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 馬克思列宁主义教導我們,階級鬥爭是階級社會發殴的动力,在階級社會里,如果沒有階級鬥爭,就不可能有任何的進步和發展。 為什么說階級鬥爭是階級社會發展的動力呢? 要了解這个问題,就得先了解社會之划分为階级這個事實。本來在人類社會發展的最初階段,即原始氏族社會,是沒有剝削也沒有階级的。那時生產力是這樣的低下,人們還不能生產自己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以外的剩餘生產品。大家都是集體地來劳动。土地是共有的,經濟也是共產主義式地经营的,人們之间的生產关係只是簡单的勞動合作。後來由於生產力的發展,出現了剩餘勞動和剩餘生產品,特别是畜牧業的發展,以及由於蓄牧業的发展而出現的社會勞動分工及公社之间的物物交換,使生產力更加發展,就在這种情况下,經濟上優越的人便開始剝削別人的勞動而生活,生產关係也就開始採取階級關係的形式,一部分人独佔生產手段,另一部分人則被剝夺了生產手段。这样,社會就划分为兩个階級,即剝削階級與被剝削階级。由於双方利益的不可调和性,階级關係必然採取相互對立,相互鬥爭的形式。原始社會崩溃了,人類社會從此進入階级對立形熊。  相似文献   

2.
村社(二○) 村社又叫作鄰社、鄉社、土地公社等。它是在原始公社氏族制度瓦解過程中產生出來的一種社會的和經濟的組織。馬克思說:‘村社是走上第二種社會形態(即奴隸社會——計齋註)的過渡階段,即由以公有制為基礎的社會,走上以私有制為基礎的社會的過渡’(轉引自康士坦丁諾夫主編:‘歷史唯物主義’,人民出版社版,第七七頁)。 隨着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氏族公社日益分成為許多大家庭,這種大家庭又叫作住宅公社、家長制的家族公社、家長制的家庭公社等等。大家庭的產生,是與從母權制氏族向家長制氏族的過渡相適應的。大家庭的成員包括着數代較近的親族,人數有的竟達百餘人。隨着勞動生產率的進一步增長,促成了私有  相似文献   

3.
一甚麽是資本主義總危機 資本主義總危機的理論,是由列寧制定的。列寧針對着帝國主義與资本主張總危機時期的历史特點,依據馬克思和恩格斯的學說,創造性地制定了关於资本主義總危機的理論,這一理論又由斯大林加以豐富和發展。 遠在十九世紀資本主義向上發展的時期,馬克思和恩格斯就發現和分析了资本主義發生、發展和衰亡的規律,他們指出,在资本主義社會中,生產具有社會的性質,但生產资料却為私人資本主義所佔有。因此,隨着资本主義的發展,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这一基本矛盾必然會日益尖銳起來。這种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的矛盾,集中表现在無產階級和资產階級之間階級鬥爭的日益尖銳化上面,而階級鬥爭的結果,必然會在资本主義國家內引起無產階级革命,以推翻資產階級的統治和建立無產階級專政,取得社會主義的勝利。在十九世紀的最後卅年,资本主義開始向帝國主義過渡。资本主義的自  相似文献   

4.
論經濟區劃     
一什麼是经濟區 經濟區是社會發展的產物,不是也不可能是自然特點的反映。但經濟區不是從有人類社會以來就存在的,而是隨着资本主義的發展逐漸形成的。為什麽只有在資本主義社會才能形成經濟區呢?這是因為,以前的各社會階段,生產力水平很低,農業的生產幾乎完全是為了‘自給自足’,很少出賣;手工業產品不僅數量少,而且交換範圍很小。一般的講,這時生產和交換僅具有地方的意義。只有到了資本主義社會,由於大機器的應用(雖然和社會主義比較,那是極不普遍的),經濟部門分工的詳細化和深刻化,交通運輸事業的發展,國  相似文献   

5.
一 為什麽批判胡適的資产階级唯心主義哲學思想? (1) 思想鬥爭的意義:馬克思在‘共產黨宣言’中開頭第一句話就是‘迄今存在過的一切社會底历史,都是階级鬥爭的历史’。階級社會由於各個階級利益的各个相同,而表現為相互的對立和鬥爭。被剝削被压迫的階级,總是希望改變被剝削被壓迫的地位,隨着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前進;而剝削者壓迫者的階級總是為了維護自己的剝削及压迫的地位,而阻碍社會發展的客观規律。這就形成了社会的階級鬥爭。階级鬥爭表  相似文献   

