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福州将军兼管闽海关税务文清为遵旨酌拨皖饷事奏折同治元年六月初十日福州将军兼管闽海关税务奴才文清跪奏,为遵旨筹拨皖饷,谨将先行拨解缘由,恭折由驿复奏,仰祈圣鉴事。窃照同治元年五月十一日,承准议政王军机大臣字寄,同治元年四月二十日奉上谕:前因袁甲三军营晌糈支细,先后谕令谭廷襄等将应协该大臣军晌按月报解。兹据袁甲三奏,山东本年协饷未经奏明定数,而前次挪用临清关应解袁甲三军他银五千两,两年之久尚未补解,河南月协二万两起解无期,江苏月协二万两丝毫未解,闽海关税协饷部议先拨十万两,为该省藩司挪用五万两。袁甲…  相似文献   

2.
袁世凯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但他在许多人眼里是个离生活遥远的脸谱式人物。他担任中华民国总统后,在中南海官邸深居简出,其生活细节鲜为人知。 刻板的饮食习惯 袁世凯有着刻板而保守的起居饮食习惯,一年四季都是一套固定规矩。据他的三女儿回忆,在担任总统期间,袁世凯每天早上6点钟起床洗漱,6点半吃早饭。  相似文献   

3.
袁世凯初上台喜得奇才1900年庚子之祸后,李鸿章于临终口授遗嘱中,保荐了“拳乱”中为朝廷立下汗马功劳的袁世凯,认为“环顾宇内人才,无有出袁世凯之右者”(《袁世凯家族》),荐其继任自己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一职。于是袁世凯于1901年11月17日,即李鸿章去世的当日,被清廷任命为署理(代理)直隶总督,兼充北洋大臣(辖河北、辽宁、山东),而李鸿章的老部下周馥,于半年后入驻袁世凯的旧衙门,任山东巡抚,两年后调任两江总督。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一职在晚清政治舞台上,具有举足轻重、关系全局、朝廷时时倚为左右臂的地位,可以说,…  相似文献   

4.
1913年3月,国民党代理理事长宋教仁在上海车站被袁世凯派人暗杀身亡。4月,袁世凯与五国银行团非法签订善后大借款,以充军费,准备对南方革命党人动武。5月,又发布针对革命党人的所谓“除暴安良”令。6月,袁世凯以江西都督李烈钧等反对大借款,不服从中央  相似文献   

5.
袁世凯于光绪八年(1882年)随淮军提督吴长庆入朝鲜、协助朝鲜国王李熙镇压汉城兵变,袁负责前政营务处。清政府因此事奖叙其为五品同知衔。光绪十一年(1885年),经李鸿章保荐为三品道员,改任“驻朝总理交涉通商事宜”。馆藏内阁全宗档案中,有袁世凯奉派驻朝期间函牍录存二册,一册汇录了袁世凯与朝重要官员的来往函札及上韩廷书等,一册为袁世凯致李鸿章等人的电禀及密折集录。其中所反映的内容,可作研究当时中朝两国关系、朝鲜国内政情及袁世凯参考。现按册分两次发表。  相似文献   

6.
袁世凯与唐绍仪关系述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华腾 《历史档案》1998,(2):105-112
唐绍仪是清末民初政治舞台上的重要人物,他和袁世凯有着近三十年的友谊。袁世凯发迹朝鲜、显名北洋,直到登上民国大总统的宝座,唐绍仪在其中起了重大作用。袁世凯对唐则不断提拔,使唐从一个品级低微的幕僚,逐步升迁至清王朝的一品大员;中华民国成立后,任第一任国务总理,成为仅次于袁世凯的第二号人物。然而,在民国法制问题上,二人产生了根本的分歧,导致了袁、唐最终的分手。袁、唐关系直接影响着清末民初的政局,揭示这一时期的袁唐关系,有着重要的意义。一袁世凯(1859-1916年)比唐绍仪(1862-1938年)大三岁,出生在交通闭…  相似文献   

