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王梅 《文教资料》2010,(3):37-38
本文以概念隐喻理论和概念合成理论为出发点,阐释隐喻意义的认知解读,指出隐喻在线意义的理解是概念合成的过程,相似性推理及认知主体的创造性、联想性思维在隐喻在线意义构建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概念整合的理论属于认知理论学范畴,它在心理空间的理论中属于后起之秀,概念整合同时也是一种概念整合的理论,在合成空间的理论中认为,概念整合作为一种非常常见的认知过程,充斥在自然语言的意义建构过程中[1],它能够揭示出自然语言的意义建构的真实认知过程。复合词在语言中十分的常见,该文就用复合词举例,说明了概念整合的理论在意义构建的方面有着巨大的阐述力。  相似文献   

3.
幼儿概念的形成与发展一直是心理学、哲学、人类学、认知科学等研究的焦点之一。在简要介绍著名认知心理学家麦德尔(Mandler)关于幼儿概念形成和发展的系统理论的基础上,文章呈现了当前认知心理学界围绕感知、概念和意识的关系、范畴化是单一过程还是双重过程,以及感知意义分析机制和意象图式等焦点问题,产生的各种探索与纷争,指出不同学科应加强沟通和协作,以深化和丰富人们关于概念起源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法律拟制是立法语篇的重要内容之一,有意把不同者等同视之.通过概念整合,可以把来自不同认知空间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生成一个兼具各个空间信息特点的新的认知概念.概念整合类型主要包括简单网络、双域网络和多域复合网络,在立法过程中,立法者主要运用这三种形式对法律拟制条文进行意义建构,以实现预期的立法目的.  相似文献   

5.
英语矛盾修饰法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更是人类的一种认知机制。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运用概念整合理论对英语矛盾修饰法在理解过程中的在线意义建构过程进行了阐释,指出其意义建构过程是动态的概念整合过程,同时语境信息在理解矛盾修饰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概念合成理论是认知语言学中的重要理论,对于自然语言在线意义建构过程和意义生成机制具有很强的解释力。从认知角度,运用概念合成理论,对《庄子》中的部分经典寓言的在线意义建构过程进行研究,发现概念合成理论对于《庄子》部分寓言的在线意义建构过程具有很强的解释力和适用性。同时,对《庄子》部分寓言进行认知角度的研究,能够清晰地展示《庄子》部分寓言在线意义建构过程背后的深层认知操作机制,丰富《庄子》的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7.
《考试周刊》2020,(59):13-14
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的认知规律是遵循从感知到表象过程中逐步形成概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数概念是数学教学中最基本的概念之一,数概念确定了知识体系结构,奠定了数学认知的基础,所以,小学数学教学中,首先要帮助学生明晰数概念的性质,进而开展数学教学活动。  相似文献   

8.
杨子清 《文教资料》2011,(16):35-36
英汉两种语言具有丰富的关于"心"的隐喻表达,是隐喻理论研究的重点之一。本文根据Lakoff的"理想化认知模式"和Fauconnier&Turner提出的概念合成理论为基点,对英汉两种语言中"心"隐喻化词语进行分析,旨在揭示英汉语言关于"心"的隐喻化词语的意义建构。隐喻现象中包含着概念合成这一认知过程,该理论可用来阐释隐喻化词语的意义建构。  相似文献   

9.
认知语言学中的概念映射理论和概念整合理论是有关意义构建的理论,对许多语言现象具有解释力,本文拟运用概念映射和概念整合理论,从认知的角度分析汉语俗语意义解读的过程,以期为汉语俗语的研究提供一种新的研究角度和方法。  相似文献   

10.
在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学习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中,都将学习视为一个基于意义的过程。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引入概念地图工具,可以促进基于意义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效率。  相似文献   