6.
第廿一章十一世紀到十三世紀的歐洲城市和商業 ‘歐洲封建農奴制度存在約有一千多年。在其發展過程中,依賴着生産力的發展及伴隨着這種發展而產生的歐洲社會政治制度底變化。它先後經過三個基本的階段。’(蘇聯大學教科書‘世界中世紀史’第一卷引論、一九五三年五月十六日光明日報‘史學’)可見中民中其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是以十一世紀封建社會生産力的發展開始的。生産力的發展,使手工業脫離了農業,商業發展,并造成城市的繁榮。隨之發生了地區之間經濟聯系日益密切和内地市場逐漸產生的過程。商品貨幣經濟的發展,加重了封建主對農  相似文献   

7.
一朝鮮直到十九世紀末葉,还是亚洲一个落後的封建国家。尤其是自一九一○年论为日本帝国主義的殖民地以後,朝鮮资本主義的發展更受了障碍。朝鮮的资本主义發展尽管是緩慢和不正常,但隨着資本主義的商品貨幣侵入農村,長期處於封鎖狀態的自給自足的封建農村經濟便开始崩溃了;同時急劇地引起了農民階层的階級分化,迫使一般農民的生活陷入極貧困的境地。这些贫困的農民,大部分被迫走入城市,有的轉化為工人;有的被迫回到農村,造成潜伏性的人口過剩。 農村這一連串的社會轉變,並不是随着歷史發展的正常順序在朝鮮自體內自然發生起來的;而是由外來的资本主義勢力,特別是日本帝國主義的势力所引起。  相似文献   

8.
一 從資本主義到社會主義的過渡時期,是国家發展的一個整個歷史時期。在这個時期,在經濟方面,由於社會主義所有制形式在国民經濟一切領域內的建立与鞏固,社會主義的生產關係在產生着,在不斷加强和勝利着。 過渡時期經濟的特徵,是經濟的多種結構,即這一制度中既有资本主义的成份、部分和因素,也有社會主義的成份,部分和因素。一九一八年五月列寧會寫道,在蘇維埃俄國有五種不同的社會经济結構:  相似文献   

9.
下節:論教育爲生産建設服務的方針四新中國的人民教育的另一主要方針和主要目標,就是爲恢復和發展人民經濟而服務,亦即是爲生產建設服務。很明白,這一方針和教育爲工農服務的方針是分不開的。懂得社會發展規律的人都知道,經濟結構是一定社會的基礎,『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决定着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一般精神生活的過程。』(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已經取得了基本勝利的中國人民大革命,其根本的目的就在於使中國社會的物質生產力從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桎梏中解放出來,能在新的生產關係中求得順暢的發展。新中國的政治與文化,新中國的一切建設,只有在這樣的物質生產力的發展的基礎上,才能得到發展與鞏固。在新中國,如果首先没有這種物質生產力的發展,就是說,如果首先没有人民經濟的恢復  相似文献   

10.
毛主席是指示我們:「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這是一個過渡時期。在這個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和總任務,是要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逐步實現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並逐步實現國家對農業、對手工業和對私人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這條總路線是照耀我們各項工作的燈塔,各項工作離開它,就要犯右傾或左傾的錯誤。」 這條總路線,指出了我們奮鬥的目標,指出了使我國逐步過渡到社會主義去的光明大道,和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的辦法。 這條總路線,是燈塔,它光芒萬丈地照耀著工農業生產建設的發展之路,同時也照耀著教育建設的發展之路。教育工作者要是離開了它,同樣地會迷失方向。  相似文献   

11.
從社會主義到共產主義底過渡時期中,蘇維埃學校提高到一個新的更高的階段,這個過渡時期,標誌着生產力之進一步的强大發展,社會主義社會關係的鞏固與充分繁榮,我們國家物質與精神財富的增加。 學校底這種高漲和青年一代共產主義敎育的更負責的任務,對蘇維埃敎育科學提出了特別高度的要求。 現在擺在敎育科學面前的任務,是過去從未有過的,這個任務就是研究與發掘共產主義敎育底規律性,確定最有效的辦法與手段,藉以保證以共產主義要求的精神——這是從我們社會循着共產主義道路發展的遠景中必然產生出來  相似文献   

