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高考理综卷中,生物、化学综合试题屡见不鲜,而学生在解决此类问题时却表现不佳,直接反映出学生不能将化学知识有机地整合到生物学知识之中并加以灵活运用,暴露出学生跨学科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较差。笔者认为,在日常教学中有意识地将化学知识整合到生物学知识中,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进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由于当前对《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语文知识教学理解的差异,使得语文知识教学有被淡化和取消的趋势,但语文知识是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能力和发展智力的基础,所以有必要重新审视中学语文知识教学,给语文知识教学一个恰当的定位。这里的知识是指认知心理学广义的知识观。包括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  相似文献   

3.
巩春华 《中学生物学》2006,22(10):24-25
1思维空间的界定与意义 思维空间是指思考的过程与思考的深广。留给学生思维的空间就是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思考的自由度,以便使学生能对学习的知识进行深层次的加工,使学生通过这些活动将学习的新知识与头脑中已有知识联系起来。它既有促进学生理解知识、合理编码知识,从而有效贮存和保持知识的效能,更主要的是有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的效能。  相似文献   

4.
一、在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中,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现代科学知识量多且发展快,教师在有限的学校教育时间里把所教学科的全都知识传授给学生是不可能的,因此,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现代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渠道日渐多样化,教师传授知识的职能也变得复杂化,不再是只传授现成教科书上的知识,而是要指导学生掌握如何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获取知识的工具以及学会如何根据认识的需要去处理各种信息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华婷 《现代语文》2006,(2):81-82
语教育的任务是什么?北京人学教授、语言学家陆俭明说,语教育是给学生真善美的熏陶与教育,培养学生的学素养,让学生掌握恰到好处的语知识。新的语课程标准在更新语教育观念,整体提高学生语素养方面也提出了应大大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学素养。可见,“全面提高学生的学素养”是语学教育的终极目标。然而,培养学生的学素养,掌握一定的学知识是基础、是保障,没有学知识的积累和灵活运用,学素养的培养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虽然新的语课程标准提出了“不宜刻意追求语知识的系统和完整”,但并不是说不要知识,关键是需要什么样的知识的问题,现有的语知识系统需要重新建构。语知识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学知识剐样面临着重新构建的问题。由于学知识涉及的范围很广,按体划分的诗歌学知识就是其中的一种,本从对诗歌中学知识的现状分析出发,试图构建新的诗歌学知识体系。  相似文献   

6.
人们常将教师和学生知识、能力的比假设为“1桶水”与“1杯水”,可见对教师的要求如此之高。作为教师的我们,只有平时博学善思,掌握知识的内在“窍门”,才能服务于教学,服务好学生。也就是说,只有厚积才能薄发,才能使自己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有效驾驭课堂,释疑知识时游刃有余,梳理知识时高瞻远瞩,运用知识时信手拈来。  相似文献   

7.
传统教育的弊端越来越明显,过于强调知识的重要性忽视情感体验;对知识的死记硬背,学生对知识无批判的接受造成了所培养的学生缺少创造力、无批判精神;而在对知识的传授中又将注意集中在显性知识,没有意识到缄默知识的存在,结果造成在学生头脑里存在两种没有发生联系的知识体系,所学知识与实践的脱离,这种“分裂”造就了所谓的“知识无用”论,同时也培养了“高分低能”只会考试的“机器”。对教育的指责充斥着所有的空气,传统教育刹那间“一无是处”,寸步难行,对教育的改革也是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8.
设计习题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通过对习题的锵决,充分调动已有知识经验,加深对即将学习或已经学习知识的理解,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形成新的知识经验。合理的习题设计,不仪能够训练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能够帮助学生建构知识框架,起到强化作用。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习题的设计与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是紧密联系的,设计习题时,既要考虑到学生的认知结构、实际的知识水平、思维水平及可能使用的解决策略,又要考虑到习题设计应该达到的目标,只有这样,习题设计才是科学合理有效的。  相似文献   

9.
知识的组织是影响认知结构形成的重要因素,因此,教师需要掌握合理的教学策略:把握知识归类的不同角度,使学生认知结构中的知识组织联系化;注重学科间知识的渗透,使学生认知结构中的知识组织综合化;指导学生学会反思整合,使学生认知结构中的知识组织条理化;重视整体性教学法的实施,使学生认知结构中的知识组织结构化。  相似文献   

