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白银世纪’,文学系指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罗斯象征主义、阿克梅主义等现代诗歌创作,是相对于19世纪初被称为俄罗斯诗歌“黄金时代”的普希金时代而言的。笔者认为,“白银世纪”诗歌在艺术上达到了很高的境界,苏联时期的文学史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和评价显然是一种政治和艺术的偏见,但也不赞同以“白银世纪文学”否定和取代苏联文学。苏联文学是一个独立的概念,它具有独特的思想内涵、审美理想与艺术方法,不同于俄国其他历史时代的文学,有不可取代的认识和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2.
1992年,克里姆林宫上空飘扬了70多年的红旗飘然降落.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不再存在了.伴随着俄国革命而诞生的苏联文学,是否也随着苏联的解体而失去它原有的名称和艺术价值呢?的确,今后在俄罗斯土地上所出现的诗歌、小说、戏剧,不能再以苏联文学而名之了.近年来有的研究者提出一个“20世纪俄罗斯文学”的概念.按照提出者的意思,这个概念不仅涵盖苏联作家的创作,而且也包含那些流亡国外、在国外创作的俄罗斯作家的作品.但是这两部分作家,无论思想倾向,还是艺术风格,都有质的不同.苏联解体前后,在国外写作的俄罗斯作家的作品回返俄罗斯,形成了国内外俄罗斯作家的创作大汇合的局面.用“20世纪俄罗斯文学”这样一个笼统概念来涵盖这种大汇合的现象,未尝不可,但是用它来替代“苏联文学”这个概念就不尽恰当了.苏联文学作为世界文学的一个独特现象,它不仅具有地域的和时间的含义,而且具有独特的认识价值和独树一帜的美学意义.它应当成为一个独立的文学概念.本文试就其认识价值.审美意义和创作方法来阐述其作为独立概念的依据.  相似文献   

3.
“白银世纪”学系指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罗斯象征主义、阿克梅主义等现代诗歌创作是相对于19世纪初被称为俄罗斯诗歌“黄金时代”的普希金时代而言的。笔认为,“白银世纪”诗歌在艺术上达到了很高的境界,苏联时期的学史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和评价显危在显然是一种政治和艺术的偏见,但是也不赞同以“白银世纪学:否定和取代苏联学。苏联学是一个独立的概念,它具有独特的思想内涵、审美理想与艺术方法,不同于俄国其他历史时代的学,有不可取代的认识和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4.
去年,在武汉召开的“21世纪与社会主义”国际研讨会上,一位俄罗斯学者(俄共党员)对我讲过这样一番话:“失去了的东西,才会更加感到它的珍贵,在社会主义成果已经丧失殆尽的今日俄罗斯,俄罗斯才会更加体会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在丢掉了列宁旗帜的环境中,我们才更加怀念列宁。我们不希望在俄罗斯发生了的事情再在中国重演。”这个学者的话表达的不止是她一个人的感受。从近年俄罗斯左翼刊物上发表的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到,俄罗斯共产党人在亲历了苏联的解体以及解体后的俄罗斯政治经济危机和社会动荡之后,更加感受到列宁学说、思想和实践的…  相似文献   

5.
俄罗斯人道主义哲学简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俄罗斯的民族思维传统.人道主义思潮在批评斯大林阶级斗争扩大化的过程中出场,深刻影响了俄罗斯哲学及苏联改革。在研究发达社会主义理论、培养共产主义新人的过程中,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在苏联历史上曾具有的意义遭到解构,“哲学与生活”和“哲学是不是科学”的讨论将人道主义哲学推向高潮。苏联国内对历史阴暗面的曝光和苏联国外反社会主义势力的积极参与,使苏联政权岌岌可危,解体之后的苏联哲学回归传统,看到应然境界要建立在客观基础上,人道主义和民主要符合自然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6.
她,长在苏联, 23岁成为苏联最高级别的朗诵演员,曾经三次为斯大林演出;她与毛岸青、刘允斌等在一个大学读书,并获得副博士称号。她,曾经是苏联专家,但受尽屈辱,曾经十四年没有国籍,是邓小平给了她中国国籍。她,掌握九门语言,出版了五部汉俄、俄汉词典;她,桃李满天下,1989年接待戈尔巴乔夫的中方俄文记者就是她的得意门生……日前,在古城长沙的岳麓山下,我走进一个普通人家,采访了这位饱经磨难的共产国际的女儿——沙安之教授。“燕燕于飞”——艰难中飞起来的“海燕”1929年6月29日,在苏联首都莫斯科的一家妇产医院里,诞生了一个黄皮肤的小…  相似文献   

