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一所大学可以看出一座城市的文化、格调以及很多内在的东西,对这一点我一直深信不疑。走在香港的PUB之街兰桂坊、古董市场荷里活道以及名品荟萃的购物大厦海港城,繁华喧闹之中却能感受到整个城市内在的难能可贵的井然有序和静雅安谧,所以我更渴望去她的大学走一走,看一看。  相似文献   

2.
民国伊始,社会背景的混沌以及文化危机的出现,一大批学者开始着眼于教育,以期实现教育救国的伟业,张君劢亦是其中一员.传统书院作为我国文教事业的"地标",除了对社会民心向背有着"启明星"式的寓意外,自身还包含着增强民族自信心、振兴民族文化等内在价值.伴随与时俱进的教育发展需要,我国传统书院在当代大学建制中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复兴,但仍存在着大学与书院如何一体化相融合的种种困境.民国时期张君劢复兴书院制度的立意及实践行止,对我国当前大学书院建制中的文化传承、双层管理、师生关系、环境育人等书院文化建设工作,具有一定的以古鉴今的启示性作用.  相似文献   

3.
"大学的本质是什么?"这个问题必须放在大学之"存在"的背景中来谈,先从中国传统的书院教育谈起。西周时代的中国教育掌握在贵族阶级之手,孔子将"王官学"转变成为"百家言",开民间讲学之先河。公元第10世纪以后,民间书院兴起,但也出现被官学化的倾向。官方力量对于中国传统教育的影响,是从先秦时代的民间讲学到汉代的官学、宋明的书院,都有官学化的倾向。传统书院的教育理念是"全人教育",希望使人能达到"身心一如"、"成己成人不二"、"天人合一"的状态。谈到"身心一如",我们要思考的问题是"心"何以能支配"身"?古代儒家相信"心"是价值意识的创发者,因此具有普遍性,也有其必然性。孟子提出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这"四端之心"具有普遍性,而"心"的必然性就是建立在普遍性之上。在古代的全人教育里,"心"的觉醒是全人教育的理论基础。重点是:"心"如何支配"身"?"心"对"身"的支配要经由教育的过程,这就涉及人的修养工夫问题,全人教育的方法在使"身"受"心"的支配,进而能与"心"合一。书院教育的"全人教育"的第二个核心理念是"成己成人不二"。所谓"成己成人不二"的涵义是指教育的目的在于透过"自我的转化"以完成"世界的转化"。书院教育的"全人教育"的第三个价值理念是"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是指完整的"全人教育"应该完成人的生命"知"、"情"、"意"三面向的统合。孟子主张:无形的修养会转化在有形的躯体之上。就是说人外在的相貌是天生的,但只有圣人也就是真正有修养的人,才能够将内在的禀赋转化到外在形体上,从"身心一如"进而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19世纪中叶以后,西方列强东侵,中国进入历史危急存亡之秋,中国大陆兴办现代西式大学是为了脱离被侵略、被殖民的宿命,也因此,现代大学和政治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20世纪中国的大学"学生运动"风起云涌,这与近代海峡两岸高等教育在富国强兵、中体西用的情境中发展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今天中国大陆已告别革命,海峡两岸也已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并卷入全球化的大潮流中,因此,21世纪全球化趋势对海峡两岸大学造成另一波新的压力,已是不可避免的事实。  相似文献   

