅以实之,非别有他谬巧也。志于道、据于德、  相似文献   

7.
以自然之道     
顺应自然 “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黄帝内经》)。也就是说,人作为生存在浩瀚自然界的一分子,一切生命活动无不与大自然息息相关,即所谓天人台一。“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黄帝内经》)。就是说人体与自然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与自然环境息息相关,有着神奇而微妙的相应关系。  相似文献   

8.
赠乐天     
等闲相见销长日,也有闲时更学琴。不是眼前无外物,不关心事不经心。元稹,字微之,河南河内人。自少与白居易友善,当时称『元白』,号力『元和体』。『乐天』,即白居易。诗人写道:自己平常闲时常与朋友聚会以打发时光,有时也会自己学学琴。为什么这么闲呢,并不是没有外在的事物打扰自己,而是心中无事,无所用心的缘故。这首诗透露了一个深刻的养心之理:心闲则一切闲,『无心于事,无事于心』,自可以于万机得暇,向火里寻冰。人活世间怎能不受外物的侵扰,但只要自己心中不闹,就能在一切时保持闲逸的心态。『世间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如果你于闲时心…  相似文献   

9.
孙婉容 《武当》2009,(11):8-10
古时运动身体的方法有《五禽图》。因其有体无用,故其法不传。要之,不外使人效其动作,仿其性能,运动身体,使血脉流通,藉以焕发精神而已。今内家拳即其遗意也。夫身体愈运动愈坚强,无人不知。然有因激烈运动反致受伤者,推究其故,不外气不足而努气努力所致耳。今人恒言气力,不知有力无气,  相似文献   

10.
杨黔 《精武》2006,(5):8-9
凡习功夫者,不论软功硬功,胥以凝神固精,静心敛气为主。欲凝神固精静心敛气,又非排除一切思虑,祛除一切隐疾,不能成就。以下所举诸端皆备,有病者依法调治,无病者使内脏坚实,气沛体充,成功较易,收效较速;否则内疾不除,外邪易犯,纵使日习不辍,非但不易望其有成,抑且因此受其贼害。故世人往往言习跌坐者,易成白痴;习吐纳者,易成痨  相似文献   

11.
舒佑辉 《武当》2013,(5):15-17
有人说,练太极拳"不在气"。其理由是《十三势行功心解》中有云:"全身意在精神不在气,在气则滞。"那么,练太极拳真的"不在气"吗?一、什么是气(一)老子、庄子论气老子在《道德经》中讲:"专气致柔,能婴儿乎?"婴幼儿不受七情六欲的干扰,可保人之先天"三宝",阳气充沛,生机蓬勃,致柔之极。太极拳修炼有术者,可"老来练得孩儿体"。老子又曰:"万物负阴而抱阳,充气以为和。"宇宙间,大千世界,万事万物,离不开阴阳二气。二气交合变化,阴阳消长,阴息阳生,阴阳和合。故庄子曰:"通天之下一气耳。""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见《庄子·知北游》)。"气"是宇宙的本体,就是道。也是生天、生地、生人、生万物的自然力。人是万物之灵,是宇宙缩影,谓之小天地,"人之  相似文献   

12.
孙克 《收藏》2012,(5):170-171
人于世间俯仰呼吸,忙忙碌碌,寻寻觅觅,忽忽然一世。自古以来纵是圣贤,或是凡夫,无人能免。然而划心一指,此心即此生,人一生一心,有的用心于致物,有的游心于无物,有的关心于人物,有的专心于事物。心之所在即人之所在,以心为舟,可乘长风破万里惊涛骇浪;以心为笔,可舒长卷画一个五彩斑斓的人生!  相似文献   

13.
新年祝语     
《礼记·学记》有云: "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然为人则失多,好高则失寡,不察则易,苦难则止.而今此四失非教者必知之,欲成大学问者都亦明此理.大不自多,海纳江河,惟学无际,际于天地,而不拒多;学无新、旧也,无中、西也,无有用、无用也,而不好高;一草一木皆有理,格物以致知,穷理以明道,而不失察;兼总条贯,知至知终,成章乃达,金之在熔,而不畏苦.  相似文献   

