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意识形态是新闻话语分析的主要方法之一.从18世纪到20世纪,人们对意识形态的认知也从单一走向多元.从阿尔都塞"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理论"入手,结合梵·迪克在<作为话语的新闻>一书中主要阐述的观点,从新闻文本的结构分析、新闻话语生产的分析、新闻话语理解的分析等多个角度论证了阿氏的"人生来就是意识形态动物"、"意识形态是一个表...  相似文献   

2.
涂光晋 《现代传播》2006,1(1):30-33
本文认为中国新闻评论文体源流是源远流长的论说文,从"百家争鸣"、"处士横议",到治"经世致用"之学,写"经世致用"之文,中国历代知识分子不仅有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追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胸怀,也有着"文人论政"的理念与传统.所有这些,都成为中国新闻评论厚重的精神与文化积淀,给今天的新闻评论以滋养,也给今天的新闻从业者乃至中国的知识界以思考.  相似文献   

3.
巩固主流意识形态阵地,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江网作为党网的政治责任和首要任务。网站对上级主管部门最新精神、党委部署要求的传达学习和贯彻落实形成制度,要求所有采编人员坚持守正创新,切实做到心中有党、心中有弦、心中有戒,把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落实到具体行动中,把正确导向贯穿新闻生产传播全过程。  相似文献   

4.
综观整个新闻学的发展历史,"事实"是新闻生命力的源泉.但不是所有的事实都是新闻事实,也不是所有的新闻事实都能成为公众事件.  相似文献   

5.
2008年,中国经受了考验;中国媒体也经受了考验.2008年中国传媒业在考验中进步.胡锦涛"6·20"讲话首次提出"新闻舆论处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前沿",并强调"要把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放在突出位置,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6.
"一带一路"倡议对中国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经济意义,本文以《华盛顿邮报》对中国"一带一路"高峰论坛的报道为例,以新闻框架理论为抓手,分析了美国主流媒体对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观点和态度.研究结果发现《华盛顿邮报》对中国的报道充满了偏见、假象和敌意,并将中国塑造成了一个财力强大的强势国家.这样的偏见恰恰与美国一贯的冷战意识形态和"中国威胁论"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是大国竞争的产物.但目前世界媒介话语权仍掌握在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手中,这些国家仍可以在意识形态的操纵下继续生产不利于它国的负面言论.  相似文献   

7.
王贺新 《新闻大学》2013,(1):138-148
本文从逻辑和历史两方面入手划定新闻伦理、职业道德与规范研究领域的范围,以1979到2011年新闻传播类四大期刊为检索范围,对研究话题的分布和变迁进行文献计量分析.研究发现,已有研究主要探讨的是意识形态问题,研究话题的数量变迁整体呈锯齿状不稳定形态.时段上以1989年为界,分为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至2011年两个时段.两个时段研究的主要话题一致,但有增长方式和增长点的差异.90年代以后的平缓增长显示了研究者群体的努力,也印证了中国渐进式改革的逻辑.文章提出中国新闻改革是“观念引入”和“边缘突破”并行的观点.但没有制度的突破,中国媒体“宽松带”的状态难以改变.  相似文献   

8.
当前,几乎所有的都市报都开辟了"财经新闻"版面.但这些版面普遍存在着这样的问题:内容乏味,形式单一呆板,不是硬了、便是软了,没有财经知识的一般读者根本就不愿看.改变现状就须对症下药,"症"就是编辑方针失策,表现为"大众化"和"新闻性"的缺席,结果落得版面无多少可看性.  相似文献   

9.
张萱 《新闻爱好者》2012,(23):43-44
本文在媒介文本分析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对中国当代时政期刊"主题内容"变迁,特别是"主题内容"中最显著的符号标志——"标题"内容变化特征的分析,提出中国当代时政期刊社会性演变的特征。在此基础上,本文以"新闻生产社会学"为理论视角,通过对新闻制作框架理论中"意识形态"、"新闻价值"和"媒介意向性"三个层面的针对性剖析,揭示出中国当代时政期刊变化特征的社会性动因。  相似文献   

10.
胡智锋  刘俊 《新闻大学》2020,(2):44-54,120,121
新中国新闻传播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1)改革开放之前,以配合意识形态宣传为主导;(2)改革开放至新世纪前后,呈现出规模化、专业化、开放化的面貌;(3)21世纪以来,进入本土化、多元化、前沿化发展的快车道。在未来,新闻传播学的发展突破,需要在建构"新闻传播学"和"中国新闻传播学"两个主体性方面,打开学科的发展思路:(1)从建构"新闻传播学"的主体性角度讲,需要注意"无"和"有"、"非独立"和"独立"、"非成熟"和"成熟"的三大问题;(2)从建构"中国新闻传播学"的主体性角度讲,需要注意本土实践的独特性、国情的独特性和文化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11.
《新闻界》2015,(12):32-36
当1958年5月1日中国第一家电视台——北京电视台诞生的时候,早期电视新闻生产也开始萌芽。当时的电视新闻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起步,承载着重大的政治责任和国家使命。作为政治宣传的影像载体,早期的电视新闻在意识形态和传播内容上凸显"喉舌"的功能,同时一些新闻工作者也在新闻的时效性和专业性上进行了探索和尝试。早期的电视新闻生产尽管一波三折,但是为中国电视新闻的发展奠定了主流的地位,也做好了组织架构和专业人员上的准备。  相似文献   

