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伐檀》、《硕鼠》是《诗经·魏风》中的名篇,也是中师、高中教材的传统课文,一般教师大都教过好几遍。但大部分教师都忽视了这两首诗中“重章叠句”的作用。“重章叠句”是《诗经》在结构上常用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伐檀》、《硕鼠》也精妙地运用了这种形式。但在教学中,大多数教师只是从形式上去探讨它的作用,认为采用这种形式的作用主要是增强音乐性和节奏感(因为课文后的自学提示也是这样解释的)。因而对这种表达形式往往缺乏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以至影响了对作品的  相似文献   

2.
通常来讲 ,我们赏析《诗经》总是特别注意赋比兴的手法以及重章叠句 (也有叫“重章叠唱”的 )的结构方式等等。若论赋的手法 ,《诗经》中有《硕鼠》、《伐檀》之歌 ;若论比兴 ,又有《关雎》、《蒹葭》之属 ;讲到重章叠句 ,也有《黍离》、《采葛》显得更为典型。而高中语文 (试验本 )第三册选择的《〈诗经〉三首》(《卫风·氓》、《秦风·无衣》、《邶风·静女》) ,其着眼点却是如同天籁一般的自然和不事雕琢。一、《卫风·氓》《卫风·氓》是一首叙事的民歌 ,它讲述了一个弃妇错误的爱情、不幸的婚姻以及她的悔恨和决绝。从正常的时间顺序来…  相似文献   

3.
<正>《蒹葭》选自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诗经》二首,是《诗经·秦风》中的名篇,被誉为“《诗经》中境界最美的篇章”。【教材分析】诗歌以四言句式为主,采用双声叠韵,重章叠句,一唱三叹,描绘了主人公对伊人的倾慕之情和苦苦追寻的过程,感情淳朴、真挚。文字简单,却意味深远,有百读不厌之感。其原因在于它营造了一种水乡泽国的情调,缠绵柔婉、渺远空灵的境界。主人公江畔凝望、上下追寻伊人,写尽了情致,这是“诗以言情”。  相似文献   

4.
顾炎武的《诗本音》为《诗经》注解本音并说明韵例,从中可以看出《诗经》押韵字的位置、韵脚之间的距离、章节的押韵以及特殊的押韵形式,有助于了解《诗经》重章叠句的特点,体会其音韵美。  相似文献   

5.
在进行《<诗经>二首》的教学设计时,可以借关键词,从学习活动的创设角度入手进行创新设计。首先可以对“荇菜”与“蒹葭”进行探讨,通过其反复出现的现象探究诗经“重章叠句”的特点。其次可以对“淑女”和“伊人”进行探讨,围绕“淑女”和“伊人”挖掘一系列问题并尝试进行解答,以此引导学生深入《<诗经>二首》的学习,掌握诗歌解读的一般规律。  相似文献   

6.
教学目标 1.了解《诗经》的结构特点。 2.领悟《蒹葭》所要表达的主题。 教学重点 1.重章叠句的手法对表现诗人思想感情、深化主题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采用重章叠句的结构形式,在回环往复的歌咏中,传达出一种别样的情感和韵味。细细品读,其作用又各有不同。 一、表示时间的顺序 《诗经》中的诸多篇目,往往抓住一些最富有特征的事物来表示时间的顺序。如  相似文献   

8.
同课异构必须注意三点:一是教学内容同,教学形式异;二是立足文本,同中存异;三是合理定位,深浅有度.以下是对《关雎》同课异构课课堂教学的描述. 课例一:审美取向的教学 教师在学生读懂《关雎》的基础上,重点引导学生品味诗歌的音韵美和情思美.知识教学方面,教师简要介绍了与《诗经》有关的文化常识及重章叠句在诗歌中的作用. 课例二:知识取向的教学 第一教学环节,教师由点到面,在引导学生个性表达的基础上归纳《关雎》的思想内容;第二教学环节,教师明确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了解《诗经》重章叠句的特点及“比”“兴”手法的运用.  相似文献   

9.
课内提升(一)填空。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成书于__时期,古时也称“__”,分为__、__、__三个部分,写法有__、__、__三种,合称“诗经六义”。2.诗经的写法常常采用__的手法,层层铺染,一唱三叹,重章叠句,富有音乐美。  相似文献   

10.
[教学设想]新课标中关于古诗文部分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诵读古代诗词,在有意识的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蒹葭》一诗出自《诗经·秦风》,是当时的一首民歌。它用重章叠句、一唱三叹的手法,营造出渺远迷茫的氛围,表现了主人公缠绵凄迷的情感。要让学生理解这些丰富的内涵,应在阅读的同时交给学生一种赏读诗歌的方法,并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和学生一起进入诗的境界,逐步深入地领悟诗的内涵,在欣赏、想象中感悟主人公的语气、形象、情感,接受美的熏陶。[赏读过程]投影显现夕阳中飘拂的芦苇;播放《在水一方》音…  相似文献   