14.
王叔淮 《收藏》2012,(9):170-171
人于世间俯仰呼吸,忙忙碌碌,寻寻觅觅,忽忽然一世。自古以来纵是圣贤,或是凡夫,无人能免。然而划心一指,此心即此生,人一生一心,有的用心于致物,有的游心于无物,有的关心于人物,有的专心于事物。心之所在即人之所在,以心为舟,可乘长风破万里惊涛骇浪;以心为笔,可舒长卷画一个五彩斑斓的人生!吕忠平大概就是那样的人吧!他是著名的旅日画家和企业家,但他的孩童之心,却是在青灯古佛的幽幽光辉下,在古寺壁画的淡  相似文献   

15.
买车③     
霭然任月日上出匆的神超口人! 八一恤田月后扭,二? l!{{琦交}饮负我‘家11月明 死肥黑犷必扮, 我(i你{亡,亏的不、耐 土心{J‘t 三.之肉.决.! 越 了 J { \ ,可 时「- 小喇竿 川l们的,牌、了 选‘、、一1 11 如何, /义 /、 ‘}4、口卜界妇勺 人都知」丘这足 我们{},人爱f  相似文献   

16.
东书房记     
韩宾祥 《收藏》2013,(7):I0006-I0011
东书房,少俨兄清心雅居之所。吾不知其所寓者,然有斯人而有斯名焉。其室阔大,有书千卷、琴一张,画案一,茶桌一,可容三五人小啜。其用物或古扑或精致,足见少俨志趣。艺必以道为归。风吹万物,殊途同归者,道也。少俨善论气,试以气论之。气者,在内为神,在外为势。孟子云: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即所谓神完气足者。养气之道,  相似文献   

17.
杨黔 《精武》2006,(5):10-11
习武之人,于拳脚器械之外,又须练习软硬功夫一二种,或数种。盖功夫之与拳术器械,亦犹耳之与目,宜乎并用,而不可须臾离者也。各类功夫,凡七十二种,练法即各有不同,劲路亦复各异。功夫之高者,莫为气功,练成之后,非但能以气击人,且强身延年,然不易练也。苟习之失当,且易致疾,甚有性命之虞。凡行侠之人,技击之士,虽不能尽各种功夫而练之,然至少亦须练二种以上,一种为自卫(挨打)之功夫,一种为制人(打人)之功夫。制人之功夫,即稍不精亦无不可;至若自卫之功夫,则务须练习极精,于以少敌众之时,难免不为敌人之拳械着身,若功夫不精,必为所伤;若能精绝,纵身受拳械之袭击,亦不至受伤。故较制人之功夫为重要,此又技击家所不可不知者也。  相似文献   

18.
季英伦 《收藏》2009,(6):180-180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三月三,朝灵山”,每年农历三月,数万信众蜿蜒而来,其势蔚为大观。站在主峰向西望去,两尊睡佛头脚相连,安静祥和,形象逼真,摄人心魄,让人对大自然的神奇顿生敬畏之心,每每有信众对着两尊睡佛五体投地,长跪不起。  相似文献   

19.
贾福德 《武当》2011,(11):6-7
自然门渊源,不得详考,而传此门者,只徐老师祖一人。自然门乃以八法挡、鬼头手,无中生有,不讲着,不着相,以气为归,不失自然本质。故自然门只操功夫,不问打法,而功成自会打。然其手法用劲,亦不出少林武当之源。徐师祖传于杜师心武,杜传于万籁声,今日前辈都已隐去,后来入此门功夫的也不多。而本门始祖,即以徐老为嚆矢。师祖身长不满三尺,不道其名,不言籍址,操川音,故即以川人籍之,后来听说师祖峨眉修养,从此不知所终。而杜心五先师身怀绝  相似文献   

20.
《收藏》2013,(13):244-245,243,242
"人之爱菊,非以其可爱之容,实以其可爱之德。不爱之以目,而爱之以心,不观之以物,而观之以理。菊不遇于人,而人不与菊遇,流于玩物,而吾人之志荒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