11.
从认知角度论述了隐喻意义的产生,提出隐喻意义是两个语义场互动的结果,隐喻是人类组织、形成和表达概念的基础与手段。  相似文献   

12.
模糊语言在英语课堂上被广泛使用。人们对模糊语言的研究大都局限于日常交际范围,而对其在英语课堂上的交际功能却较少关注。本文以认知和模糊语言的概念及其主要特征为出发点,从认知学角度探讨模糊语言在英语课堂上的交际功能,并提出模糊语言能有效地调节学生的认知环节,帮助他们主动构建知识意义。  相似文献   

13.
文章旨在讨论认知语言学理论对英语词汇教学的指导作用。从学生的认知心理和认知能力出发,根据整体、概念、意象、组块、意义、兴趣、推理等认知因素思考词汇教学,提出认知式英语词汇教学法,并简要阐述它可行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模仿”与“灵感”是西方元典诗学中两个极为重要的概念。在古希腊,它们共同被用来说明诗的创作现象,其间并无障碍。可是在我国,人们长期以来习惯于把希腊诗学中的“模仿”说与“灵感”说视为不同范畴的问题,认为柏拉图关于诗的言说充满了矛盾,因而忽视或放弃了对这组概念之间关系的进一步探究。本文从概念的古代真义和历史沿革以及柏拉图思想自身的复杂性等角度,对两者之间互有关联的、悬而未决的问题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思考和分析。  相似文献   

15.
从手部动作范畴到心理范畴的演变是人类认知思维的典型体现,涉及这一演变的词非常多。演变方式主要有三种:隐喻、转喻、语义沾染,其中以隐喻最为常见。人们习惯于用身边具体的事物来比照心理情绪等抽象之物,进而用具体的动作动词去操控它们,其结果就是手部动词衍生出心理义。有时人们以显著的外部动作来转指心理状态、性格等,这样部分手部动词就获得了心理义。  相似文献   

16.
实现认知省力是习语义产生的根本动因。从人类的认知模式出发,对习语义形成过程的历时研究表明,习语义形成的过程主要有三种:隐喻、转喻和隐喻+转喻。这三种过程都受到认知省力原则的制约:人们通过熟悉的事物来认知陌生的事物,通过认知域中凸显的范畴来代替其他范畴,以此减少认知过程的时间、任务和难度,节省认知成本,达到认知省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惯用语语义可分析性理据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按照结构主义的观点,惯用语是一种"死喻",是约定俗成的习惯用法,其意义是不可分析的。认知语言学经验主义观则认为,惯用语作为深藏在人们概念系统中的隐喻概念的表层现象,其意义是可分析的,可活用的。文章所分析的惯用语意义的四个理据说明惯用语是可以分析的或可分解的,惯用语的意义是可以推导出来的,而不是任意的,虽然惯用语是以概念为本体,其语义的形成和理解具有文化背景性和认知理据性。  相似文献   

18.
惯用句是日语的一种固定语,具有丰富的比喻义,比喻性是日语惯用句的本质所在,特别是其隐喻、换喻和提喻意义是认知语义研究的重要内容。隐喻等比喻是人类的基本认知方式,对人类认知事物、事物概念的形成、语言意义的生成起到重要作用。日常语言离不开比喻认知方式,语义研究概莫能外。  相似文献   

19.
概念整合理论是Fauconnier等人基于心理空间理论提出的。本文运用概念整合理论对汉语谚语的意义构建进行动态分析,人们在理解谚语的时候,往往会进行构建、完善和扩展等一系列认知活动,将谚语中所隐含的意义进行整合,然后将其映射到现实中,最终得出新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The main focus of this paper is on the study of students' conceptual understanding of two major concepts of Set Theory – the concepts of inclusion and belonging. To do so, we analyze two experimental classroom episodes. Our analysis rests on the theoretical idea that, from an ontogenetic viewpoint, the cognitive activity of representation of mathematical objects draws its meaning from different semiotic systems framed by their own cultural context. Our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successful accomplishment of knowledge attainment seems to be linked to the students' ability to suitably distinguish and coordinate the meanings and symbols of the various semiotic systems (e.g. verbal, diagrammatic and symbolic) that encompass their mathematical experienc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