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在上海举行的纪念巴金《家》出版75周年学术研讨会上,人民文学出版社总编室主任王海波透露,截止到今年9月底,该社出版的《家》各种版本累计印刷90次,总数达到437万余册。加上1982年四川人民出版社的20万套“巴金选集”中包含了《家》,《家》的实际印数已达457万册,超过《红楼梦》,成为中国文学史上印数最多的小说。  相似文献   

2.
1954-1955年,在全国批判俞平伯《红楼梦》研究的运动中,《文艺学习》刊发了社论、读者来信来稿综述、红楼梦人物杂谈、文艺学习座谈等栏目的文章。这些文章在立场、目的、语言诸方面表现出《文艺学习》对《红楼梦》研究批判的主要特点,从中亦可得到当时关于《红楼梦》阅读的某些启示。  相似文献   

3.
《内蒙古文艺》创刊于1954年7月,于1956年12月停刊,共出刊30期,发表作品508篇。刊物在繁荣内蒙古地区文学艺术创作、发展内蒙古地区文学艺术、批评和弘扬内蒙古地区民间文学艺术3个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刊物具有鲜明的思想性、战斗性和地方性、民族性。  相似文献   

4.
1950年1月由南京文联创刊的《文艺》月刊前后办刊时间仅一年零八个月。作为党的机关文艺刊物而被停刊,可谓当时文艺界一件不大不小的“事件”。其间缘由,与这份刊物的“华东风格”有关。由“华东文人”主编的《文艺》月刊在文艺观念上大力张举“列宁的文艺原则”而暗中疏离《讲话》,在创作实践上与“庸俗的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思想”纠葛不清而违反革命文艺的叙事“成规”,在批评实践上推重艺术分析。这三重因素皆使《文艺》成为建国初年文学“延安化”/“一体化”过程中的另类“构想”。  相似文献   

5.
《寒夜》承载了特定时代下的巴金的情感,及他对生存在其中的人们的悲剧命运的深度思考,对巴金小说《寒夜》“灰色空间”的解读有助于对巴金创作“艺术断裂”问题的理解。小说创作时的时代环境、工作生活环境、巴金精神世界的苦闷是“灰色心态”产生的基础。《寒夜》里大量的文字和人物的心情显示了灰色的“存在”,巴金在《寒夜》里流露对知识、自由、胜利、制度、真爱等的质疑和否定,“灰色空间”的“存在”都隐含着强烈的“虚无”指向。  相似文献   

6.
巴金创作《家》,以内心一股青春奔涌的激流来审视觉新这类人物的人性中堕落软弱和上升坚强交织挣扎的困境,疾呼跟随"激流"冲破死水般的陋习旧制。同时,更多的人物如琴、觉民、觉慧、鸣凤,勇于跳出"家"的梦魇,探索追求未可知的前路。但特定时代家族所折射的无可名状的人际情感上的厚障壁,使青春的激流在行进中遭遇了无情的逆转与迂回。巴金坚持用"幼稚"的青春激流,来涤清人性丑陋的沉疴,冲破畏缩守旧的枷锁,歌赞穿越"乱山碎石"的少年英气。  相似文献   

7.
《文学知识》1958年10月8日创刊时,成为当时“三刊两校”拔巴金“白旗”的第二刊。姚文元将巴金认定为应拔的“白旗”。《文学知识》从创刊号起,设置了《大家来讨论巴金作品》专栏,针对两个“三部曲”,展开大讨论。讨论的结果是:“巴金的作品,特别是《激流三部曲》,所取得的成就是不应抹煞的,巴金在新文学史上应有一定的地位。”  相似文献   

8.
9.
曾贞 《文学教育(上)》2008,(11):134-135
我是很多年前就打开《随想录》的,至今也不急于合拢。它曾经令我震惊。震惊于巴金创作这部散文之前的思考,也震惊于巴金本身的破例与耄耄之年的才情。在中国文学的殿堂里,《随想录》是没有姐妹的——我一直找不到相比较的对象。这个纯粹的老头,在决意揭开自己伤疤之前究竟要经历过多少艰难的思考?或者是什么东西促使他有这么一种力量来解除包袱并去掉思想的灰尘,来坚定地剖析自己的灵魂?  相似文献   

10.
巴金先生的《鸟的天堂》自编入小学教材以来,其文本意蕴从美的角度、善的角度、博爱的角度、环保的角度等被人们进行了充分的挖掘。人们探讨了“天堂”的美、神奇与和谐,感受了鸟的快乐与无忧,并为它建构了各种极具个性的学习模式。然而,捧起文本,再仔细品读,发现巴金先生似乎不只是要告诉我们这些。在他的文章里“鸟”与“天堂”都是重点.[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巴金创作的《憩园》是以文学的方式对那些曾经帮助、关心过作者自己的众多女性的一次纪念,正是在与她们的交往中巴金终于完成自己思想意识中的一次重要转变,使其在"我控诉"的创作信条下多了一个"我同情"的创作宗旨,而"控诉"和"同情"这两种互为矛盾的情感交织纠缠在一起,最终形成《憩园》独特的叙事风格和令人费解的叙事动机。  相似文献   

