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是课堂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只有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才能使学生从“要我学”转化到“我要学”,提高教学质量。从心理学上分析,学习兴趣的表现是学生的注意保持在教学上。普通心理学把注意分为三种: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划分的根据是保持注意有无目的性和意志努  相似文献   

2.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注意本身不是一种心理活动过程,而是伴随着动机、兴趣、意志、情感、信念等非智力因素的一种心理状态。心理学告诉我们,根据产生特点和意志努力程度,注意可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三种。无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作出意志努力的注意;有意注意是有预定的目的,需要一定的意志努力来支配的注意;有意后注意是指自觉并有目的,但又无需要特别的意志努力的注意,它是有意注意转化来的一种高级类型的注意。一般来说,刺激强度大的、形象生动和新异有趣  相似文献   

3.
<正>低年级学生的注意特点是无意注意占优势,利用无意注意提高课堂效率。心理学告诉我们,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的注意特点是无意注意占优势。无意注意是指事先没有目的,也无需作任何意志努力,不由自主地对某些事物发生的注意。外界的各种"新异动因"、特别强烈的刺激会引起人的无意注意,自身的需要和兴趣也可激起人的无意注意。总之,无意注意是"自然"发生的。因此,小学生的注意往往是不稳定的、不持久的,往往缺乏明确的目的。但是,无意注意若集中于学  相似文献   

4.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非智力因素是智 能以外又同智能活动相互作用的一切心理因 素,它包括情感、兴趣、动机、意志、习惯 等。丰富健康的情感、浓厚的兴趣、良好的 动机、坚强的意志等是学生学习不可缺少的 重要条件。 一、教学中注意激发学生情感,使其形 成积极乐观、自信的性格。  相似文献   

5.
运动心理学告诉我们,注意是人体对于客观事物进行定向反射的一种心理活动,它能保持人体清晰地感受周围环境的刺激,使人体能做出相应的反应。正象一些心理学家所说:注意是打开人们心灵的唯一门户。在体育教学中“注意”同其它认识活动中的“注意”一样,也是由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两大类组成的。体育教学中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与否是一堂课能否成功的重要环节,目前学生所学的课程比较多,学生更多的是关注自己的专业学习,所以在体育教学中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就显得很有必要了。如何在体育教学中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三方面来考虑。 1、针对无意注意的特点,把握直观性原则。 (1)无意注意是教学活动中的各种刺激因素的特点与学生的直接兴趣引起的。这种注意不需要任何意志努力,而是对象本身的特点直接引起的注意,学生也常常对他们感兴趣的教学内容表现出集中的注意,在体育教学中能够引起学生无意注意的形式、内容、方法很多。例如在课的开始部分用师生之间的问候语或下达口令的方式都可以使学生注意力得到相对的集中。据湖南师院体育系测定,学生整队报数后,脉博和血压在  相似文献   

6.
一个人对所学知识不理解或记不牢,常常是由于不注意或不够注意引起的。注意一般分为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前者往往和兴趣联在一起,后者则常常和意志及个人努力密切相关。如果单纯依靠无意注意,就不利于学生意志的培养,况且由于  相似文献   

7.
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知识掌握技能的主要途径。学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历来是令老师头疼的问题,它轻则降低教学效果,重则直接影响学生学业。如何科学合理地培养学生的注意力,防止上课“开小差”,是摆在每个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大课题,笔者试作浅陋的分析总结,权作引玉之砖。 抓住本质,对症下药   教育心理学把人的注意分为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两种。有意注意是指有自觉目的,需作一定意志上努力的注意;而无意注意是指自然发生的,不需任何意志上努力的注意。课堂教学中学生主要靠有意注意来获取知识,而学生上课注意力分散往往是由于外…  相似文献   

8.
无意注意是一种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它的优点就是能使人在不知不觉中兴致勃勃地进行学习,无需意志和努力也能长时间的集中精神.同时,小学低年级阶段学生的注意力仍以无意注意为主.本篇论文就从学生的兴趣发展的特点和易引起无意注意的客观刺激物的特性两方面出发,论述了在小学低段语文教学中如何运用无意注意规律组织教学.  相似文献   

9.
刘干章 《广西教育》2013,(14):32-33
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忽视学生的心理特点来组织教学,会使学生对语文课的学习兴趣不浓,注意力不集中,久而久之,将会导致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厌倦,严重影响教学质量。心理学认为,学生对事物的注意有两种,一种是自然而然发生的不需要作任何意志上的努力的无意注意,另一种是有目的而又需要意志努力来坚持的有意注意。在教学中,如果只是依靠前者,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注意则难以持久,反过来,一味强调学生要凭借意志努力来集中注意,  相似文献   

