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具有五千年悠久的文明史,在人类的发展中,有着不可替代、不可估量的独特作用。中国悠久文化传统的主题可以概括为天道与人道,体现了中华民族关注"天人合一"的核心价值观。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我们优秀的宝贵财富,应该要充分加以利用,使传统文化得以继承和发扬。  相似文献   

2.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作为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鲜明的特点。中国特色的天道、人道哲学观决定了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农业型、伦理属性和宗族性等特点。在大力倡导依法治国的今天,现代中国法律汲取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的优秀合理因素是非常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3.
北宋仁宗庆历前后,学术界又掀起了一个论"道"的高潮,其中关于"天道"与"人道"关系问题是讨论的重要内容之一。欧阳修对于这一问题也有自己系统的观点,表现出了他以人为本的学术倾向和实用主义价值观,同时也暴露了当时绝大多数庆历学者在理论创新方面的不足,但欧阳修关于"天道"与"人道"关系的理论对中国散文的健康发展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4.
纵观学术界对"李约瑟难题"的观点和意见,中国传统文化所固有的重人道、轻天道,重礼治、轻法治,重群体、轻个体,重直觉悟性思维、轻理性逻辑思维四个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中国古代领先的传统科技没有在近代转化为近代科学。而当今我们的任务是要重建中国文化,这就要求我们继承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吸纳西方文化的精华,将二者结合在一起,进行综合创新。  相似文献   

5.
《周易》的诗性智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易》从原始诗性思维生发成为充满诗性智慧的“天人合一”精神。在理解世界的生成和变化方面,它表现为二项生成的诗性哲思;在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它表现为让物性保持本真、充分自我呈现的诗性直观;在处理人间秩序方面,它表现为以天道提升人道,以人道顺应天道的诗性伦理。这种诗性智慧的本质正是中国传统文化所固有的对“生”的深深眷顾,它让我们看到了克服现代文明弊病的希望。  相似文献   

6.
老子哲学奠定了我国古代思想史上各家各派的哲学基础,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上占有崇高的地位。老子哲学是实用的哲学,他是为了解决人间的社会问题和人生问题,即“人道”问题,而去探求自然哲学——“天道”的。这就形成了老子哲学的一个显著特点:以“天道”推论“人道”,以“人道”效法“天道”。由于“天道”是老子全部哲学思想的基础,也是我国古代特别是先秦各家各派的自然哲学基础,且历来众说纷纭,大相径庭,因此就还有深入探讨的必要。关于“天道”的主要本质特点,老子是这样概括的:  相似文献   

7.
《黄帝阴符经》主要探讨的是天道、人道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天道有至公无私、不可违背等特征,人道则包括了其圣人观、人生观,以及如何修炼成圣人的修养论。天道与人道不是相互背离的,而是一体的、同一的,是体用关系,同时还包含了人盗取天道的层面。  相似文献   

8.
先秦时代,“天”主要有两方面的涵义:一是自然之天,二是神灵之天。所谓“究天人之际”,主要就是对神与人、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为之间关系的探索,其中又以探索自然与人为的关系为重点。“天人合一”说强调的是天道和人道、自然和人为的息息相通、和谐统一。当时阐发此说的主要有孟子和庄子等。孟子提出“尽心知性知天”的命题,认为人性与天道是相通的、统一的,人心是能感通的主体,人们只要尽量发挥、扩展自己的本心,就能了解自己的本性,而人的心性又为天所赋予,因此知性也就能知天。这里,“天”既是最高主宰,又是最高的必然规律。孟子相信,…  相似文献   

9.
从中国近代哲学的演进看,冯友兰哲学思想中值得注意的特点一,是他在重建形上学方面的尝试。在《新理学》中,他从狭义的天边角度,试图建构形式化的形上学.并相应地表现了离开人道而谈天道的思辨倾向;但在境界说中,又力图将天道与人道、本体论上的"有"与人自身的存在沟通起来,从而对思辨的形上学有所起赶。本文以冯友兰哲学的上述逻辑行化为主线,从天道与人道、理性与德性、思议与言说、存在与境界诸方面,分析冯友兰在重建形上学过程中的理论得失,并注意揭示冯氏哲学思考与传统形上学和现代哲学之间的关联性及其所表现出来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传统文化是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诗意”的文化。农耕的生活方式,使我们民族心理长期以来形成执中守正、天道和人道相合的审美积淀,追求人与环境、人与人审美的、诗意的合生态的存在。只有归于自然,合于自然,人的一切才能合乎规律和目的。出于对人与自然的同体与共、亲合互融的合一关系,中国诗歌将自然看作家园并纳入了审美和伦理范畴。  相似文献   

11.
1.周期地理学周期成固的历史假说1.1“道”与“太极”“道”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概念。本指行走之路,后来泛指运行的轨道,事物的法则。人们称天体运行的轨道为“天道”,人事运行的法则为“人道”。春秋末期,老子以为天地万物生成之前,宇宙是一团朦胧恍惚的存在物,鉴于它产生了天地万物,好似供天地万物来往的大路,因此称之为“辽”,由此“道”便具有了哲学意义。战国时期,《周易·系辞传》从法则的角度使用“道”,认为万物之中存在着两种对立的力量,这两种力量的交替是天地万物生生灭灭,周而复始的普遍法则。“太极”是一个…  相似文献   

