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有话就想说,说而不足就要写,写短文而不足达意就义想写一本书.这大约是做文人的规律.文人中又另有一类,名日记者,他之所说、所写的与别类文人不同.  相似文献   

2.
梁衡 《新闻窗》2005,(3):28-28
人有话就想说,说而不足就要写,写短文而不足以达意就又想写一本书。这大约是做文人的规律。文人中又另有一类名曰记者。他之所说、所写的与别类文人不同。很少花前月下之吟叹,亦少理论逻辑之推断。他只客观奉献事实,并且必是其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亲身所历之事。他孜孜以求,矢志不移,日日将这些事件诉诸新闻媒体,传诸社会,影响舆论,扶正祛邪,以推动社会历史的进步。所以记者的责任有二,从现时来看传播信息,引导舆论,促进交流,从长远来看,记录历史以明社会兴替之理。  相似文献   

3.
“意境”是中国文学追求的最高境界。王船山说的欲以“追光蹑影之笔,写通天尽人之怀”,这是一口把中国文人的文学理想境界说到了位。 由于中国文人对“意境”的孜孜探求过深,弄得有些玄,所以意境好像成了文人专有的、寄情写怀的书房精致品。而以社会为大工厂的新闻界,好像其产品都是蒸腾着汗水与热度的文字快餐,与意境是难以搭界的。 关于新闻要不要写出意境的问题,其实不必争  相似文献   

4.
办报有办报的苦乐和荣辱。报纸天天说话,天天向成千上万的读者说话。报人的苦乐和荣辱,同说什么样的话有关系。报人是用自己的笔说老百姓的话,说老百姓心中想说的话,说老百姓想说而又难说的话。这一点,看起来简单,做起来难度大。马寅初深知此中甘苦。他说:“言人之欲言,就不太容易了;言人之不能言,就更难。”正因为不太容易,正因为难,一旦说出来,往往惊心动魄。一字千金。正因为不太容易,正因为难,一旦说出来,往往有祸患及身。纵有祸患及身,但抚躬自问,心地坦然,无愧于中。所以说,报人之乐莫过于说真话,报人之荣莫过于说真话。报人之辱莫过于说假话,报人之苦莫过于真话应说而不能说,假话不愿说而又不得不说。袁世凯称帝前夕,逼迫当时名记者黄远庸写劝进文章。黄远庸不愿写,又不敢拒绝。于是写了一篇似嘲似讽、依违两  相似文献   

5.
“批评报道不如成就报道好写”,这是对成就报道的一种错误认识。说成就报道好写,无非是说成就报道是说好话唱赞歌,人见人爱,又合时宜,好话谁不爱听? 成就报道果然是这样的“香饽饽”吗?不。下面想就些谈谈个人不成熟的看法。  相似文献   

6.
说一宿没睡想一个题,莫不如说是,为想一个标题一宿没睡着觉。建国50周年前夕,当时编辑部领导让我采写交通事业发展成就的稿件,原定是公路、铁路、民航各写一篇。待到采访全都结束,要动笔写稿时,领导又告诉我要三篇合写成一篇。这天夜里10点多,把稿子写完就准备休息,想第二天拟一个题就可以交稿了。谁想,上床后却翻来覆去怎么也睡不着,满脑子想的就是这篇稿子用个什么题。这些年,全省的交通事业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写在一篇稿子里,用什么题能涵盖得了而又贴切呢?天上、地下,阡陌、纵横这些词反反复复地在脑子里过。时间一点点地过去,“推”来“…  相似文献   

7.
作者魏巍在总结他写的通讯名作《谁是最可爱的人》时,曾经说过这么一段话:“一篇短东西,能把一个意思说透,的确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可是动起笔来,又总爱面面俱到,想告诉人家这个,又想告诉人家那个。结果呢,问题提得不尖锐,不明确,更别说深入的解决问题。因为哪个意思也没有说透,怎能给人家以深刻的印象呢。我写这篇东西之初,原也想说好几个意思,最后没有那样做。”  相似文献   

8.
同一位通讯员聊天,谈到稿子写完要不要修改的话题,他说:稿子写完就结束了,还修改什么,那多费事啊!据了解,有的通讯员或是记者,稿子写完就马上发往编辑部,根本不做修改;也有的人是不懂得怎样去修改。  相似文献   

9.
著名作家魏巍在总结他写的通讯名作《谁是最可爱的人》时,曾经说过这么一段话:“一篇短东西,能把一个意思说透,的确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可是动起笔来,又总爱面面俱到,想告诉人家这个,又想告诉人家那个。结果呢,问题提得不尖锐,不明确,更别说深入地解决问题。因为哪个意思也没有说清楚,怎能给人家以深刻的印象呢?我写这篇东西之初,原也想说好几个意思,最后没有那样做。”  相似文献   

10.
刘萍 《青年记者》2004,(1):37-37
一则小笑话说,老师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写一篇题为《记一场足球赛》的作文,大家都在忙着写,一位小学生却趴在课桌上休息,老师走过来问他为什么不写,他说写完了。老师一看,他写道下雨,没比赛。小孩子犯的错大人也不一定不犯。这个笑话倒让我觉得和黎信在《谈西方记者的基本功》一书中举的一则例子有某种相似之  相似文献   

11.
评论难写.搞评论在新闻各行中算是一种难事、苦事,又很不容易出成果的事.所以一说搞新闻,大部分人都愿意当记者,而避之写评论.评论为什么这样难呢?因为评论是报纸的宝塔尖,是报纸的最高层次.  相似文献   

