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秀芬 《新疆教育》2013,(10):135-136
歌手唱歌有乐感,画家画画有美感,舞者跳舞要有韵律感,学生学数学也要有数感。那什么又是数感呢?《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感的具体体现是:“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  相似文献   

2.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感包括“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表达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由此可见,数感是进行各种数学活动的基础,是联系数学和现实生活的重要桥梁,加强对小学生进行数感培养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3.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课程内容的学习,强调学生的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数感……”;“数感主要表现在: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大小;能用数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具备了良好的数感,当我们遇到与数学有关的具体问题时,就有可能自然地、有意识地与数字联系起来,或者试图进一步用数  相似文献   

4.
窦建国 《教师》2010,(23):83-83
数感是人对数与运算的一般理解,小学阶段的数感主要表现为“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下面,笔者就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感谈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5.
数学新课程标准中强调要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以及应用意识与推理能力.数感主要表现在: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估计”试题是新课程改革中出现的一类新颖问题.  相似文献   

6.
数感是一种数学素养,它是一个人数学素养高低的标志之一,是进一步学习的基础,《数学课程标准》不仅把“数感”列入学习内容的第一条.而且罗列出了“数感”的具体表现形式:“数感主要表现在: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可见理解数感.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建立数感是《数学课程标准》十分强调和重视的问题.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呢?笔者以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7.
林钦 《辽宁教育》2013,(1):50-50
所谓“数感”就是对数学的感觉、感受,乃至感情。《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指出:数感主要表现在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做出解释。由此可知,数感是学生学好数学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音乐有“乐感”.语文有“语感”.数学也有“数感”。什么是数感?《数学课程标准》对数感的解释:“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进行解释。”由此看出数感是人对数与运算的一般理解.这种理解可以帮助人们用灵活的方法作出数学判断和为解决复杂的问题作出有用的策略。  相似文献   

9.
在《数学课程标准》中,特别强调的就是发展学生的“数感”,即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  相似文献   

10.
龚彦 《现代教学》2008,(3):59-60
音乐有“乐感”,美术有“美感”,语文有“语感”,数学也有相应的“数感”。新课程标准指出:“数感主要表现在: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  相似文献   

11.
数学教学中“数感”的培养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课程标准对小学生的数感提出以下要求:“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的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做出解释”  相似文献   

12.
课堂现状随想——数感培养的误区何谓“数感”?新课标中指出,数感主要表现在:理解数的意义,并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选择恰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  相似文献   

13.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表示数,能在具体情境中把握数的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结果,并对运算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等,都是“数感”的具体内容。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培养“数感”的策略。  相似文献   

14.
苏华旺 《陕西教育》2005,(10):13-13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表示数,能在具体情境中把握数的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结果,并对运算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等,都是“数感”的具体内容。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培养“数感”的策略。  相似文献   

15.
数感是一种主动、自觉或自动化地理解数和运用数的态度与意识,是对数学对象、材料直接迅速、正确敏锐的感受能力。《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感主要表现在: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做出解释。” 由此可见,良好的数感起着探索的导航器的作用——能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迅速洞察数、形、式之间的内在联系而选择适当的解决方案,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意识  相似文献   

16.
正如语文、英语有“语感”,音乐有“乐感”,美术上有“美感”一样,数学也有“数感”。新课程理念十分强调和重视对“数感”的培养,要求学生在“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中”建立数感。那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感呢?  相似文献   

17.
正如音乐有“乐感”,语文有“语感”一样,数学也有“数感”。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感主要表现在: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数感是一种主动地、自觉地理解数和运用数的意识,是对数与运算的一般理解,这种理解可以帮助人们用灵活的方法作出数学判断和提出解决复杂问题的策略。也可以说,数感是一种数学素养。有了这种素养,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时,就能左右逢源,得心应手。…  相似文献   

18.
沈婉琼 《文教资料》2005,(3):169-170
在数学教学中,碰到过这样的学生作业:“一根火柴长4分米”“小明体重35克”“爷爷今年8岁”……如此不可思议的结果,问问其他老师,都有这样的经历,唉.我们的学生这是怎么了?我们的数学教学究竟出了什么问题?我想:一个至关重要的原因是一些学生的数感比较薄弱。什么是数感呢?新课程标准提出:“数感主要表现在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的关系;能用数来表达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做出解释。数感是一个人对数与运算的一般理解。这种理解可以帮助人…  相似文献   

19.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感主要表现在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做出解释。”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感呢?我认为,应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所关心的事情人手进行教学,帮...  相似文献   

20.
“数感”是我们既熟悉又陌生的一个概念,过去的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从未出现过这一内容。《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在总体目标中提出,要使学生“经历运用数学符号和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建立初步的数感和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在学习内容的说明中,描述了数感的主要表现,包括“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可见,培养学生的数感,是《课程标准》赋予我们的任务。什么是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