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在报刊上文字、语句错误之多,简直到了令人吃惊的地步。而地名错误,又占了其中相当分量。试举两例:今年1月11日北京的人民公安报第4版一篇《宿县大解救》的通讯中,就把“湖南”汉寿县错成“湖北”汉寿县,把湖南“郴州”错成“彬州”,把湖南“新化县”错成“新华县”、新化市”。1月17日广州粤港信息日报一则不长的  相似文献   

2.
一辙之误     
《文献》2006年四期,刊万芳珍同志《〈明史〉人名勘误二则》。其中一则,指出1974年第一版的中华书局标点本《明史》列传第二十五(卷一三七)中,人名专用线使用有误,并延及1985年中华书局第一版之《明史人名索引》。即把祖孙之"孙",误为姓氏。云:"俱当  相似文献   

3.
协会何其多     
现在,社会上各种各样的协会很多,而新闻界的协会也日益多起来了,什么晚报工作者协会、女记者协会(联谊会)、青年记者协会、政法记者协会、体育记者协会、卫生记者协会,专业报记者协会,等等,令人目不暇接。说实在的,新闻界是不是要成立如此多的协会,我很有些疑义。按照目前这种建立协会的方法,恐怕还有很多协会有待成立。比如,既然有晚报工作者协会,是不是还应该有日报工作者协会呢?有青年记者协会,为什么就不能有中年、老年记者协会呢?有卫生记者协会,成立一个教育记者协会,不也是顺理成章的事吗?此外,还可以有文艺记者协会、农村记者协会、副刊编辑协会……  相似文献   

4.
广告何其多     
广告作为经济信息的一个传播手段,对社会起着积极的作用。可是,为何众多读者却对报纸刊登广告喷有烦言呢?其原委不难探明,即有些报纸刊登的广告太多、太滥。众所周知,订户订报(尤其是综合性日报),是为了看报,从中了解国内外大事,获得各方面的知识,并看看广告,获得生产和生活中所需要的商品信息。如果报纸每期刊登广告过多,不仅削弱了可读性,而且本末倒置,背离了大多数订户订报的主要目的。因此,读者完全有理由对这种只顾自家盈利,不顾读者读报主要目的的做法  相似文献   

5.
平时读报,发现有些文章使用词语很不适当,实在令人忍俊不止。 7月20日光明日报第二版一篇文章中有个小标题《室主任的贤内助》。乍看以为意在表扬室主任的妻子,细读才知原来是称颂党支部书记李璇如何支持室主任的工作。李璇是位女同志,她所在研究室的室主任林兰英也是女同志,她们决不可能是夫妻关系。  相似文献   

6.
署名何其多     
读报中,有时发现消息不长,后边却排了一长串作者的名单,有的竟达四五人之多。我顺手翻了一家省报: 9月19日,头版《新闻简报》栏中,一条82个字的简讯,署作者四人; 9月23日,头版《新闻简报》栏中,一条77个字的简讯后边,也署作者四人; 9月26日头版,360多字的消息,竟署五位作者。类似这种“排长队”的现象,在其他一些省、市报纸上也不乏其例。特别是在一长串名单的后边,又署上本报记者的名宇,明眼人一瞧,便知其中另有“奥妙”。  相似文献   

7.
差错何其多     
有一本新书,名日《皇宫里的故事》(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介绍明清两代宫廷往事,普及历史知识,立意是好的。但是,我翻了一下,这个只有140页的小册子,差错竟达几十处之多。一、不符合史实。该书开篇第一页说:“故宫……它是明朝永乐皇帝迁都北京后,于1406年开始修建的。”这就不对了。史实是修建皇宫在前,迁都北京在后,也就是说,1406年开始修建皇宫,  相似文献   

8.
篇幅何其多     
美国报纸的篇幅之多,到了令人难以理解的地步。除了地方小报和少数大报如《华尔街日报》、《基督教科学箴言报》之类每天只出几十页而外,相当多的报纸,每天的篇幅从一、二百页至三、四百页不等,周末甚至达到五、六百页。浪费之大,实在惊人。  相似文献   

9.
广告何其多     
广告作为经济信息的一个传播手段,对社会起着积极的作用。可是,为何众多读者却对报纸刊登广告喷有烦言呢?其原委不难探明,即有些报纸刊登的广告太多、太滥。众所周知,订户订报(尤其是综合性日报),是为了看报,从中了解国内外大事,获得各方面的知识,并看看广告,获得生产和生活中所需要的商品信息。如果报纸每期刊登广告过多,不仅  相似文献   