12.
有关《文艺阵地》研究不少忽略了国家权力对其生存发展的重要影响。从国家权力视角切入,细致考察原稿审查制度、印刷发行制度,并紧密联系《文艺阵地》所遭受的钳制与查禁史实,较为客观地说明了战时国民党文化"围剿"的真实面目。国民党对国家权力的滥用,大大限制了《文艺阵地》的出版自由,也严重阻碍了战时进步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在1950年代的中国文坛上,《文艺学习》是一份重要的文学刊物,在文学青年中曾产生过极大影响。《文艺学习》"编者的话"通过"说什么"、"对谁说"、"怎样说"等各种途径实现了编者的交际意图。本文运用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阐释其言内行为、言外行为及言后效果,从而揭示"十七年"文学期刊话语潜在的"以言行事"的话语功能。  相似文献   

14.
朱光潜主编的《民国日报·文艺》推崇纯正文艺,追求高雅品位,强调理论和创作双向发展.这份刊物对文学理论、文学批评非常重视,既体现理论在文学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又结合文学发展的实际需要建构理论;同时,刊物发表了一些艺术性较高的纯文学作品,在雅正的文字中,包含深切的人生关怀.对《民国日报·文艺》的内容进行梳理和研究,对于认识朱光潜先生的编辑思想,厘定这份刊物在文学发展史上的意义以及充实现代文学史资料都有着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在抗日战争时期,胡风和茅盾分别以其独特的文学理论思想引领了《七月》与《文艺阵地》。这两本杂志不仅可以作为梳理这两位大家文学理论脉络的媒介,同时也能清晰地探寻与勾画出他们伴随刊物发展进程始终对比鲜明的个性特征。是否舍办两份刊物的问题、两本杂志的不同定位、作家群的年龄结构界定以及在对各自刊物的取舍的态度方面,分别显示出他们天壤之别的性格差异。  相似文献   

16.
在抗日战争时期,胡风和茅盾分别以其独特的文学理论思想引领了《七月》与《文艺阵地》。这两本杂志不仅可以作为梳理这两位大家文学理论脉络的媒介,同时也能清晰地探寻与勾画出他们伴随刊物发展进程始终对比鲜明的个性特征。是否合办两份刊物的问题、两本杂志的不同定位、作家群的年龄结构界定以及在对各自刊物的取舍的态度方面,分别显示出他们天壤之别的性格差异。  相似文献   

17.
“十七年”中,通过改造与加工,少数民族民间文艺作品由芜杂、多样的民间形态向社会主义国家新文艺转化.以苗族口传文学作品《蔓萝花》的整理改编为例,我们可以窥见民族民间文艺如何成为符合主流文化审美要求的新文艺作品.  相似文献   

18.
以刘忠士(即钟时)为核心的美国旧金山华人无政府主义团体"乎社",其机关刊物《平等》(1927-1931)是以时为无政府主义者的巴金为中心来展开编辑工作的。这份杂志超越了中国无政府主义的活动框架,发挥了其作为面向世界无政府主义运动窗口的机能。这既是巴金的无政府主义思想所具有的普遍性、世界性趋向的表达,同时也是在法国、美国、中国之间构筑信息与思想网络的刘忠士思想的体现。  相似文献   

19.
巴金的长篇小说《家》的第一个德译本于1959或1960年在东德出版时,书名被改为"在官员的公馆里"。这是因为在1958年,改变自《家》的同名电影在东德上映时,电影名先已作了这样的改动,小说《家》是作为"电影的原著"来介绍给东德读者的。  相似文献   

20.
《近二十年中国文艺思潮论》是中国现代文学学科的奠基著作之一,从诞生之日到今天,它始终保持着对学科的影响力。丰富的史料、对马克思主义的自觉应用、对社会现实影响因素的密切关注是其影响力的主要基石。如果进入《近二十年中国文艺思潮论》生成的20世纪40年代、产生巨大影响的50年代上半期、被重新认识的八九十年代,以彼时的学科状况为背景,就不难看出《近二十年中国文艺思潮论》重史料、史观、历史场景的“史”之品格,以马克思主义阶级论为依据的“论”的观念与方式,以及对“论从史出”的坚持,是其学科史价值最重要的体现。时至今日,这种观念对我们的文学思潮研究仍有正本清源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