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数学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不仅建立了严密的知识体系,而且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思想方法,每种数学思想都是对一类数学方法的概括,也是贯穿于该类数学方法中的基本精神,它制约着数学活动中主观意识的指向,对方法的取舍与组合具有规范和调节作用.中考压轴题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最集中、涉及的知识点最多,也最能体现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而备受广大师生关注.以下就2007年宜昌市中考数学压轴题予以分析.  相似文献   

2.
综观2009浙江中考压轴题,突出对同学们基本运算能力、思维能力的考查同时.着重考查了同学们灵活运用数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对数学思想方法的理解和掌握.解这类题目要求考生必须具备扎实的数学基本功、较强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及综合分析能力.  相似文献   

3.
4.
我们已经学习了圆与圆的位置关系.两圆的位置关系与两圆半径、圆心距的数量关系有着紧密联系,我们可以通过观察两圆的运动变化来研究“数”与“形”之间的联系.[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6.
例一 列快车从甲地驶往乙地,一列慢车从乙地驶往甲地,两车同时出发,设慢车行驶的时间为x(h),两车之间的距离为y(km),图中的折线表示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根据图象进行以下探究:  相似文献   

7.
中考压轴题属于数学综合题的范畴,是对学生所学知识的灵活运用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全面考查,其集中体现知识的综合性和方法的综合性,其特点是知识点多,覆盖面广,条件隐蔽,关系复杂,思路难觅,解法灵活,是数学思想与方法、数学知识技能的更高层次的抽象与概括,对学生综合分析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然而学生对这一类题目的解题准确率普遍较低,失分情况严重.基于这种情况,如何有效提高学生对中考压轴题的解答正确率已成为广大初中教师深入研究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8.
9.
近年各地中考试卷中的最后一道填空题,已成为中考中不容小视的一道“压轴题”.这类“压轴”填空题有着共同的特征:试题的背景丰富,形式新颖多样,信息量大,对处理数据的能力要求高.本文从不同层面剖析2010年部分地区中考试题中的“压轴”填空题,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0.
近年的中考试题在引导同学们学习方式的转变上做了一些努力和尝试,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研究.下面试举两例与大家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11.
纵览2003年中考压轴题,不难发现命题者在依据《义教大纲》及认真贯彻教育部关于中考命题指导意见的同时,努力渗透新课标的理念.打开一本本2003年中考试题汇编集,一批批时代气息浓厚,背景鲜活,贴近生活,关注社会热点问题的中考压轴题,象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映入眼帘,丰富的题型,  相似文献   

12.
【题目】2006年江西省课改试卷的第29题 问题背景 某课外学习小组在一次学习研讨中,得到如下两个命题:  相似文献   

13.
纵观近几年各地中考数学试卷,可以发现一类“填空压轴题”——填空题中的压轴题,这些填空题的“压轴”力量并不亚于一般意义下的压轴题,它涉及的知识面,以及对考生能力上的要求都很高.现以2009年中考试题为例予以说明,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15.
20 0 3年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重庆市中考数学压轴题的命制从总体上看 ,呈现出一个规律 :其题型都是探究性试题 ,在设计方法上都注重创新 ,都注重在初中数学主干知识的交汇点处进行命题 ;在考查意图上 ,都突出对数学思想方法和能力 (特别是对思维能力、探究能力、创新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能力 )的考查 .而各市对压轴题的构思形式上 ,又各有差异 ,独具特色 .1 动点型例 1 已知关于x的方程x2 -( p +q +1 )х +p=0 ( q≥ 0 )的两个实数根为α、β ,且α≤β .( 1 )试用含有α、β的代数式表示 p和 q ;( 2 )求证 :α≤ 1≤β ;( 3 )若以α…  相似文献   

16.
图形变换是新课标明确规定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形成空间观念和运动变化的意识.图形变换既是新课标教材的一大亮点,也成为各地命制中考压轴题的新宠.在近两年的中考试题中,出现了许多变化无穷、精彩纷呈、形式新颖的优秀试题,这已成为中考压轴题的一个新的发展趋势.[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2004年全国已有17个国家级实验区首次按照新课标进行了中考,这些新课程理念下的中考试题,无论是在题型设置、题量控制还是在层次要求上都出现了较大变化,努力遵循了教育部“三个有利于”的命题指导思想,切实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和数学课程标准中的基本理念,十分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8.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  相似文献   

19.
题目(2005年河南省课改实验区)如图1,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4cm。点P是BC边上不与点B、C重合的任意一点。连结AP,过点P作PQ⊥AP交DC于点Q,设BP的长为xcm,CQ的长为ycm。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