7.
华子 《档案时空》2003,(3):28-29
袁世凯:小丫环的一个谎言让他兴奋了一辈子袁世凯从25岁起就有一个怪毛病,每天都要吃一些人参鹿茸等补品。做了大总统后,这个毛病就更大了。每天午睡后,都要进补一杯参汤。这盛参汤的是一只玉杯,是西太后赏给他的。袁世凯十分喜爱。这天,袁世凯正在午睡,丫环端了参汤进来,谁知一不小心,玉杯滑落在地,“啪”地一声打得粉碎。响声惊动了袁世凯,他阴森森地问丫环是怎么回事?丫环当时吓坏了。摔坏了他的心爱宝物,弄不好自己的小命都没了。这个丫环很聪明,她灵机一动,扑通一下就跪了下来,口称总统爷,说:“我端参汤来,一进门…  相似文献   

8.
1915年在中同历史上发生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袁世凯逆历史而动.破坏共和.背叛民国,称帝复辟。由于袁世凯称帝的倒行逆施违背中华民国国体.为显示其复辟的合法与正当性.在袁世凯称帝之前,大肆鼓动和指使各地大上推戴书。以利用所谓民意.达到“民意”拥戴的效果。直隶是袁世凯倚重之地.也是其发家的地方.在袁系势力的高压下.直隶有关地方部门不得不表示“推戴”。  相似文献   

9.
由于中国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很快就被袁世凯篡夺了.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分裂成直、皖、奉三系.1926年,皖系军阀段祺瑞下台,1927年直系军阀吴佩孚被北伐军消灭,奉系军阀张作霖被日军炸死,北洋政府宣告垮台,历时15年.  相似文献   

10.
李友唐 《北京档案》2011,(10):50-51
辛亥革命发生后,废除清朝、建立共和政体、清帝退位、由袁世凯担任中华民国大总统,为袁世凯的心愿。由南方革命临时政府和北方的袁世凯代表团达成共识。南京临时政府参议员制定了《关于大清皇帝辞位之后优待  相似文献   

11.
辛亥革命后.袁世凯窃取了临时大总统职位.1912年10月6日,袁世凯胁迫国会选其为大总统,不久又解散国会,篡改《中华民国l临时约法》,规定大总统“总揽统治权”等,实行独裁专制。  相似文献   

12.
关于1909年袁世凯开缺回籍问题,学界深入探讨了其缘由,但对袁世凯遭罢黜之前的史实梳理尚显薄弱,特别是对袁世凯五十大寿及其影响重视不够。在清末统治岌岌可危的情况下,袁世凯五十大寿的排场、造势之大,刺中了清廷上层年轻贵胄们的心。因此,慈禧、光绪过世之后,这些年轻贵胄就肆无忌惮地把矛头对准袁世凯。其次,对袁世凯开缺之后的社会舆论反应亦注意不够,报刊舆论对袁世凯开缺的认识与同情,正好为袁世凯赚足了社会声望。最出乎清廷意料的是外国媒体所表现的惋惜与遗憾,而此正为之后历史发展埋下深刻的伏笔。放逐袁世凯加重了清末以来本已缓和的满汉畛域,导致满汉官僚矛盾激化,是清朝快速走向灭亡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赵文清 《兰台世界》2007,(10S):63-63
袁世凯是20世纪初中国家喻户晓的人物,他的肖像曾随着“袁大头”进入中国的干家万户。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正式的总统,袁世凯是最具争议的历史人物之一。有人说他是窃国大盗,专制独裁,也有人说他早年参加维新,支持变法改革,是一个具有新思想的人。无论评价如何,袁世凯在中国近代警察制度史上却是一个不能不提的重要人物。[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袁世凯究竟是怎样的人?本书以轻松诙谐的笔调讲述一个"沉重的袁世凯"。大量有关袁世凯的图片史料包括口述回忆,或者来自于100年前西人报刊,或者由其亲人、身边人提供。其中不少为首次公开发表。比之国人的脸谱化,当年西人的报刊杂志却对袁世凯有几乎全然不同的描述和评价。  相似文献   

