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鲁迅小说的审美风格突出表现为悲喜交加。为实现这一追求,鲁迅尝试了多种叙事技巧。首先是多种叙事视角的有效选择与叙事方式的滑入。其次是让小说人物的声音与隐蔽的叙述者的声音构成反差,形成小说中复杂的双重声音。最后,在小说语言的选择上,有意打破日常语言规范,使用陌生化手段,产生冷峻幽默的语言风格。  相似文献   

2.
当前,国内学者大多从女性主义、生态批评和心理分析等宏观角度探究《弗兰肯斯坦》的文学价值,而对于小说中反讽艺术的研究鲜有涉及。本文拟从言语反讽和情景反讽两个方面分析《弗兰肯斯坦》的反讽艺术,揭示反讽与叙事紧密结合下的人物形象塑造、主题构建等方面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3.
论文从主题、人物、情节、语言几方面,探讨了鲁迅白话小说复调美的原因和意义,希望对当前的文学创作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4.
反讽的基本性质是假相与真实之间的矛盾;反讽的语言类型有克制陈述、夸大陈述、正话反说、悖论性反讽等;反讽是一种人生态度和叙述方式,也是小说的美学原则之一.  相似文献   

5.
《外婆的日用家当》是当代著名美国黑人女作家艾丽丝·沃克的短篇小说之一,本文试图通过文本细读的方法,从微观和宏观两个角度分别分析反讽艺术在该小说中三个主要人物Dee,Maggie和母亲中的具体体现,从而揭示文章的主题。  相似文献   

6.
鲁迅是现代小说大师,也是一位著名的悲剧理论家。将鲁迅小说置于他的人生悲剧理论之下考察,可以发现鲁迅小说集中有部分作品能够称为悲剧性小说。从悲剧人物、悲剧结局、悲剧根源和悲剧取材角度解读鲁迅的小说,可以加深对鲁迅小说的认识和理解。  相似文献   

7.
高晓声的小说创作与鲁迅有着深刻的联结。在"为人生"的创作宏旨下,高晓声在农民题材以及深入探讨"国民性"问题上对鲁迅进行了继承与发展;在艺术表现手法上,高晓声师承了鲁迅的白描、细节描写、心理描写等刻画人物的手法以及含蓄的辛辣、寓涩于笑的幽默风格,其后期的象征主义与现实主义巧妙结合的作品,是对鲁迅所坚持的现实主义小说创作传统的努力回归。  相似文献   

8.
凌叔华和林徽因均为"京派"小说代表人物。本文将从两位作家小说中的"灵秀自然"和"梦"的意象,"话语蕴藉"与"独抒性灵"的语言表述方式,绘画式和建筑式的空间美以及两位作家小说中的反讽与戏剧化、意识流与蒙太奇的"现代性"的表现方式四大方面,来阐述凌叔华和林徽因小说创作同中有异、异中存同的现象,并用比较的视角对两位作家作一个系统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阿Q正传》是鲁迅小说中最负盛名的一篇,不仅在国内蜚声文坛,在世界也享有很高的声誉。在《阿Q正传》中,鲁迅独具匠心,采用了反讽与幽默相结合的诙谐手法,取得了板起面孔指责、说教所无法达到的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0.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作为小说中的对话,更是艺术的艺术。凡是成功的小说、杰出的文学作品,无不闪烁着对话艺术的光芒。人物的对话应该做到这样三点:与人物性格高度统一;准确把握对象的内心世界;与对话的时间、地点、方式及在场人物密切相关。基于以上几点,曹雪芹的《红楼梦》无疑是对话艺术完美的巅峰之作。  相似文献   

11.
反讽是《傲慢与偏见》中简·奥斯丁最常使用的写作手法和风格之一,因此本文基于J.L.Austin和John Searle的言语行为理论来分析人物的语言中的反讽特点,近而对人物性格特征做出简析。  相似文献   

12.
鲁迅在小说中善于刻画细节,善于从人物的日常生活形态中选择和提炼富有特征的细节,来突出所描摹人物的性格特征.它们和人物性格、故事情节的发展血肉相关.鲁迅小说中那特有的细节描写,创造出了富有个性生命的艺术形象、特殊构成的情节和具有鲜明特色的场面氛围.  相似文献   