12.
十七世紀前半期的東林黨爭是明末農民革命形勢逐漸成熟時期的社會上层——統治階級的政治分裂,是明末農民革命形勢到來的條件之一。研究東林党爭是瞭解十七世紀中国社會的階級关係所必須接觸的重要問題之一。本文企圖就明代社會的政治鬥爭與階级关係來說明這一問題的首要之點——东林黨是如何形成的。一十四世紀五十年代的反元人民大起義推翻蒙元在中国的統治後,明帝國建立了。明帝国的統治者從各方面加强了封建的中央集權制度,鞏固了皇权的專制。同時也實行了恢復社會經濟及汉族文化习俗的措施。這一統一和集权的用帝國對蒙古進行了有效的防禦,同時也擴大了中國與週邊國家及南洋各地的政治的和經濟的聯系。公元十四、十五世紀頃的中國封建社會呈现了發展和繁榮。中國封建社會也就是從此時開始進入了解體的過程。十五世紀中葉以後,封建社會的危機日益加深。明帝国国內土地兼併劇  相似文献   

13.
社會主義國家工人和農民在國民收入中消費基金分配的比例問題是建設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過程中根本性的理論問題之一。這一問題可以從下列兩方面來加以研究: 第一,每一個工人和農民間國民收入消費基金分配的比例問題。在這裹要指出的是每一個農民收入的增長速度要超過每一個工人收入的增長速度,因此,農民與工人生活水平的接近是建設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歷史發展趨勢。第二,整個工人階級與農民階級間國民收入消費基金分配的比例問題。在這裹要說明的是整個工人階級總收入增長速度要超過農民總收入的增長速度。  相似文献   

14.
一問题的提出一九一七年二月(俄历,下同),俄国资產階級民主革命推翻了沙皇專制制度后,資產阶级攫取了實際政权,於是俄国的阶级對立关系改变了,资产阶级與無產阶级的矛盾成了主要矛盾,也就决定了布爾什维克黨必須把革命從资產階級民主階段推進到社會主義階段,才能使無產階級專政代替资产階级统治。所以革命的過渡時期也即是社會主義革命的準備時期開始了。在整个過渡時期里,革命最初是沿着和平的道路發展的,到七月示威运动被镇压後,才转上武裝起义的进備階段。在前一阶段上,布爾什维克党採取了革命和平發展的方針。  相似文献   

15.
《五四運動史》:首先給讀者一个简明扼要的轮廓。指出“五四運動是馬列主義這個最好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互相結合的偉大開端”,“是中国人民加入世界革命的起点”,“是中国人民革命从此成为无产阶级世界革命的同盟军”。指出五四运动由青年学生发展到全國各階层,由北京一地發展到全国各个角落,由散漫發展到团结,由各地學生聯合会发展到全国学生聯合會更發展到革命青年的最高领导机关——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進而一步有無產階级正党——中国共產黨的產生。更指出文化思想的发展;“由進化諭到階級論,由实验主义到  相似文献   

16.
蘇共中央一月全會和蘇聯最高蘇維埃第一次會議向蘇聯人民提出了進一步發展國民經濟方面的新的重要任務。 黨中央的這次全會强調指出,我們祖國在工業和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中的成就是工人階級、集體農莊農民和蘇維埃知識分子忘我勞動的結果,他們實現着黨關於發展重工業——蘇維埃國家的强大的基礎——的指示。共產黨和蘇聯政府提出了這樣的任務:在發展重工業和進一步用新技術裝備集體農莊、國營農場和機器拖拉機站的基礎上,在最近五六年內使每年的穀物總收穫量達到一百億普特,大大增加馬鈴薯、蔬菜、技術作物和飼料作物的生產,使飼畜業的主要產品增加一倍以上。 從蘇共中央一月全會的决議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必須進一步發展蘇聯科  相似文献   

