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6月28日,某报发表报道《湖北:竹山县护林山清水秀 竹溪县毁林群猴惊魂》,文章详细报道了汉江最大支流——堵河流域的湖北省竹山县封山育林、因地制宜,开发旅游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事迹,同时也曝光了与竹山县相临的竹溪县疯狂砍伐天然林、盗伐国家重点保护的珙桐等珍稀树木的情  相似文献   

2.
阅读报章,“通过……,使……”的句式屡有所见,如:“通过学习文件,使大家提高了认识。”“通过同志们的帮助,使他认识了错误。”等等。这是一种典型的主语残缺式病句. “通过……”系介词结构,在汉语里介词结构是不能充当主语的。“通过……,使……”句中,“通过……”是状语,“使”谓语,“使”之后是宾语部分,全句没有主语。句中发出“使令”行为的不是“通过……”,而是“通过”后边的介词结构的宾语部分,即上述例句中的“学习文件”、“同志们的帮助”。如果把状语部分  相似文献   

3.
十余年的记者生涯,有不少成功的喜悦,也有一些值得记取的教训,其中尤其是几次令人遗憾的采访,给人以难忘的启迪。第一次是1984年9月初。当时我刚刚考入华中理工大学新闻系,正赶上著名作家丁玲到学校讲课,便与  相似文献   

4.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大地震,举国同悲。数以千计的新闻工作者,冒着生命危险,在第一时间、第一现场发回一篇篇充满爱心的报道。新闻记录历史,历史记录了这场抗震救灾中的新闻记者。  相似文献   

5.
从大学的毕业实习到进工作单位开始正式的记者生涯只有近一年的时间。要说进入新闻圈后,什么是感受最深的,那就要算是采访中的“第一关”约人了。 记者的工作无非分两个部分:采访与写作。写作以采访为先,采访又以约到采访对象为先。而这正是我觉得最难、最费周折的。 以前,新闻媒介还不多的时候,作为一个省级党报的记者,要采访一般的机关、企事业单位,据说只要一个电话便可以了。而如今,媒介多了,竞争也激烈了,往往一个新闻事件,总有十多家新闻单位蜂拥  相似文献   

6.
这是我多年来从报纸工作岗位上观察到的一种现象: 报社里有不少年在五十上下的老记者,当年都是卓有才华的同志,写出过不少有影响的报道;有的早在二十来岁时,就已“崭露头角”了。可是,随着岁月的推移,这些同志的才华和影响,好象并不是在与日俱增,而是差不多在原地踏步,甚至在慢慢地“销声匿迹”了……是“江郎才尽”,还是“琵琶别抱”了呢?看来都不是的。  相似文献   

7.
复员军人田才元用朴素、感人的笔墨写出了他对生活、对妻子、对新闻事业的万般钟情和无尽的爱……  相似文献   

8.
大学毕业后,我留校从事中共党史、中国近现代史和革命史的教学。1987年10月调出版社当编辑。 我编的第一本书是湖北省委党校副校长王启荣教授主编的《中国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王启荣先生曾是我尊敬的老师,接到他的书稿倍感亲切,又是第一次编书,格外认真。这本书列为全国党校系统教材,包括中央党校在内的全国许多党校都使用这本  相似文献   

9.
“心中有……”这个口号,到处可见:商店里贴着“心中有顾客”,医院里挂着“心中有患者”……看了真叫人感动,您想,人家心中有你,处处为你着想,这不是天大的福分吗?当然,说“心中有……”是不是心中真有,那是另外一回事,墙上贴着“心中有顾客”,顾客进门给冷脸子看的事见得多了,没有感动却有感慨,也是无可奈何。不过,有个事实您得承认,凡是真正做到“心中有……”的,准受欢迎,“心中有顾客”就会顾客盈门,“心中有患者”就会成为活菩萨;同样的道理,办报纸的“心中有读者”,您这报纸就人人爱看。  相似文献   

10.
题目写得甜蜜蜜,其实是他太痴迷。痴迷谁?新闻:谁痴迷?两杠三星的长垣县人武部政委赵丙元。读者您说说,他一个人武部政委,抓抓民兵、抓抓征兵就行了,可他倒好,常“大言不惭”地说:“工作出报道,报道促工作”。一套一套的,没治了。27年前,他还不够应征的年龄,就抱着一大堆批满“优秀”的作文本死磨硬缠着接兵干部,扬言“要到部队长才干”,非要人家收他到军营。当时的接兵干部看这“小孩”字写得不错,文章也“马马虎虎”,条件一松,他成了一名名副其实的“嘎子兵”。看接兵干部对他挺“感冒”,这小孩干脆显山露水,当面背…  相似文献   