10.
兴趣是求知学艺的先导,那么注意就是通向知识的门户。注意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现象,是人们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问和集中。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注意是一座门,凡是外界进入心灵的东西都要通过它”。在语文教学中运用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互相转换的规律来组织教学,既能使学生学得有趣,也学有收益。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尤其是初一、初二年级)是无意注意占优势,因此,教学中我们必须重视无意识的心理活动,同时吸引学生由无意注意向有意注意转化。无意识的心理活动,一般都是在精神放松、情绪安宁的状态中进行的。心理学把这种状态叫做  相似文献   

11.
教学过程就是教师应用多种手段"刺激"学生的过程,其目的就是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儿童心理学认为:低年级儿童的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和兴趣密切联系。兴趣常是引起无意注意的重要源泉。因此,在小学低年级音乐教学中,应注意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相似文献   

12.
几年来,我在教高三毕业班的过程中积累一点经验,就如何提高高三化学总复习质量谈谈几点看法。 一、深入了解学生,既教书又育人。 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深入了解学生,不仅要注意学生的智力因素,还要注意学生非智力因素(包括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及气质等心理活动)的影响。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一种复杂的智力活动,但是,完成  相似文献   

13.
教学过程就是教师应用多种手段"刺激"学生的过程,其目的就是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儿童心理学认为:低年级儿童的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和兴趣密切联系.兴趣常是引起无意注意的重要源泉.因此.在小学低年级音乐教学中,应注意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相似文献   

14.
教学过程就是教师应用多种手段"刺激"学生的过程,其目的就是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儿童心理学认为:低年级儿童的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和兴趣密切联系.兴趣常是引起无意注意的重要源泉.因此.在小学低年级音乐教学中,应注意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相似文献   

15.
心理学研究证明,参与教学活动的心理分两大类,一类属于认知因素(感知、记忆),一类属于感情心理因素(兴趣、意志、性格)。两类因素分别构成“感知——思维——认知”过程和“感受——情感——意志——性格——情绪”的过程。这两个  相似文献   

16.
心理学研究表明:无意注意在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中占主导地位。小学生在上课时常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爱“走神”的现象,这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最大障碍。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不断将学生的无意注意转化为有意注意而完成教学任务呢?捷克斯洛伐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我们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提高教学效率。我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总结出激趣五法,愿与同行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17.
教书育人是各科教学的共同目标。“教书”一般指传授知识;“育人”一般指对学生进行政治品质和道德品质教育,其实,还应该包括心理品质的教育。心理品质一般指认知(感觉、知觉、记忆、表象、想象、思维等)、情感(情绪、情操等)、注意、意志(决心、信心、恒心等)、个性(需要、动机、兴趣、信念、能力、气质、性格等)的品质。这些心理品质对于学生具有重大的人生意义,因此,哲  相似文献   

18.
无意注意是指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作意志努力的注意。无意注意是被动的、不由自主地发生的,所以也叫不随意注意。它与有意注意一样,都是一种常见而又重要的心理现象,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注意是座门,凡是外界进入心灵的东西都要通过它。”小学生注意的特点是:有意注意正在逐步发展,但无意注意仍起订作用,他们情绪易兴趣,注意力不稳定,特别是低年级学生,他们他们的认识活动常依靠无意注意,而且运用无意注意的效果也要比运用有意注意的效果好。所以,运用无意注意规律进行教学,对于有效地组织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小学生的思维是以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教师在数学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结合具体内容,利用教学知识本身的内在美,创设形象生动的学习环境,进行情知交融的教学,这对培养学生的情感、兴趣、意志,发展想象、启迪思维、开发智力将起良好的作用。 一、“情”与“知”之间关系 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双方的教与学的活动及其效率,是学生的认知系统(主要指知识和能力等)和动力系统(主要指兴趣、情感、意志等)互相作用、互  相似文献   

20.
教育学家赞可夫说,教学方法一旦触及到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就能发挥高效作用。新课程改革引导教师教学由“牵着学生走”的课堂模式向注重学生学习情绪和意志激发的转变,这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即利用教师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亲切”、“激发”、“诱导”等“非教学因素”,调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情感”、“兴趣”、“注意”等“非智力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