13.
鲁迅从事小说创作往往带有比较明确的目的性,或者说其小说创作与现实的关联更加密切,《铸剑》这篇历史小说也不例外。从鲁迅的生平经历,结合《铸剑》的复仇母题,对小说中的人物和意象进行细致的解读,可以剖析《铸剑》中鲁迅的复仇与孤傲精神。  相似文献   

14.
鲁迅先生的小说、杂文、诗歌不仅有深刻的思想内容,高度的艺术技巧,而且在语言的运用上也有精湛的造诣。虽然他用的语言十分洗炼,一色白描,没有铺张涂饰,也不强加形容,但他笔下的人物,只要出现一次,就能给人鲜明的印象,笔下的景物,虽只寥寥数笔,也能十分传神。不管任何场合,一经鲁迅描写,全是栩栩如生,丰富多彩。这与他具有深刻的思想,丰富的生活经验和很高的锻词炼字的能力是分不开的。特别是对动词的锤炼更令人惊叹。一般说来,动词是一个句子的关键,动词锤炼得好,往往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鲁迅先生对动词的运用已经达到了千锤百炼,炉火纯青的程度。他能根据不同的人物和不同的典型环境,非常恰当地选用切情、切境、切合典型人物性格又足以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动词,画龙点睛,卓有成效地增强了作品的艺术表现力。这里试举例谈谈自己的体会。  相似文献   

15.
短篇小说集<好笑的爱>是昆德拉的第一部叙事性作品.该小说集共收入了七个短篇小说,各篇既彼此独立又保持了"同一主题的延续性".从小说的故事层面看,"性爱历险"是理解小说人物的独特精神标识,但事实上小说要表现的却并非性爱本身,而是这种性爱关系中隐藏的自我."喜剧"但"谁都笑不出来",这句话准确而形象地概括了<好笑的爱>在艺术表现方面的特点,悖论情境的设置和反讽为此特点形成的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16.
《奥斯卡与露辛达》是澳大利亚先锋作家彼得·凯里的得意之作。以反讽为切入点,通过彼得·凯里的《奥斯卡与露辛达》中暗含的反讽,阐述该小说中人物角色刻画和玻璃教堂的设定,旨在表达英国上层社会的虚伪、英国国教的腐败和帝国主义的残暴行径,反映出彼得·凯里作为一名英联邦国家作家的强烈社会责任意识和历史使命感。  相似文献   

17.
池莉承续着鲁迅所开创的现实主义文学主潮,本文从池莉小说中所表现的思想、内容以及艺术上寻找鲁迅文化精神的影子.即鲁迅因子.池莉的小说传承了鲁迅的平民精神关注底层人民的生存问题;以及对人性的终极关照--人与人之间的隔膜主题:艺术上主要表现为漫画化手法的运用.  相似文献   

18.
鲁迅笔下《狂人日记》《白光》《长明灯》中的三个疯人形象是真的疯人,他们绝不是清醒的正常人,也不是假扮或别人栽赖的疯人,这应当是一个实事求是的结论。但我们不应当把鲁迅小说中的"疯人族"恣意地扩大,这并不符合鲁迅小说的实际。此外,鲁迅研究界存在对鲁迅小说主题与人物的无端拨高、美化乃至神化的明显偏颇。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鲁迅、茅盾、赵树理的农村题材小说的代表性语段为例,从人物刻画和环境描写两个方面对其语音特征进行了多方面的考察与分析,发现文学语言的语音特色是作家语言个性在语音底层的主要表现,而语言个性是形成作家文学风格的重要因素,文学语言的语音特色为文学风格的形成奠定了声律美学基础。  相似文献   

20.
《德伯家的苔丝》是英国著名作家托马斯.哈代"威塞克斯"小说中的最优秀的。哈代写作时善于把主题与语言的艺术形式完美地结合起来。这篇论文将以《苔丝》为例,从耐人寻味的典故、得体的人物话语及丰富多彩的叙述词汇这三方面,阐述作者运用语言的艺术及其在小说中所产生的美学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