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何谓“学力”?关于学力的概念是同教育的本质观、学校观、儿童观、价值观等等复杂地交织在一道的。难以一义地界定。所以,把“学力”一般地定义为“人通过学习所获得的能力”或“作为学生的学业成绩所表现出来的个体及团体的能力”是不充分、不准确的。 日本教育学者小林洋文仿效胜田守一的口吻断言说:“学力这个辞是日本语特有的,学力这个概念也是日本语特有的。”这是错误的。在中国,作为“学问之力量”、“学问之效力”的“学力”这一词汇自古以来就有了。问题在于,作为社会通念的“学力”含混多歧。中小学义务教育阶段所要培养的“学力”可以说是国民共同必须的“学力”。这种“学力”也可谓之“基础学力”。不过在这种场合,种种观点是混杂在一道的;有的视基础学力为读写算基础技能的学力;有的视之为贯穿所有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甚至仅视为应试能力。在当今我国学历竞争、学力竞争愈益激化、国民各阶层渴望“学力”的形势下,科学地认识“学力”与“基础学力”就显得愈益必要了。本文试图回顾日本的学力说、尤其是战后以来学力论争的演化,进而为探讨今后基础学力的应有模式提供思想资料。这对于科学地确立我国的“学力”概念将是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2.
应然与实然两种视角下的学力研究—学力模式比较和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据著名课程论专家钟启泉先生考证,怍为“学问之力量”或”学问之效力”的“学力”一词,我国是古已有之。但我们对“学力”的研究,过去似乎一直没给予足够的重视,远不及近邻日本,他们仅二战以后四五十年里,教育学术界关于学力与基础学力的问题就展开了三次大的论争。1988年以后,“应试教育”日见其严重弊端,终身教育及与此命题相关的  相似文献   

3.
21世纪是“终身学习”的世纪,是人人享有“学习权”的世纪。所谓“学习权”,是指“读书写字的权利;提问和探究的权利;想像和创造的权利;了解自己的世界,书写历史的权利;利用教育条件的权利”。学习权不是为未来生活积蓄的文化奢侈品,它是国家发展和人类生存的不可或缺的手段。   基础教育学校的根本使命在于奠定学生“学力发展”与“人格成长”的基础。因为,没有这种基础就无法保障“学习权”。问题在于,我们现行的学校教育体制能够保障青少年的这种“基础学力”进而保障其“学习权”吗?回答是否定的。我们必须从保障“学习权…  相似文献   

4.
自“日本学生学习能力降低了”这一问题提出以来,日本社会各界对实施学力调查的目的、方法等提出了质疑。基于真实性评价的观点,实施学力调查需要慎重考虑诸如学力模式、学力结构以及学力调查的社会环境等多种因素。通过比较分析可以看到,尽管“TIMSS2003”、“PISA2003”和“国研调查2003”三次学力调查所设计的学力模式有所不同,但都是为了更好地实现真实性评价目标进行的创新性尝试。究竟何种学力调查能更好地体现真实性评价,还需要在教育实践中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5.
“学习”或“教学”的过程,是学习者自身发现意义、建构意义的过程,不能简单化地归结为单纯的知识堆积。归根结底,学校教育所追求的,是作为人的能力发展的“健全人格”和“基础学力”。  相似文献   

6.
基础教育应站在人力资源开发战略的高度,着眼于人的终身发展,切实为每位学生的日后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而宽厚的基础。这一基础可以确认为以“基础学力”为发展基点的“基础教养”。在学生“基础学力”、“基础教养”的形成发展过程中,语文课程作为基础教育最为基础的核心课程,发挥着非同一般的“奠基性”作用。  相似文献   

7.
学力目标决定着学习(教学)品质,反之,学习(教学)品质也制约着学力目标,两者相辅相成。尽管从理论上说,“应试学力”与“真实学力”并不构成一个对立的概念.它们之间有重叠的部分。不过,在教育实践中明确地区分这两种概念之间的差,却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8.
最近,许多企业的“人力资源开发部”门前人头攒动。企业、学校、学生三方进行“零距离”对话,讨论最热烈的议题是:毕业生如何完成从“学校人”向“企业人”的转变。面对企业的“好员工标准”,学生们提出疑问:“我毕业后不想当领导、管理者,只想当一名研究人员,可为什么社会要求我们会交际、会沟通、会管理,当万金油!”“为什么分数最高的、学校认为最优秀的学生在企业里往往碌碌无为?”结论是:从“人材”转向“人才”,必须由“I”字型转向“T”字型,这期间要经历6个转换:个人导向转向团队导向,情感导向转向职业导向,成长导向转向绩效导向,思维导向转向操作导向,兴趣导向转向责任导向,个人资源转向组织资源。  相似文献   