12.
易水 《新闻知识》2000,(5):35-36
孔子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他认为一个人如果朴实多于文采,不免粗俗.文采多于朴实,又不免虚浮,朴实和文采要配合适当,才可以称得上君子。写新闻何尝不如此?光有材料.五要素也具备,却缺乏文采,就难免枯燥乏味,而文辞华丽,却没有实际的内容,就像给丑女浓施粉黛,只能给人虚假的印象,同样不受欢迎。只有“文质彬彬”,才能称为好的新闻。 过去,由于“四人帮”的破坏,以及新闻队伍素质不高,“质胜于文”的现象比较普遍,八股文、大话、套话、材料语言满天飞,根本谈不上什么“文”。孔子还说“…  相似文献   

13.
最近收到一位部队基层报道员的来信,信中说他很喜欢搞新闻,也很想成为一名出色的军事记者,可自己以前从没有写过新闻,更没有登过报,眼下又不可能脱产学习,所以感到很苦恼,不知道自己该从什么地方开始。这位报道员提出的问题对于初学新闻者无疑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相似文献   

14.
我的全国新闻奖得的是社会新闻奖,是很简单的一篇消息,就是1984年的全国好新闻一等奖《北京人争赏香山红叶》,600多字的一篇消息。完全是无心插柳柳成荫,有意栽花你真想闹一个什么奖,就像现在中国作家想闹诺贝尔奖老闹不上似的。我们有好多人当时也在苦苦追求,我也不是不在追求,但是真的无意之中才出好活,所以新闻某种程度上是在轻松状态下写出来的。你不要高度紧张,一紧张你的脑子就处在一种僵化的状态;相反放松的时候,可能是思路最活跃的时候。有时候很有意思,你就是写不出来的时候别硬写,鲁迅说的一点不错,你非为了写一个东西,非要想这有…  相似文献   

15.
发表在去年10月20日北京某家报纸一版的一则新闻,乍看标题,着实有点让人眼睛一亮,可是读完全文又让人有些失望,主要原因是,文章写跑题了。也就是说,读者想看的东西写得不多,而读者不想看的与主题无关或关系不大的内容却写了不少。请看看下面的原文:  相似文献   

16.
要把稿件写得充实,关键得有丰富的材料,而丰富的材料来自哪里呢?这就要记者、通讯员到发生新闻的单位、地方去了解,有计划地去进行材料的搜集,这就是采访。“先搜集材料,越多越好。”(老舍语)日本一位著名的记者这样说过:“要写一百行的报道,就要积累两千行素材。如果用一百行素材写一百行报道,就会失之肤浅。想写出深刻的报道,必须用两千行素材垫底。”(辰浓和男:《用脚去寻找》)采访技巧,是新闻采访经验的结晶,是记者智慧地获取新闻材料的一门学问。新闻界的行话说:“七分跑(采),三分写。”采访是新闻报道的第一道工…  相似文献   

17.
当今,报刊林立,市场竞争十分激烈,作为科技报,如何抢发独家科技新闻?尽快提高记者的科技新闻敏感性尤为重要。科技新闻是新闻中的晚字辈,入门不难,熟练也不易。你虽然写成了新闻,但没有科技内容,不是科技新闻无法发表在科技报上。因此说,写科技新闻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有的记者不喜欢写科技新闻,所以写不出多少科技新闻,有的记者想写科技新闻,又因为把握不住科技新闻的本源,新闻敏感性不强,抓不住科技新闻线索,也写不出科技新闻来,即  相似文献   

18.
2002年,苗长庚从内乡县城关镇政府退休回了家,按理说,他应该养个花儿钓个鱼儿修身养性颐养天年了。然而他的行动再一次让人们惊讶,他主动请缨担任了县人大的业余宣传通讯员,从此,又走上了挑战自我、超越自我的艰难之路。坐在家里想点子,走出门外找例子,回到单位写稿子。这是大部分通讯员写作的规律。而他则泡在群众之中抓素材,蹲在群众之中写稿子。他并不是人大代表,但像人大代表一样想群众所想,帮群众所需。像《精诚所至金石开》、《为代表构筑履职平台》、《邵元龙和他的果树研表的稿件之所以能引报》等10多家主流媒体长达3000字的案例通…  相似文献   

19.
幽默属于美学中喜剧范畴,它是造成艺术魅力和文笔情趣的重要手段之一。人们常常称它为交际中的“润滑剂”,生活中的魔术大师,一朵永不凋谢的智慧之花。西方的编辑和记者是非常重视运用幽默手法的,以致于有人曾经这样说;“如果你想写一篇报道而又没有找到幽默的材料,那就说明你这篇报道现在还不值得写”。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一篇新闻精品、佳作,不仅要立意深刻,内容高雅,而且要结构新颖,写得精彩,字里行间溢出文采,读之琅琅上口,让人爱不释手。然而,目前报刊上的许多文章和新闻,却写得平平淡淡,读来无味无采无奇,不那么吸引人,缺乏可读性,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便是缺少文采。 古人认为:说话要动听,就得讲究辞令;文章要耐看,就得讲究文采。孔子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刘勰在《文心雕龙·情采》中也这么讲:“圣贤书辞,总称‘文章’,非采而何?”倘若文章没有文采,怎么能吸引人看,又怎能持之久远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