11.
《中国新闻周刊》2009,(37):56-57
建国100周年时,已经不需要阅兵来表现自己的强大,即使阅兵,海陆空三军的展示将更像艺术表演。  相似文献   

12.
“等老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前不久,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对四川农村农户家用储粮仓改造进行了深度报道。在谈到旧储粮食存在容易进入老鼠的缺陷时,电视中出现了一只老鼠正在吃粮的画面,配音中说:“为了拍到这个镜头,我们足足等了3个小时。”为拍老鼠等3个小时,此事真让人  相似文献   

13.
这似乎是个费解的题目。其实,拙文不过是拈来报端一些互不相干的词儿,略抒一孔之见,以达提倡新闻用语规范化之目的而已。近年来,我们新闻界“引进”了一种不良风气:不讲文法,乱用大的、雅的、生僻的、甚至连自己也不懂得的词汇。一些同志“胆儿大不怕寒碜”,对于祖国语言文字毫无严肃认真的态度,自己估摸着“当这个讲”,拿来就用。偏偏我们的一  相似文献   

14.
“喧”与“暄”、“靡”与“糜”、“脍”与“烩”,这三组词字形相似、读音相同或相近,人们在使用时如果不能在意义和用法上分辨它们之间的细微差别,往往容易搞错,误用。先说“喧”与“暄”: 例①四十开外的陆永康迎进客人,寒喧几句之后,便谈起“生意经”来。(1984.10.4《常州日报》:《“养兔专家”之谜》) 句中的“喧”应改为“暄”。“喧”,一是解作“声音大而嘈杂”。如“喧哗”、“喧闹”、“喧嚷”、“喧扰”、“喧嚣”等。陶潜《饮酒》诗:“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  相似文献   

15.
文章里,通常在列举若干项目之后,或者只列举一部分项目不打算再说下去,便接着用“等”“等等”,表示所举项目不止一个,有省略的意思;还有“之类”“诸如此类”的说法,意思和“等等”大体一样。一般地说,“等”用于列举项目不多的后面;“等等”用于列举项目较多的后面“等等,等等”“等等等等”则表示列举的项目更多。不过为求文字简洁,可用  相似文献   

16.
这似乎是个费解的题目。其实,拙文不过是拈来报端一些互不相干的词儿,略抒一孔之见,以达提倡新闻用语规范化之目的而已。近年来,我们新闻界“引进”了一种不良风气:不讲文法,乱用大的、雅的、生僻的、甚至连自己也不懂得的词汇。一些同志“胆儿大不怕寒碜”,对于祖国语言文字毫无严肃认真的态度,自  相似文献   

17.
笔者在河北邯郸市工作,曾在当地某小报上看到一则题为《糖葫芦红艳艳,染的》的新闻,当时根本没在意,未曾想春节回衡水老家时,偶然在当地一家报纸的晨刊上也看到了这则关于染色糖葫芦的新闻。细一比较,发现文中除了人物、地点不同外,内容基本一样,都是讲某人买了一串糖葫芦,发现手上被染红了,经记者询问业内人士得知是在冰糖中搀杂了红色颜料,等等。这两张报纸都是地方报,发行量很小,也都没有电子版,它们不可能互相见面,但怎么出现了内容一样的新闻呢?笔者疑惑了好几天。后来询问一位朋友,他笑着说“你太落后了,如今一些记…  相似文献   

18.
我这一辈子没有当过“老总”,但度过十多年编辑生涯,自不免常与“老总”打交道,所以对这个问题也许多少有些发言权,想谈上几句,凑凑热闹。谈到“老总”应具的素质,恐怕三言两语说不全面,窃以为最露要的一点,应当挺起腰杆做人,维护编辑的正当权益。很可惜,我的那位“老总”,不具备这种素  相似文献   

19.
20.
这年9月,他同吴冷西又一次谈到了这方面的问题。他说,“搞新闻工作,光务实,不务虚,不好。有了看法,有了意见,就要找机会,找题目发挥。” 不仅对国内问题如此,对国际问题也要发表议论。毛泽东在1958年9月同吴冷西谈话时提到,“对国际问题应该有研究,有一定的看法,不要临时抱佛脚,发表感想式意见。对许多国际问题都要有基本的看法,应该有比较深刻的议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