4.
我国学界对我国现代大学的起源存在着争议,主要有3种观点:一种认为我国现代大学主要起源于古代的"太学";一种认为应该以清末引入的西方大学堂作为我国现代大学的源头;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应将西方大学堂与我国传统书院共同作为我国现代大学的双重起源。为了全面认识我国的"太学"、"大学"和"书院",本文试图全面梳理三者之间的关系,并对我国现代大学的源头给出一个客观、准确的回答。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新亚学规》的考察可知,该学规主要探讨了"职业"与"事业"、"知识"与"人格"、"课程"与"师长"、"求学"与"做人"、"专门"与"博通"这五对概念之间的关系,分别涉及大学学习的目标、内容、资源、原则、方法五个方面.上述探讨蕴含着一种独特的大学学习理念,即大学生应该以成就"事业"作为自己进大学的目标,故而其在大学期间应该既要求取"知识",又要修养"人格";既要重视"课程",又要重视"师长";既要注重"求学",又要注重"做人";既要注重"专门",又要注重"博通".《新亚学规》所推崇的学习理念值得大学生们参考,对于高校推进以学生为中心的办学模式也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6.
克拉克.克尔提出的"多元巨型大学"是介于观念与理念之间模棱两可的一种哲学表达。克尔将"多元巨型大学观"的历史逻辑建立在大学发展史中的多元主义传统上,认为现代大学是多元巨型大学,即多元的、异质的、矛盾的机构,类似一座充满无穷变化的城市。这种以多元论为哲学基础的观念要求"内在的崩溃",对大学理念的传统分析作出了里程碑式的贡献。但是,无论作为观点本身的"多元巨型大学观",还是它所指向的作为机构的多元巨型大学,都有无法祛除的弱点。  相似文献   

7.
城市与城市中的大学是血脉相连的"共同体",地缘关系是两者建立联系并升华情感的基础。研究以美国麻省(马塞诸塞州)、加州(加利福尼亚州)及科州(科罗拉多州)中的大学与城市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发现美国大学具有广泛分布于"中小型城市"、偏好山水之市、有先于城市建立的现象以及专业与城市地缘产业交融的地缘关系特点。  相似文献   

8.
正城市形象是一座城市的内在历史底蕴和外在时代特征的综合表现,是城市总体的特征和风格。城市经济和物质基础是物化的文化,是城市之"形",而城市理念和城市精神是精神化的物质,是城市之"神",形神兼备,城市就有了神韵。城市形象定位是城市形象建设的灵魂和核心。城市形象定位的准确适当与否,决定着整个城市形象建设的成败。石家庄市的城市定位应立足我市实际,充分体现省会意识以及历史和现实的跨越,可邀请专家论证,发  相似文献   

9.
"气"与"道"是中国古代哲学中两个基本的概念范畴。从词义上和中国古代经典文献来分析,"大气"与"大学"、"大学之道"之间有着某种内在的关联性,大学从根本上来说就应该是"大气"的。"大气"是"大学之道"最内在的基本要求,是成就大学的基石。一所好的大学,不仅应有大楼,还要有大师,更要有"大气"。大学应当具有超凡脱俗的"大气节"、志存高远的"大气魄"、兼容并蓄的"大气量"、恢弘广阔的"大气度",才能称得上是"大气的大学"。  相似文献   

10.
通过中国近代大学与欧洲中世纪大学的形成背景、办学主体以及课程设置等的比较,认识中世纪大学的本质特征,解读中国近代大学发端与发展的逻辑。这有助于我们深刻反思当前中国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中国大学需要在融合中世纪大学的经典理念,重拾传统的"书院精神"的基础上寻找自己的"象牙之塔",实现其自身的超越。  相似文献   

11.
中国书院是一种官学系统之外的教育组织,它不依靠朝廷的正式诏令而建立,其主持者、管理者都没有纳入朝廷的官学教职之中。所以,在中央集权的古代社会中,书院具有一种相对的独立性,特别是在书院创建、办学理念和内部管理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自治权。中国书院与欧洲中世纪大学一样,在文化史、教育史、学术史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由于中国书院与欧洲中世纪大学根植于不同的社会结构之中,二者的自治权差异十分明显。中国古代书院的自治权与家族自治权存在同构关系,正像家族自治权往往受制于皇权一样,书院的自治权也总要受到以皇权为主导的中央和地方行政权力的限制。而欧洲近代大学的自治权则是与城市自治权存在同构关系,大学自治是城市自治的直接产物。中国书院和欧洲大学在自治权方面的差异,主要是由二者根植的特定历史的社会政治结构不同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12.
正所谓"内在的秩序",即事物及其发展的内在规律。汉语文"意合"等特征以及教与学"内在的秩序",在百年语文的"文白"巨变中渐趋模糊乃至失序,至今难以摆脱"高耗低效"的泥潭。发现与重建汉语文教学"内在的秩序",回归汉语特有的联结性学习方式,促进儿童语文素养的整体提升,是每一个语文教师的时代使命。一、教的内在主张:语文联结教学"小学语文联结教学"是指:把握与改善影响儿童语文素养的各种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是以联结性学习为基本方式的语文教学,着眼于儿童  相似文献   