12.
清代的刘大搬在《论文偶记》中有一句话:“凡行文多寡短长。抑扬高下,无一定之律,而有一定之妙,可以意会,而不可以言传。”其中“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这个成语出自《庄子·天道》,意思是说:只能用心去揣摩体会.没法用话具体地表达出来。指道理奥妙.难以说明。有时也指情况微妙。不便说明。这个成语可以变通地运用到我们的作文教学中来。  相似文献   

13.
教育是一种认知,认知是需要“过程”的,而我们有些教育工作者,却偏偏省略这个“过程”。   在思想教育上,往往告诉学生要这样,不要那样,直硬硬地灌输道理、规范行为,或教师讲清道理之后,学生不能再有错了。这就是不允许学生有个过程。教学上则更为普遍。教师往往用自己的认知来代替学生的认知,表现出来的现象就是教师讲学生听,告诉学生有一个什么定理,这个定理如何应用,这篇文章主题是什么,在写作上有什么特点,等等。认为讲清了学生就会拥有,而不去思考学生的认识过程。   人的认知是需要过程的,认知一个事物或道理,不…  相似文献   

14.
屈原思想是以楚文化为根本,并兼容北方之学,尤其深受儒家学说的影响。而这两种文化精神——“巫文化”与“史文化”——在本质上有许多冲突,这种不和谐也在屈原思想中产生了终极的困惑,即天道与人道的冲荡。在他遭放逐之后,“缱绻恻怛,不能自己”之时,欲去不忍,欲留难就,这种文化思想的困惑更为突出,加之对于楚国危亡的忧心,个人思想意识的疑虑困顿在崇高的背影下上升为一种悲壮。缛缠绵幽怨的《离骚》回旋飘荡的正是这种情绪。至于《天问》,这种情绪体现就更为直接了。“天问”即“天道之问”——人类社会之兴亡衰败是依天道还是人道?! 战国以前,见诸经义的天道人道之论,皆以天命为旨。《诗经》咏叹“假哉受命,有商孙子”;《易》说“天道下济而光明”及“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书》言“天道福善祸淫”。《周礼.师氏》中还有“至德以为道本”的说法。“至德”的意思是从天而降之德,即天德。集经义大全的孔子当然也不例外,“天生德于余”的孔夫子,知天命信天德循天道,这些都在《论语》中多有流露——“子之所慎,齐(斋祭)战、疾”(《述而》);“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尧曰》);还说“获罪于天,无所祷也”(《八佾》)。天命在孔子眼里不仅是为人之所  相似文献   

15.
《易传》中的天兼备自然和道德的含义,作为自然之天它具备创生万物的意义,作为道德之天,它趸人道的根源。这种推天道以明人事的“天人合一”观是中国传统伦理秩序构建的依据。批判吸收这一思想资源,建立人与自然、社会以及人与自身的和谐关系,合理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伦理秩序是时代的要求。  相似文献   

16.
什么是教育?界定一个概念我们大致可以采用三种方式:规定性定义、描述性定义和纲领性定义。对于教育而言,规定性定义是指“我暂且对教育做这样的理解”,描述性定义更多的是指“教育实际是怎样”,纲领性的定义是指“教育应该怎样”。虽然我个人倾向于把本文的主题认定为描述性定义,但在一些学者看来我们实际上找不到纯粹的三性定义,因此对本文主题的理解也只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什么是生活?生活即个体或群体生命活动的样式,教育作为一项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就必然是一种生活的样式,而且是一种独特的生活样式。有学者认为,传统的学校教育…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些思想观念或固有传统,长期受到人们的尊崇,成为生活行动的最高扎导原则,在历史上起了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这就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一般认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包括:1.天人合一。中国文化向来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主张天与人、天道与人道、天恰与人性是相类相通,可以协调统一。2.以入为本。它是以人为考虑一切问题的根本,用中国传统方式来说,就是肯定在天地人之间,以人为中心;在人与神之间,以入为中心。3.刚健有为。《易经》中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是中国人处理夫人关系和各种…  相似文献   

18.
性与天道是中国哲学的核心概念,它们的贯通也是中国哲学的主题之一。由于新儒家预设了主客二元分立,在这个问题上就陷入近代形而上学的困境之中。从海德格尔的存在论着手,儒学就可以被视为根本没有预设主客二元对立,或者说它根本没有所谓主观的进路或客观的进路,因此也就没有性与天道二分之说。  相似文献   

19.
余小刚 《四川教育》2014,(11):14-15
唐弘容:这是一个相当宏大的话题.我国著名国学大师张岱年先生用最浅显最简洁的文字把文化概括为“文化是通过集体劳动而改造自然并改变人们自身的总成果”.文化永远处于发展状态,前人创造的文化,对于我们来讲,就是传统文化,今天我们创造的文化,对于后人来讲,也是一种传统文化.从这个意义上讲,说“古代发生的,传到现在,就是传统文化”是很有道理的。  相似文献   

20.
《尚书·周书》中的“道”概念内涵,包括“天道”、“王道”、“臣道”三个方面。“天道”是天体运行规律的意思;“王道”指君主治理国家的规范、法则;“臣道”指大臣处理具体政务时的方法。《周书》“道”概念是一个抽象概念,其内涵的递进和丰富,是中国古代文化意识发展的产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