10.
如今的课堂,已不是教师简单的把准备好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完成教学任务,而是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亲身经历获取知识的过程,学会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基本技能。但是很多教师只把“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人”的口号挂在嘴上,“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仍旧存在,主要是老师对学生还不信任,而事实上,正处在六年级的学生无论是从知识经验的储备,还是从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等方面他们都已相当丰富,最适宜教师放开,把课堂还给学生,[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本以情境式学习理论为指导,反思了对知识和知识获得的观点,认为知识是学习在实践和参与中自主建构的,知即是行,学习即参与,并提出教育应当重视培养学生的实用知识和实际技能。  相似文献   

12.
以“广义知识教学过程模型” 指导中学生物教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广义知识教学过程模型”对中学生物教学具有指导作用。教师按照模型中的各阶段和步骤进行针对性的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学习发生并持久保持。在知识的习得阶段,教学步骤分为四步:引起学生注意;提示学生回忆原有知识;呈现新知识;阐明新旧知识关系。在知识的巩固与转化阶段,针对两类不同知识教学措施应有差异。在知识的迁移与应用阶段,教师的任务是设计测试题,提供知识应用的情境并针对教学目标对学生的反应作出反馈和评价。  相似文献   

13.
信息技术既是教师传授知识的一种技术手段,又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一种辅助工具。“新课标”强调英语知识的积累和运用,那么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就不能局限于课堂上。信息技术与英语学科的整合既要体现在课堂教学中,更要贯穿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这样信息技术与英语学科整合,就显得很必要。在教学中如何进行英语学科的整合呢?  相似文献   

14.
以学生已学的知识导入新课是小学英语教师常用的一种导入方式。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只有在掌握较低层次知识的前提下才能理解和掌握与此有联系的较高层次的知识,而要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新的认识,也需要原有知识的铺垫。教师在课堂上有意识地选择一些与新知识有内在联系的已学知识作为导入,会让学生感到新知识并不陌生,便于学生将新知识纳入他们原有的认知体系,降低新知识的难度。以旧带新的导入方法运用得自然、恰当,能为整节课的教学起到良好的铺垫作用,能让学生轻松、顺利地掌握新知识,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学知识与思维能力有直接的关系。知识足思维的基本要素和赖以存在的基础,人类的思维活动是在一定知识基础上进行的。知识离不开思维,知识形成要依赖思维的发展。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有了逻辑思维能力,才能把知识学深、学牢、学活。做到举一反三,灵活运用。  相似文献   

16.
学生隐性知识的生成与获得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隐性知识是一切知识之源,学生在自己隐性知识的基础上,默会的理解、吸收、深化显性知识同时达到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转化。隐性知识如何生成、获得的,如何实现知识类型的转化,以及该如何创造条件便于隐性知识的生成与获得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17.
通过操作加强感晤,是低年级学生形成新知的切入点。也是学生参与知识形成过程的关键。它不但可以使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够顺利迁移,克服思维障碍,更有助于促进学生知识向能力的转化。但是不是在每节新授课中,只要安排了动手操作,教学效果就一定好呢?我做了一个小小的尝试。  相似文献   

18.
所谓小组讨论,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众多学生间的对话,相互交流,相互启发,让学生从已知出发,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尝试解决新问题,同化新知识。发挥小组讨论的认知功能,教师要精心设计能引起每个学生思索、产生兴奋的问题,创设能引起学生在认知上产生矛盾和冲突的情景,通过讨论,驱动思维,使每个学生在思索中得到发展,在掌握知识过程中把知识内化。  相似文献   

19.
电学知识,在义务教育八年级物理教学内容中占有相当大的版块,是中学物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初学电学知识时,绝大多数同学都非常感兴趣,可是随着知识的不断加深,掌握记忆电学知识却成了学生的一大难题,由此造成了一些同学因失去兴趣而落伍。为此想到了一种教学方法——歌诀法。即在教学中把知识总结成歌诀,以利于学生掌握记忆,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具体做法是:在教学一知识点后,  相似文献   

20.
随着时代发展,化学教育的目标不仅仅局限于发展学生的化学认知能力,更应注意学生个性和创造力的发展。要求学生能自主地学习,并有所感悟、有所创造。这就要求学生不仅掌握全面的化学知识,更应掌握相关科目的知识,才能全面提高应用知识的意识和实践能力,具有创新精神。随着高考改革的深入,3 X考试模式的推行,更体现了各科知识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科学发展总趋势。本文就物理知识在化学中的应用偶举一二,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