15.
戴雄 《出版参考》2004,(6):15-15
张伯驹,河南项城人,提起这个地名我们就想起窃国大盗袁项城袁世凯,张伯驹的父亲张镇芳就是袁世凯的表兄弟。张伯驹从小也和袁家小辈一起厮混,特别与袁克文最对脾胃,风流倜傥、潇洒不羁,因此也被列入清末四大公子之列,也就是当时最出名的四大玩家。收藏古玩是他们的共同爱好。  相似文献   

16.
陈竹君 《兰台世界》2012,(22):19-20
袁世凯是清末创办地方警政的代表人物。清末新政时期,袁世凯被清政府委以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之重任,在直隶创办警政,内容包括设立警察机构、制定警察规章、举办警察教育等各个方面。在此期间由袁世凯创办和提倡的各种形式的警察教育成效显著,对我国近代警察教育的发展起到了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一、袁世凯在直隶创办警察教育的背景清末直隶省警察教育,是在新政初期清  相似文献   

17.
袁世凯复辟帝制,后世唾骂。《百年袁家袁世凯及杨氏夫人后裔百年家族史》(王碧蓉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一书则重点讲述了"家庭中的袁世凯"和"袁世凯的家庭"。该书全面展示了袁世凯及其杨氏夫人后裔的百年家族史,1 79幅珍贵的影像图片,构筑了一道百年袁家人物群像的专题长廊。复辟帝制失败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凯在怀仁堂接受文武百官的朝贺,众人按文东武西的排列,向他行三鞠躬礼。袁世凯用河南口音发表如下演说:"大位在身,永无息肩之日。故皇帝实为忧勤惕厉之地位,决不可以安富尊荣视之。且历代皇帝子孙  相似文献   

18.
杨璐 《山西档案》2004,(1):23-25
从1912年4月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成果,至1928年6月张作霖被炸死,中央政府相继由皖、直、奉三系军阀把持,史称北洋政府时期。这一时期的公管理制度,在沿袭南京临时政府公新制的同时,也存留有明显的封建色彩。正确评价这一时期的公管理制度,是研究我国近、现代书档案工作不可或缺的一个方面。  相似文献   

19.
袁世凯是清末民初中国政坛上最为活跃的人物,他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和外交方面,曾经推动中国的改革和发展.但是,后来因为弃共 和而兴帝制,最终落得“窃国大盗”、“卖国贼”等恶名.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们对袁世凯等人的研究逐渐多了起来.一些史学工作者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采用实事求是的态度,把袁世凯置于中国一百多年来反抗外来侵略,推动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进行考察,基于大量的史实,论证了日本对中国觊觎已久,袁世凯几乎毕生都在与日本进行不屈的抗争,认为袁世凯对日本的防范和强硬态度值得肯定,如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写的《 日本侵华七十年史》,苏全有、景东升撰写的《论袁世凯的仇日政策及实践》和管书合撰写的《袁世凯对日外交述论》等.  相似文献   

20.
孙中山与“中日盟约”的真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13年二次革命失败,孙中山再度流亡日本,在东京组织中华革命党,进行第三次革命。日本政府为了讨好袁世凯,控制和监视孙中山和革命党人,使讨袁革命难以实现。1915年1月18日日本政府命驻华公使日登益向袁世凯政府提出二十一条要求,阴谋灭亡中国,引起全国人民掀起强烈的反日运动。在二十一条中日交涉过程中,在日本出现1915年2月5日孙中山签署“中日盟约”、“日中盟约”,及3月14日孙中山给小地造信、“盟约案”十一条。这些文件的性质与二十一条极其相似。但这些文件当时日本并没有公布,亦不为外界所知。其真伪问题,国内外学者历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