10.
宋代曾敏行《独醒杂志》卷里有这样一段故事:一位叫马知节的官人珍藏一幅戴嵩画的《斗牛图》,暇日展曝于厅前。一前来交租的农夫看了窃笑,马知节生疑,问他为何笑。农夫说:“我不懂画,但识真牛。当牛搏斗时,总是用力将尾巴夹在大腿中间,即使强壮的大汉也休想把它拽出来。这幅画上的牛却翘起了尾巴,同实际不符,画得不象。”马知节听后为之叹服。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在各式各样的平面媒体上,带有问号的新闻标题屡见不鲜,大至变幻莫测的国际风云,小及街头巷尾的奇闻趣事。可是即便读者认真读完通篇新闻,标题中的问号也仍旧在他们心中高高悬挂,挥之不去。问号依然存在,新闻却还要继续。诚然,这类“问号新闻”的大量存在有其主客观方面的原因。主观上,媒体运用敏感夸张的词语来制作标题,并配以富含悬念的问号,可以很好地达到吸引受众眼球的目的;客观上,由于各种原因,编辑记者无法对新闻事件的经过和结果进行有效的核实,或者事情的答案本身就不为人知,这个大大的问号也就理所当然成了媒介解释事件的最…  相似文献   

12.
在自己的作品上签上自己的名字,看起来是理所当然而又容易做到的事。但事实上并不这么简单。署名纠纷,古今中外皆有。近几年,我国大陆也日益多了起来。不仅有私下争议,有些还“法庭相见”。这些纠纷是怎么引起的?如何看待?解决的办法是什么? 据我收集的资料,署名纠纷有以下几类: 冒名投稿也就是说,明明是自己写的文章,发表时却不署自己的名字,而署上别人的名字,况且没有人逼迫他,完全出于自愿。这种反常的现象该怎么解释呢?冒名的背后隐藏着什么企图呢? 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1640年出版了他的长篇小  相似文献   

13.
有些报刊,除了主办单位外,还有不少协办单位。有一家刊物,协办单位竟多达105家,“排名不分先后”,整整占了一页。开展协作当然好,但协办单位太多,令人费解。仔细瞧那些协办单位和协办人,也可看出一点“名堂”:有的协办单位是有钱有实力的房地产、建筑、仪表电子、饭店、饮料等大公司,有的是地方上一些有实权的负责人。这些公司、这些人能共同研究协作办好报刊么?据知底细的人说,什么“协办”,无非是人家出钱嘛!这算不算是变相的“有偿新闻”?办好报刊,要在提高质量、让读者爱读爱看上下功夫,这样报刊才不愁发行。当前,在…  相似文献   

14.
最近,翻阅杂志,发现不少杂志都请了名流学者当顾问,有的请了七、八位,有的请了二十几位。我想,有些杂志请学者当顾问,给杂志出谋划策,对提高杂志的质量是有好处的.问题在于,如果只想以广聘名家学者当顾问,大署权威人士之名来抬高杂志的身价,以争取更多的读者,那就是不可取的。  相似文献   

15.
几乎每年的两会都会出现雷人雷语的“井喷”奇观.我们可能会产生这样的错觉:如果哪一年的两会没有弄点言语雷声来,好像这两会就白过了.两会上有点雷声,可能要比鸦雀无声好,只有一种声音的两会也是不正常的,但是,两会不是小品舞台,两会代表委员需要怀有高度的责任心,拿出及格分以上能力,认真对待每一次发言.如果代表委员的发言没有实质性的内容,仅靠出位的言语pose来博取公众眼球,吸引人们的围观,这种偏向也是要引起我们警惕的.  相似文献   

16.
虽然美国标榜言论出版自由,但每年被审查部门查禁的书刊仍然有增无减。据美国图书馆协会的统计显示,1992年有760种书刊被指控而查禁。这是官方数字,事实上因种种原因而未公开的可能有四、五倍之多。被禁的原因不外乎是“性”(Sex),“自杀”(Sui-side)“搞撒旦崇拜”(Satanism)或者“通篇废话”(Swearing)。甚至获1962年诺贝尔文学奖的史坦贝  相似文献   

17.
目录差错何其多江达飞目录是书刊的眉眼,是书刊质量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不仅为读者提供阅读、检查书刊内容之便,还能起“导读”的作用。尤其是刊物,如果目录编排得体、显隐有度、艺术性地赋予装饰,更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至于工具类图书,则是读者检索查阅的必备项目...  相似文献   

18.
去年第11期《中国记者》讨论了“新闻伤害”问题,这的确是当前新闻界碰到的新问题。如何评论企业名誉纠纷中的记者行为? 在我个人看来,新闻媒体的报道由于种种因素无意中伤害了报道对象,并给企业造成一定的影响和损失,可称之为“误伤”。“误伤”之误,不是简单的  相似文献   

19.
全媒体这个词不知何时被广泛地应用在不同层面的语境下,最终形成了一种"语焉不详""所指不清"的情形。何谓"全谋体"?"全媒体"在英文中为"omnimedia",经过搜索国外的Elsevier(SDOL)数据库、EBSCO全文数据库以及Springer外文期刊,发现omnimedia只以专有名词形式出现,  相似文献   

20.
<正>全媒体这个词不知何时被广泛地应用在不同层面的语境下,最终形成了一种"语焉不详"所指不清"的情形。何谓"全谋体"?"全媒体"在英文中为"omnimedia",经过搜索国外的Elsevier(SDOL)数据库、EBSCO全文数据库以及Springer外文期刊,发现omnimedia只以专有名词形式出现,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