17.
一普魯東主義及其社會背景普魯东(Pierre Joseph Proudhon)是法國小資產階級的社會主義者,也是近代無政府主義的創始人。他在一八○九年生於法国柏桑爽(Besancon)省一窮苦手工業家庭裹。祖上多務農。少年時做過排字工人,開過小印刷所,做過店員。一八三六年後赴巴黎求學,自修甚勤。一八四○年出版‘財產是什么?’一書,攻擊私有財產,因而享名。一八四四年與馬克思交誼。一八四六年發表‘貧闲的哲學’,闡述其錯誤的革命理論。次年馬克思撰文‘哲學的貧闲’,嚴厉批判其小资產階級唯心的觀點,兩人遂絕交。一八四  相似文献   

18.
一 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起,我國開始了逐步走向社會主義社會的過渡時期。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綫,是逐步實現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逐步實現国家對農業和手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逐步實現國家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把我國建成為一個偉大的社會主義國家。政治经济學是研究人類社會各個發展階段上物質資料的生產和分配法則的科学。我國現正逐步向社會主義過渡,因此在政治經濟學的教學內容上,必須結合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綫。一九三六年蘇聯共產黨中央委員會在開於講授政治經濟学的幾個問題的决議中,即會强調指出政治經濟學是歷史的科學,應當與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密切結合起來去研究。當前在政治經濟学的教學中,如果不從理論上阐明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綫,不從理論上阐明黨的總路綫是我國過渡時期社會經濟發展法則的反映,不引導同学為貫徹總路綫而奮鬥,那就不能把政治經濟學運用來為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服務,就會犯教條主義的錯誤。教学中結合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綫,從政治經濟学這門科學來說,也就是理論聯系實際問題。我國正在逐步走向社會主義社會,必須用馬克思列寧主義关於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特别是列寧、斯大林关於從资本主義過渡到社會主義的經濟學說,來分析我國過渡時期中社會經濟發展的特點。我國從新民主主義社會過渡到社會主義社會和十月革命後蘇聯由資本主義社會過渡到社會主義社會所循的方向及其所要達到的目的,是一致的。因此,馬克思列寧主義关於從资本主義到社會主義過渡時期的理論,對我們也是適用的。但由於中國社會經濟的特殊歷史條件,過渡到社會主義社會所走的具體道路和步驟,將不會和蘇聯完全一样。所以,祇有正確地認識了中華人民共和国過渡時期社會經濟發展的具體情况及其規律性,才能勇氣百倍地去為實現黨在  相似文献   

19.
恩格斯的這一著作,是為了執行其戰友馬克思底遺言而寫的,於一八八四年出版。這一本書是馬克思主義關於人類原始社會發展史的第一部經典著作,是辯證唯物主義歷史觀在這個領域上應用底範例。恩格斯第一次科學地闡明了原始社會發展底規律;闡明了家庭底發展規律,氏族社會区發生,興盛和被代替底規律,私有制和國家發生和發展底規律。 關於原始社會、家庭和婚姻底研究,十九世紀六十年代在資產階級知識界  相似文献   

20.
在古代世界史的課程中,某些教師在講述生產勞動時,常常把勞動描寫成了沉重的負担,並且努力地促使學生們同情被剝削者艱難的景况,而這種景况彷彿是艱苦的体力勞動所引起來的。 這種說明不僅不能反映历史的真实,而且對我們的社會,勞動者的社會,也是欲助反损的,因為這種說明会使得學生們不正確地對待體力勞動,把体力勞动當成一種不體面的事。在人類社會中,勞動是必需的。當講授古代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時,我們應當指出,社會前進的第一個原因就是人民的勞動生產率的增長。我們必須把歷史教学安排得能讓學生們瞭解到歷史的主人是勞動者,能護他們用勞動者的眼光來看待他們所學到的歷史事件。在强調普通人——物質资料生產者——在人類社會前進中的主導作用時,約·維·斯大林说過:‘由此可見,社會發展史同時也就是物質资料生產者本身底歷史,即身為生產過程中基本力量並实現着社會生存所必需物質资料生產的那些勞动群众底历史。’〔聯共(布)黨史簡明教程,莫斯科版,中文本,第一五三頁〕如果有人问我奴隸和農民起義的原因是什么,那么我將這樣地回答這个问题,‘是不是勞動的艱苦引起了起義呢?假若把奴隶們所耕作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