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街村是位于河南省宝丰县城七八公里的一个古老的村庄。本文以马街村每年举行一次的"马街书会"为探讨对象,介绍了书会的来源和形成、书会的特点、书会的表现形式和书会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河南不仅是中国书会的重要发源地,而且也是中国北方书会民俗文化的集大成者和代表。但河南民间书会目前的发展现状却不容乐观,面临着喜忧参半的尴尬局面。理性审视河南民间书会目前的发展困境,积极探寻一条科学化的特色文化产业发展之路显得尤为迫切和必要。  相似文献   

3.
民间书会是中古以来中国民间百姓文化娱乐生活的主要内容之一。在现代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的进程中,该文艺形式逐渐衰微,传承了600余年的惠民县胡集书会也在所难免。2006年,惠民县胡集书会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实施重点保护。书会文化产生与存在有一定的文化社会背景及内在运行规律,当下地方政府采取保护措施,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保护书会文化遗产,贵在保持书会传统内涵不变的基础上适度调整书会的运作模式,适应现代社会文化特征和文化需求;引导在中小学、地方高校开设书艺课程或专业,培养具有现代意义上的说书艺人和创作研究人员;与文化产业相结合,在市场经济运行规律下实现书会文化的再生。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随着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区域文化的呼声的高涨,人们对宝丰县马街书会的关注日益增强。在马街书会焦点化、热门化的过程中,各级政府、各地学者、附近商家以及马街当地民众等形形色色的因素形成了一股合力,共同重新构建和塑造了马街书会这一响亮的民俗文化品牌,有利于马街书会的延续和承传。  相似文献   

5.
马街书会是一项群众自发组织、参与的民间曲艺活动。在"一带一路"战略的引领下,马街书会将迎来更多外国游客,需要陪同口译翻译唱段。现以具有代表性的唱段为例,分析马街书会艺人唱词的特点及其对口译的影响,在巴黎释意派理论的指导下尝试翻译部分唱段,总结合适的翻译方法,以其抛砖引玉,共同一起思考如何做好马街书会现场口译与对外交流。  相似文献   

6.
早就听说马街书会闻名遐尔,在兔年的元宵节前夕,我们慕名来到马街书会的主会场———河南省宝丰县杨庄乡马街村。农历正月十三,晴空万里,春光明媚,给马街书会的成功举办创造了少有的便利。一年一度的马街书会今年格外热闹,来自全国各地的数千名曲艺艺人和十余万观众把马街村里围了个水泄不通,上千辆汽车只能按规定停放在距马街村数公里之外的地方,而搬椅子扛板凳的男女老少则遍布马街村的每一个书场,这里实实在在的成了曲艺的天下。1颇具传奇色彩的书会来历,为马街书会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也更增加了人们对她的向往。马街书会…  相似文献   

7.
京剧,从徽班进京以来,有200多年的历史,在这之后,经过一代代艺术家的努力,使京剧成为具有深厚的文化传统、深厚的实践积累以及深厚群众基础的"国宝",外国人称之为"Beijing Opera",  相似文献   

8.
从目前的相关文献看,涉及民间书会的研究主要有三大类型:一是关于民间书会的相关新闻报道和书会所在地区的政府、文化部门发布的通知通告、宣传资料、相关介绍、信息汇编整理等,这一类型文献所占比例大,内容庞杂。二是亲身参与过民间书会的人士的游记、散记、回忆性的记述文章,其中包括摄影师拍摄的民间书会的现场留影和相关记述的说明性文字,这一类文献资料数量约占到总文献数量的五分之一。三是以学术研究的立场来研究民间书会,并按照学术研究的相关要求撰写的具有较强学理性的文章和著作。这类文献较之前两个类型具有学术自觉,其观照目的是进行相关的学理性探讨,学术价值也更大。其内容主要集中在统计学调查研究、曲艺本体研究、民俗学研究、价值及保护传承以及书会起源考证研究等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9.
历来把“书会才人”当作宋元时期的戏文和北杂剧的文字作者,但对“书会”与“才人”及两者的关系,至今尚未完全探明其中的脉络。本文作者依据大量资料,进行考证、推测,认为书会的起源並不只是为了编写剧本,更多的是类同家塾、舍馆,含有教育机构的性质。只是到家代才与艺术有缘,具有了演出的功能。才人一开始的出现只是宫廷妃嫔的一种称号。到了元代才与戏曲创作有关,並认为“书会”和“才人”在元代是有着区别的;书会是指戏班内的编剧,才人是指戏班内外,凡从事戏曲创作的文人。  相似文献   

10.
阅读的好处大家都知道。一个爱读书的人不会寂寞,一个爱读书的孩子不会变坏。书会告诉他做人的道理,书会给他生命的思考和启迪。  相似文献   

11.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马街书会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中国民俗文化史上的一大奇观,而在今天却面临着生命力减弱的现状。本文从保护和发展马街书会的宗旨出发,探索一些切实可行的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12.
文学艺术因"思想"而深刻,它所蕴含的深厚的思想与艺术的生命力,带给人们无比的审美愉悦和享受。  相似文献   

13.
宪法监督与宪法相伴而来,通过两百多年的宪政实践,宪法监督充分展现了其独特而深刻的价值。然宪法监督价值的生成却存在着深厚的文化基础,至少体现为"人性恶"、"以人为本"与"权力异化"。  相似文献   

14.
"记者型主持人"这个称谓,由"记者"和"主持人"两个关键词组成。优秀的记者型主持人之所以能够言之有物、出口成章,基于他们丰富的采访实践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15.
"天意.梁子"服饰坚持"天人合一""自然平和美丽"作为品牌的设计理念,以古老环保的莨绸为代表的天然纤维面料为主,款款服饰因其独特的设计语言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和东方的穿衣哲学。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素有"诗酒风流"传统,古典诗词中多"酒"意象。酒有清、浊之分,"清酒"与"浊酒"意象所含意蕴有别。"浊酒"意象多意味着深厚、凝重之忧愁,亦有朴实、亲切之旨。  相似文献   

17.
游友基 《闽江学院学报》2011,32(3):21-24,34
林纾与严复、陈宝琛、陈衍、郑孝胥(前期)、"三李"、沈瑜庆等三坊七巷文化名人诗文酬唱,交往密切,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相似文献   

18.
在壮族民间流传有大量的布洛陀神话叙事。布洛陀的形象既有其历史文化背景,又再现了壮族集体精神的塑造和升华。从"布洛陀"的释义来看,他与骆越族群有着深厚的文化渊源,"洛"或许就是"骆"的民间写法。在他身上,带有壮族早期社会首领的身影,又表现出典型的"越巫"特征,同时还象征着历史上壮族麽信仰与早期政权的相辅相成。他是壮族古国、方国时期的大巫师和级别最高的祭司。这些隐含的历史身份在布洛陀神话的叙事平台上以共时的形态出现,展现了壮族文化的深厚积淀。  相似文献   

19.
"德育为先"思想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萌芽于奴隶社会,发展于封建社会,革新于社会主义社会,为我们把握传统德育和智育关系的历史演变及走向提供了历史的根据,尤其对当前实施"德育为先"教育方针有着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国学"一说,产生于西学东渐、文化转型的历史时期。国学被称为"中国学""汉学""国故""国故学",狭义上指经史子集古代文学、文化典籍,广义上指"中国过去的一切历史及文化"。国学中蕴含着深厚的文化资源和华夏先民的情感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