7.
苏联解体以来,俄罗斯人一直梦想重建昔日的辉煌。在为国家、民族重新定位与“寻根”的探索中,重振“第三罗马”雄风的思潮逐渐兴起,俄罗斯史学界也因此加大了对拜占廷与古罗斯关系研究的力度。综观俄罗斯学者对拜占廷与古罗斯关系的研究,不难发现这一课题涵盖了众多领域、一系列问题。  相似文献   

8.
1992年12月,立国75年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泱泱大国,訇然解体了.顷刻之间,天翻地覆.随着镰刀斧头的红旗在克里姆林宫飘然降落,俄罗斯大地送走了一个历史时代.俄罗斯人面对物价飞涨,卢布贬值,纷乱的社会秩序和无拘束的自由之身在想什么?苏联女作家尼古拉耶娃在她的长篇小说《前进中的战斗》中,曾描写了1953年斯大林去世在苏联人的精神上引起的震动.那也是一个时代的结束.小说主人公巴希列夫面对斯大林的遗体在想:“什么将同这个人的死而消逝?什么又将留之永恒?”  相似文献   

9.
中国中小学教师访苏代表团(以下简称“中国教师代表团”或“代表团”)应俄罗斯共和国教育部的邀请,前往苏联访问和考察,从苏联带囘来了教育工作的宝贵经验,带囘来了苏联人民特别是苏联教师对中国的深厚友谊。代表团囘国已一个多月。这一个多月,把在苏联考察所得进行了整理和总结,已经告一段落,所以今天特向部务会议做报告。  相似文献   

10.
关于前苏联的国家结构形式,有这样一个变化过程:1924年苏联第一部宪法规定,苏联是联邦制社会主义国家;1991年8月公布的《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改名为“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并把该联盟变成一个松散的邦联:1991年12月,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三国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并很快扩大到苏联的绝大部分加盟共和国(11个),从而宣告了苏联的最终解体。那么,联邦、邦联与“独联体”三者有什么区别呢?  相似文献   

11.
相异于19世纪至20世纪前期苏联作家和20世纪后期俄罗斯其他女性主义作家的创作,柳德米拉·乌利茨卡娅反映了俄罗斯犹太文学的新动向。在小说《美狄亚和她的孩子们》中,乌利茨卡娅同时塑造了“美狄亚”和“山德拉”两个不同的女性形象:通过把“美狄亚”这一约定俗成的“女巫”塑造成“圣母”,再通过“圣母”与“魔女”的对比,鸟利茨卡娅肯定了“解构”基础上的“多元”,但又批判了“解构”后的“虚无”。  相似文献   

12.
玛丽娜·茨维塔耶娃是苏联早期著名女诗人。她从学生时代开始发表作品,登上诗坛,一生手不停挥地创作了大量优秀诗歌。茨维塔耶娃的诗热情奔放、风格独特,在音韵、节奏、意向上自成一体、精妙绝伦,体现了她创新的天才禀赋,为俄罗斯诗歌史添写了极富表现力和充满激情的一页。1922年,茨维塔耶娃离开祖国,定居巴黎,1939年返回莫斯科,1941年卫国战争爆发,被疏散到叶拉布加市,在孤独和精神抑郁中自缢身亡。茨维塔耶娃在俄罗斯诗歌史上享有崇高的声誉,她和阿赫马托娃、曼德尔施塔姆、帕斯捷尔纳克并称为“20世纪俄罗斯诗坛四巨人”。  相似文献   