11.
【教学设想】新课标中关于古诗文部分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诵读古代诗词,在有意识的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蒹葭》一诗出自《诗经&;#183;风》,是当时的一首民歌。它用重章叠句、一唱三叹的手法,营造出渺远迷茫的氛围,表现了主人公缠绵凄迷的情感。要让学生理解这些丰富的内涵,应在阅读的同时交给学生一种赏读诗歌的方法,并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和学生一起进入诗的境界,逐步深入地领悟诗的内涵,在欣赏、想象中感悟主人公的语气、形象、情感,接受美的熏陶。  相似文献   

12.
【教学目标预设】1.通过认识歌词、猜作词者、想象诗歌画面、听旋律这几个环节了解《诗经》的写作形式和内容,体会其中的悲苦之情。2.初步了解《诗经》中重章叠句和反复这两种写作特点,明确它们的作用。3.使学生的朗读在层次和情感上能够循序渐进,采用不同形式的朗读,加深学生对这首诗歌的理解。【教学重难点】1.《诗经》中所表达的情感是通过哪些内容与形式展现的?  相似文献   

13.
正一、设计思路(一)教材分析《采薇》是《诗经》中的名篇,描写了一位长期戍边的士兵在回家途中的所思所感。全诗可分三层:前三章写了其征戍之久,思乡之切;四、五章写作战情景;第六章写归途中亦喜亦忧的复杂感受。全诗采用重章叠句、赋、比、兴、衬托等艺术手法表达了丰富的情感。(二)学情分析本诗中士兵思念家乡、想念亲人的情感表达得较显露,学生较容易体会,但士兵对战争的复杂感情及其归途  相似文献   

14.
高中五册诗经《伐檀》《硕鼠》在结构上都采用了重章叠唱、反复咏叹的形式,它使诗的内容更加充实,情感更加浓烈,揭露更加深刻,主题更加鲜明。“章”即现今的段;各段的字句基本相同,只是换了少数词语,这就是“重章”;每章中的诗句在结构上基本相同,只是换了几个词语,这就是“叠唱”。诗经二首采用这种形式,不是简单的重复,更不是啰嗦,而  相似文献   

15.
《诗经.国风》篇制短小,明确分章,多重章叠句,也有少量不重章的诗篇;屈骚体制中、长篇浑然一体,表面看几乎无章法可言。本文试从其章法的变化规律中探究其成因。  相似文献   

16.
<正>反复是文学作品中常见的表现手法。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运用重章叠句的表现手法咏唱生活,抒发情愫。直到今天,读者依然可以感受到"反复手法"焕发出的勃勃生命力以及它形式多样的美。特定景物的反复,丰富了景物的内在含义。如《驿路梨花》中,五次写"梨花"。  相似文献   

17.
在《诗经》表现方法的研究中,人们往往重“比、兴”而轻“赋”。有关诗之“比兴”及其演进、发展的论述比比皆是,而认真研探“赋”法的文章,却寥若晨星。我以为,在《诗经》“赋、比、兴”三法中,“赋”法的运用更为普遍,其灵活多变、千姿百态和达到的艺术境界,同样令人叹为观止;在对后世诗歌创作的影响上,决不在“比、兴”之下。下面,试具体地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8.
《关睢》《伐檀》选自《诗经》.《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主要的表现方法是赋、比、兴。《关睢》描写一个男子对一个姑娘的思慕和追求.《伐檀》怒斥了统治阶级不劳而获、残酷掠夺的罪行.这两首诗都采用了比、兴的表现方法和重章叠句的结构形式.  相似文献   

19.
诗与音乐结合而为歌。《诗经》又称《乐经》,就因为它是合乐而歌的。其中的十五国风,实际上就是十五个不同地方的乐调。如《伐檀》是魏地的民歌。它通过伐木者的歌唱,尖锐地揭露了奴隶主不劳而获的贪婪嘴脸。不仅美视而且美听。当时诗歌的音乐色彩由此可略见一、二。一、重章叠唱,变词换韵。汉魏以后,诗乐分立。在形式方面,《诗经》保存着诗乐分离前的痕迹。最明显的就是《诗经》中具有普遍性特点的“重章叠唱”。它原是民歌在集  相似文献   

20.
《卫风·氓》是《诗经》中著名的叙事诗篇,它没有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而是依照人物命运发展的顺序,自然地加以抒写。细心的读者不难觉察到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明显地受到《氓》的影响。由于《氓》比《孔雀东南飞》早近千年,更非宏篇巨制,故而叙事尚不够完整细致,加之赋中兼有比、兴,叙事、抒情、议论融于一体,以此诗中多有待发之覆。爰作读诗札记,期以抛砖引玉。一、主题《毛诗序》谓:“《氓》,刺时也。宣公之时,礼义消亡,淫风大行。男女无别,遂相奔诱。华落色衰,复相弃背。或乃困而自悔,丧其妃耦。故序其事以风焉,美反正,刺淫佚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