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敦煌文物研究所藏图解本西夏文《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以下简称观音经),是1959年在莫高窟发现的珍贵西夏刊本佛经。(见图版十五)据我们所知,这还是第一次发现。今蒙敦煌文物研究所提供全部照相资料,试作初步的翻译和考释。(一) 《妙法莲华经》是大乘佛经中的一部重要经典。汉文译本有三种:一是西晋竺法护所译,名《正法华经》;二是后秦鸠摩罗什所译,名《妙法莲华经》;三是隋代闍那笈多所译,名《添品妙法莲华经》。据唐朝道宣所作之《妙法莲华经弘传序》说:“三经重沓,文旨互陈。时所宗尚,皆弘秦本。”关于西夏翻译《妙法莲华经》的问题,有一篇存世的西夏文《妙法莲华经序》可资研讨,此《序》罗福苌曾译介于《国立北平图书馆馆刊》四卷三号(西夏文专号)上。但罗氏译文完成于五十多年前西夏文研究的初期,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鸠摩罗什对音的《妙法莲华经》第七卷为个案,分析姚秦时期汉语的辅音、元音以及其他音系的特征。从而探究梵汉两种语言的差异以及姚秦时代上古音向中古音转变的一些显著特点。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现代翻译学的社会效益观为基点,通过对比鸠摩罗什的《妙法莲花经》和竺法护的《正法华经》,阐释鸠摩罗什译本体现的可读性,文风时尚性及文体适应性等三种审美再现原则;简要分析译文采用的模拟、对应、重构等审美再现方法。  相似文献   

4.
鸠摩罗什大乘思想的发展及其对龟兹石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鸠摩罗什大乘思想的发展及其对龟兹石窟的影响霍旭初一鸠摩罗什一生经历了几件大事,改宗是最为关键的一件,没有改宗就没有东去和在中原译经的伟大事迹。鸠摩罗什七岁出家,习学小乘理论,“从师受经,日诵千偈,偈有三十二字,凡三万三千言。诵《毗昙》既过,师授其意,...  相似文献   

5.
保留至今的回鹘文文献多为佛教译本残卷。它对于我们研究回鹘语文及回鹘佛教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这里校勘与研究的回鹘文文献《妙法莲华经·普门品》。就是译自汉文的佛教译本残卷。回鹘文《妙法莲华经》保留至今者,均为该经的《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相似文献   

6.
《妙法莲华经》在敦煌文献中存有多种卷本,且不易跟《添品妙法莲华经》与《观世音经》区别开来,这使得我们难以对该经的残卷作出准确定名。本文通过全面普查目前已公布的敦煌文献,将其中39号缀合为10组,以示缀合对于敦煌佛经残卷定名之作用。  相似文献   

7.
根据敦煌文献及历史典籍,对鸠摩罗什译《金刚经》之三十二科分产生的年代、流变及其作者进行了考证,提出了流变分期的依据,并做出段落划分、添加标题、普及流通三个时期的合理划分。  相似文献   

8.
长期以来,提婆达多一直被视为谋害释迦牟尼佛的恶魔,学界也基本认同此说。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学界长期局限于巴利文小乘经典及律藏记载的权威性,未能揭示出提婆达多事件真相。通过对大乘经典的记述及与《阿含经》、律藏之关联,五逆之罪本身的疑点,以及对提婆达多提倡之"五邪法"的比较分析三方面的讨论,可以揭示提婆达多不仅不是恶魔,而且还是充满自我牺牲精神的大菩萨。  相似文献   

9.
鸠摩罗什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位功勋卓著的译经大师,他的传记在古代文献中均列于佛教僧伽分类中。通过对史料的细致分析,可以发现鸠摩罗什在经历了事主更迭、服务权贵和被迫破戒之后,其身份已经发生转变,他不再是空门之僧,而是向空门和世俗的交界靠拢,成为一名官僧性质的僧人居士。且罗什的身份变换起点并非源自史料所载的"破戒"时段,可以提前到其服务于吕光军中的时期。  相似文献   