13.
大学功能的发展绝非由单一功能走向多元功能的线性过程,而是有其内在逻辑可资遵循。在大学视域中,教学、学术研究、传承文化与服务社会等概念蕴含着丰富的内容,存在着较大的解释和理解空间。如果不在一个逻辑框架下进行解读就会造成对这些概念理解上的歧义、偏差与泛化,最终误读了"大学"。学术性教学与学术研究是大学之"体",传承文化与服务社会是大学之"用",体用不二、有机融合,是大学功能延伸的内在逻辑。大学应专注于提高学术性教学与学术研究的品质,通过学术性教学与学术研究培养具有高深学问、品德高尚和批判精神的专业人才,同时实现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选择与批判,以服务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则与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内在关系,主要表现为教育目标的一致性、教育内容的融合性、教育功能的关联性,因此,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应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有效途径。在教育方法上注重"双向交流",在教育内容上注重"实践教学",在专业课教学中注重"专业伦理教育"等,应是提高这一结合实效性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5.
现代大学书院制改革是在社会人才需求、高等教育培养目标和新一代大学生对教育的需求发生了重大变化背景下,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土壤中进行的突破和创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书院制改革的"道"是回归教育的本质,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人格完善的人为目的;书院改革的"法"是处理好传统与现实、学院与书院、导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书院改革的"术"是构建一个充满着正能量的"场域",人、制度和物质基础是构成书院"场域"的三个要素。  相似文献   

16.
制度性大学作为"规则支配的学者共同体",它具有价值性与合法性,学者共同参与治理性,以及大学内部附带结果回应外部环境需求性三大基本特征。在制度性大学发展中,坚守教育理念内在统一性,保持大学核心制度特征,回应社会变革需求是其历经变迁仍旧保持"制度性"的关键。这对我国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陈岩 《江苏高教》2017,(12):35-38
现代大学书院制改革是在社会人才需求、高等教育培养目标和新一代大学生对教育的需求发生了重大变化背景下,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土壤中进行的突破和创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书院制改革的"道"是回归教育的本质,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人格完善的人为目的;书院改革的"法"是处理好传统与现实、学院与书院、导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书院改革的"术"是构建一个充满着正能量的"场域",人、制度和物质基础是构成书院"场域"的三个要素。  相似文献   

18.
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对农村基础教育培养目标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反思由城乡二元社会导致的城乡"二元割裂"思维对农村基础教育培养目标的定位,我们认为要合理定位农村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必须充分观照教育主体--农民及其子女的现实的教育需求以及基础教育的内在规定性等因素。当前,我国农村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应该与城市一致,应着力于培养"人",而不是培养"材"。  相似文献   

19.
微博     
《大学生》2012,(7):42-43
以大学看社会,以社会观大学社会@大学@灵戈:"刷",又一潜规则关键字,"刷机"、"刷卡"、"刷流量"、"刷屏"……或许不以为然,却已变成习惯。我们,生活在"刷"的氛围中,偶尔沉入无奈的反思,我们为什么"刷"?因为处处存在的漏洞,无刷不随流,我们挣扎着不想刷,却陷入"刷"的纠结中。  相似文献   

20.
何曼 《在线学习》2022,(1):68-71
整合全社会力量,汇聚优质教育资源,促进"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是城市开放大学的办学宗旨和努力方向.针对终身教育"最后一公里"落地的难题,宁波开放大学给出了具有开大特色的回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