13.
2013年斯大林逝世60周年之际,俄罗斯和原苏联各加盟共和国的人民以各种方式怀念这位伟大人物。在经历了苏联解体和国家政治经济转轨的阵痛之后,俄罗斯民众更加能够以平和的心态去评价“国父”,斯大林的形象正经历一个“去妖魔化”的转变,斯大林主义研究在俄罗斯也是方兴未艾。  相似文献   

14.
职业教育曾给前苏联的辉煌作出过巨大的历史贡献,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经历了从经济的“休克疗法”和政治的“全盘西化”带来的危机,转而走向实用主义的所谓“第三条道路”。在这一剧烈的变革之中,俄罗斯职业教育一直在苦苦寻求自身的发展之路。[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苏联解体以后,近十年来“新俄罗斯文学”已然成形。走出自成传统的非“红”即“黑”的锁定,检视多灾多难的生存境况中的困顿,呈现剧烈动荡的时代大潮中被裹挟者的面影,接纳艺术表现的多声部而形成的审美姿态的多样性,可谓“新俄罗斯文学”的基本表征。  相似文献   

16.
俄罗斯从苏联独立出来并抛弃“斯大林模式”社会主义之后,十年来又开始了社会发展道路的重新探索。经过照搬美国模式资本主义的挫折、一条俄罗斯历史上曾长期追求的奉行欧洲模式资本主义的道路,已经成为今日俄罗斯的选择。俄罗斯近年的内政外交实践,表明俄罗斯走欧洲式资本主义道路和实现欧化已经具备了经济社会、政治和对外关系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正> “应当学会在无法生存的情况下生活。” 也许,这就是《俄罗斯不相信眼泪》的写作初衷。或者是发自作者内心的呐喊。从纯文学观点来说,这并不算是一篇精品佳作。但整部作品却是成功的。一方面,她是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一个社会大缩影;另一方面,也是对中国改革的大折射。作者以其惊险、曲折的经历重现了一个阵营的苦难历程。昔日老大哥的金色光环已昏暗、发黄。俄罗斯在一场大风暴后变得无所适从。东京的苦、纽  相似文献   

18.
苏联解体以后,近十年来“新俄罗斯学”已然成形。走出自成传统的非“红”即“黑”的锁定,检视多灾多难的生存境况中的困顿,呈现剧烈动荡的时代大潮中被裹挟的面影,接纳艺术表现的多声部而审美姿态的多样性,可谓“新俄罗斯学”的基本表征。  相似文献   

19.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末期,在俄罗斯帝国的国土上,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1922年12月成立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自1925年~1940年有10个国家和地区相继加盟,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苏联共15个加盟共和国的国土基本定型,1990年3月11日~1991年12月16日,除俄罗斯以外的14个加盟共和国先后宣布独立,1991年12月25日,苏联宣告解散。目前很多场合人们都将苏联称为“前苏联”,这种提法大可商榷。始成立于十九世纪中叶的“奥匈帝国…  相似文献   

20.
米哈伊尔·爱普施坦是俄罗斯重要的后现代主义文学理论家,他将俄罗斯文化的模仿特质、民族性中的二元性结构以及传统哲学对“万物统一”思想的偏爱,同后现代主义语境下的“拟像”和“悖论”进行通约比照,得出“后现代主义起源于俄罗斯”这一结论。通过分析认为,拼贴式、多源头的俄罗斯民族文化是一个既开放又封闭、既多元又单一、既和谐又混乱的悖论空间,俄罗斯民族精神中早就存在一种后现代主义气质。然而,拥有后现代主义气质并不能充分证明俄罗斯后现代主义具有苏联以前的历史形态,爱普施坦的“后现代主义俄罗斯起源说”有绝对化和脱离具体历史语境之嫌,但这一论点揭示了俄罗斯历史文化中独特的“假晶”景观确与后现代主义存在内在精神逻辑的契合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