10.
现存《妙法莲华经释文》有日本醍醐寺藏本和天理图书馆藏本两个本子,其中醍醐寺藏本被El本文物部门认定为“重要文化财”。《大正新修大藏经》第五十六册《妙法莲华经释文》的录文依据的正是“国宝醍醐寺藏古写本”,但该录文讹误甚多,对研究者多有不利。录文讹误的原因主要有不识俗字、形近而讹等方面,我们拟校正《大正藏》的部分录文,以期对阅读《妙法莲花经》及研究《法华释文》的学者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1.
写本为残卷。根据存有叶码的残叶来判断,它似为一多达四卷的佛经。在中国的这一叶属第三卷。根据写本的语言特点,该书成书或译成回鹘文在10—11世纪。但根据其字体和正字法特点,此写本则属于较后的13—14世纪。在某些叶的背面左方,用回鹘小字写有abitaki几卷几叶的字样。Abitaki应为汉文"阿弥陀经"的回鹘文拼音。经过与汉文《阿弥陀经》对照后,证明此书与《阿弥陀经》无关。而敦煌藏有回鹘文残片,左方除用回鹘文写有小字abitaki外,旁边尚用红墨写有五个汉字"大白莲社经",所以此书应为《大白莲社经》的回鹘文译本。  相似文献   

12.
天台宗以《妙法莲华经》为宗经,该经最后一品《普贤菩萨劝发品》宣称:释迦牟尼涅檠后,由普贤护持佛法。只要你持诵《法华经》,普贤就会乘六牙白象现于你前,并为你说法、纠错、答疑,使你深解义趣。根据普贤愿,你死后升兜率天。随着《法华经》的流行,普贤感应也广泛流行,造普贤寺、立普贤像、行普贤忏,设普贤斋、升兜率天等普遍流行,龙以天台宗为盛。  相似文献   

13.
影响佛经的传世因素很多,其中,佛经译者对译介方式的选择对译本传世存在影响.以《金刚经》为例,敦煌写本《金刚经》鸠摩罗什译本的影响远远大于其他译本.本文从特点分析着手,对比了部分罗什本和玄奘本,结合罗什的中道思想,对罗什本《金刚经》的译者宣教倾向进行研究,发现《金刚经》罗什译本的流传原因,从译者角度来看,取决于译者的翻译手段和宣教思想,是属于译者的主体选择行为.  相似文献   

14.
施萍婷  范泉 《家教指南》2011,(2):12-20,125,128
莫高窟第217窟南壁的壁画,以前考证为法华经变,近年日本学者下野玲子以《佛顶尊胜陀罗尼经》来比对这幅壁画,推翻了以前的法华经变的结论。但下野的考证仍存在很多问题,本文在检讨了诸多问题之后,认为这铺壁画既不是法华经变,也非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变,壁画的主题仍须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敦煌莫高窟第217窟南壁一直被认为是《法华经变》的图像进行重新辨认,找出其佛经依据,并提出整个南壁内容应为《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变》的新解释。  相似文献   

16.
胡季良,唐代中后期书法家,是一位未能仕进又有着较深文化修养、精于书艺的地方儒生,其人其书散见于诸多史籍。胡氏所书作品,现存者有唐天宁寺经幢(湖州)、唐大云寺经幢(长兴县)、唐龙兴寺(杭州)。胡氏所撰铭刻文字,流传下来的有德本寺碑阴、吴氏墓铭、方山宝幢赞。  相似文献   

17.
以闻音为依据预见及其相关现象 ,是关于听觉神秘崇拜的一个验证。其作为从印度传来的佛经故事母题 ,确立了中土闻音预见母题的文学构架。在此“六道轮回”观念支配下 ,动物才在观念与形象世界里 ,超越了先秦寓言哲理性比况寓托借用功能 ,切实被赋予了与人同等的地位。总之 ,佛经故事一再重复的是 ,人所能达到的 ,动物也能达到 ;许多动物不过是人轮回过程中的一个“异相”。唐代王权专制受到挑战 ,母题演化为政治性预言。明清时代 ,母题则灌注了忠奸斗争的伦理质素。  相似文献   

18.
佛经汉译始于东汉,东晋南北朝隋唐达到极盛,宋以后渐趋余绪尾声。在以传播佛教为主要目的的佛经汉译活动中,它的组织形式、翻译策略、翻译方法等都在随着佛教在汉地传播的速度、范围和影响的变化而变化,视佛教和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交流的具体情况,作出相应的调整,力求在最大程度上适应佛教传播的需要。  相似文献   

19.
唐代的皇家园林、私人园林及寺观园林中都大规模栽种荷花,此时荷花的文化意义也是多层次的。它是天子恩泽的祥瑞化身,是洁身自好的隐士,是婉约孤寂的女子,是佛国仙家的精神归宿。同时,它也是美丽、才德、爱情及宗教世界的代表。唐人对荷花的喜爱是一种集体意识形态,唐代则是我国荷花审美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时期,并成为宋代及以后荷花审美文化趋向的一个新起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