12.
美国次级贷款危机引发了2008年全球经济动荡,并波及了中国金融市场.本文以2008年英国<经济学人>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财经"和"商业"两个栏目的内容分析,描述了该杂志在经济危机中对中国问题报道的概况.<经济学人>持续关注中国经济,对中国经济形象刻画主流是健康向上的,并把中国视为世界经济复苏的拯救者;但由于固有的历史、意识形态成见的影响,其报道措辞和数据来源都值得玩味.  相似文献   

13.
苏小光 《出版经济》2001,(10):44-45
当通过了中国"入世"的全部法律文件后,世界贸易组织"中国工作组"宣布完成使命,这意味着中国已结束了长达15年的漫长"入世"谈判历程,只待2001年11月9日世贸组织部长级会议上从形式上表决通过中国入世决议,中国即可成为世贸组织成员.对中国加入WTO问题,一个时期以来一直是媒体报道的焦点,新闻出版业自身也不例外,对中国加入WTO后行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议论颇多.其间也能比较欣喜地看到,有关迎接"挑战"的议论,不少已不停留在"狼来了"的应对上,而是在议论中国新闻出版业如何走出去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所有形式的信息传播都可以当作叙事来理解."曲艺式新闻"是对传统新闻叙事方式的一种颠覆.本文探讨的是当前"曲艺式新闻"在叙事上的建构及其错位.  相似文献   

15.
2003年,从广州始发的"非典型性肺炎"最终蔓延到了全国.一时间一场史无前例的抗"非典"大战在全国展开.这对中国政府、公众和媒体来说都经历了一场严峻的考验.在"非典"事件发生之初,媒介仍然遵循以前的信息传播机制,反应迟缓;但疫情发展之迅速、后果之严重让人始料未及,突发的危机事件使各方面围绕一个中心,加快了协同作战的步伐,由此也推进了媒体与政府之间良性互动关系的建立,加快了中国新闻改革的进程.  相似文献   

16.
《新闻联播》不但是中国影响力最大、拥有观众人数最多的电视新闻节目,也是中国传媒生态中具有独特政治意涵的一档电视节目。该节目从1978年开播以来的一切形态变化,都折射着政治体制改革的某些面向,并被观察者做出政治意义上的解读,是中国新闻改革最难碰触的"雷区"。在35年的历史中,《新闻联播》通过再现、维持、适应和扩散既有意识形态框架而确保政治变革在总体上处于执政党可接受的审慎与渐进状态,是新闻文本对政治现实的符号建构典范。本文采用社会史的研究方法对《新闻联播》诞生35年来形态变迁的过程进行梳理,试图在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语境下,探讨和阐释中国新闻改革的路径、规律和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7.
一个人,以正常的寿命计,通常情况是在两个与三个"30年"之间.那么一个人的"30年"对于其生命史来讲,也就实在是很重要的事情了.中国伟大的改革开放,从1978到2008,30年.此30年对于中国的新闻事业、报纸事业、传媒事业来讲,也是可圈可点可评可说的30年!我庆幸自己这30年,与中国的新闻报刊、杂文评论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18.
晚报新闻一般要求短小精悍,可卖性强,及时准确地报道身边的新闻事实.但是同时,也不能一味地认为晚报所有的新闻都是短小精悍的,根据新闻事实的特点、新闻市场的需要等,晚报也可以有长新闻,这两者之间应该是辩证统一、各有所长,互相促进的.  相似文献   

19.
每个节会当中,媒体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节会新闻在各类新闻媒体上也就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说其"独特",是因为它具有新闻资源高度集中和新闻事实人为策划正反两个方面的特性,这就使得媒体在这类活动中机遇与风险同在.  相似文献   

20.
从1976年开始,中国社会在思想解放运动的推动下,逐渐进入到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新闻事业是意识形态宣传的工具,也是对公众进行思想启蒙的工具,当国家进入伟大的改革开放的进程中时,新闻事业也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要求,不断进行体制和业务改革。如果我们以改革的动力来划分,可以将中国的新闻改革划分为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新闻改革的主要推动力分别是:思想解放、新闻立法、传媒经济和技术变革。目前,中国新闻事业在新技术的推动下,正在寻找一条更加根本的新闻改革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