9.
再论培养学生发展性学力与创造性学力的内涵及意义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1997年,本课题组对面向21世纪上海中小学教育的第二轮课程、教材改革(以下简称为“课改”)提出了以素质教育为中心,以学生发展为本,塑造健全人格,着力培养发展性学力与创造性学力的目标构想。本文作为原有工作的继续,拟就发展性学力与创造性学力的内涵及其意义作进一步的探讨,俾为下一步的工作提供理论基础。 一、关于学力的理解 “学力”作为一种词汇,在我国是古已有之的,即所谓“学问之力量”或“学问之效力”①但作为教育理论的基本概念,在教育学术界,对它的解释随着时代的不同,教育观念、价值观念的不同而互异。在日…  相似文献   

10.
学力.是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的简称.指的是一个人的知识水平及接受、理解和运用知识等的能力。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究其根本。就是“教”要教会学生学习.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品质.提高学生的“学力”。笔者以为,自觉学习、独立思考、  相似文献   

11.
据韩国“东亚日报”2005年1月10日报道:2005年高考中被汉城大学录取的学生的基础学力比去年提高。  相似文献   

12.
日本的"学力"概念远远超越了"双基"研究或是"学业成就"的教学论范畴,比之"学业成绩"的概念,更能全面反映学生学习能力的动态发展.学力研究解读的两种性质的学力落差--基于社会处境不利而产生的落差和基于个人先天素质而产生的落差,正是公共教育政策需要回应的课题.学力研究归根结底牵涉到如何实现"教育公平"借以维护"社会公正"的课题.可以为我们提示分析"基础学力"问题的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13.
当前,在数学探究学习的实践过程中存在这样一种倾向,即认为适于探究的问题应是那些开放性的、贴近生活实际的、涉及到查询资料、实验操作、统计分析、数学建模等特色活动的综合性课题。这就把数学探究活动引到了一个狭小的独木桥上,造成“众人岸上观,一人独过桥”的“凄凉”局面.本文认为,开展数学探究学习不应局限于繁杂、艰深的的课题研究活动,而应立足于数学基础性活动,从培养学生的基础学力抓起,循序渐进地进行.1对学生数学基础学力的认识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这样一种观点被普遍认同:中国学生的数学基础扎实,只是探究、创新能力薄弱一些…  相似文献   

14.
日本的学力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引言从1999年上半年起,随着倡导“综合学习时间”(以下简称“综合学习”)的新学习指导要领的颁布(1998年),诸如“学力低下”、“学力危机”、“学力崩  相似文献   

15.
教学的终极目标就是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力,使之在后续学习,甚至终身学习中,有克服学习障碍的能力和力量。对学习力内涵分析,曾经有“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两个笼统的概念。新课程提出的==三维目标也大致基于这样的认识而设定,因为,学力本身就是教学追求的目标。  相似文献   

16.
改革和优化课程体系,是推进素质教育的最核心、最基本的课题。我们在一期课改基础上,思考学科的整合,坚持改革和优化课程体系,把“学会学习”作为课改实验中的一个主题词,具体抓住了以下三个方面。一、发掘学科教学亮点,在探究性学习中培养学生“四学会”能力我们持之以恒地开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改革实验。在减负增效要求下喊响一个口号:“改进教法,提高效  相似文献   

17.
“创新性学力”是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的能力,建立在能力知识基础之上,主要是创新和探索的知识。包括关于创新知识的知识、判断解决问题的知识、怎样做的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诀窍和技能。亚里上多德说过:“创造性思维从疑问和惊奇开始。”质疑问难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启创造性思维、发展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也是新课程的目标要求。  相似文献   

18.
学力问题是现代教学论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所谓学力.广义地说,就是人们在日常学习、生活和工作中逐渐形成的学习经验和学习能力。这里所说的“学习”,范围十分广泛,它不仅包括书本知识的学习,也包括实践领域中的一切学习。但是,我们在教学论意义上所研究的学力问题,一般是指狭义的学生的学力问题。因此.狭义的学力,一般是指学生在学校教育过程特别是系统的各科教学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进行后续学习的学习基础。学力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概念,在不同时期,人们常赋予它不同的含义。例如,近代产业革命需要知识水平和科学素质较高的新一代…  相似文献   

19.
<正>从教育实践的角度讲,“学力”是用来表征学生“顺利完成学习活动所必需的能力”。它随着学生的成长,呈现动态、发展的特点。小学生数学学力是一种以数学思维力为核心的数学综合素养,其实质是通过数学学会思维。它不仅包含数学化基础概念和技能化运算能力等基础性学力,更强调生活化数学经验和科学化逻辑思维等发展性学力。小学生数学学力的提升,离不开真实的数学学习活动体验。  相似文献   

20.
学历与学力     
世人看重学历而忽视学力之陋习相传久矣!或许有人说:“学历岂不就是学力么?”其实不然。所谓学历,指的是曾在何种培养层次的学校肄业或毕业;而学力则是指学问的工夫和造诣,即在学识上已达到的程度。学历与学力之间,尽管有某种间接的联系,但即便是常情之下,二者也不存在绝对的正比例关系。古今中外无数名人传记告诉我们,一个人学历的高低并不一定反映出他学力的深浅。之所以如此,是因学历必须通过考试而取得,这虽然能局部地衡量一个人的知识水平,但也同一个人的机遇及应考能力紧密相联。加之考试本身有很强的知识限定性,而传统考题又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