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教学目标 :1 理解“大话”、“无边无际”等词语的意思。2 理解这则寓言的寓意。3 分角色朗读课文。4 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分析能力。5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热情。教学重点 :1 理解“大话”、“无边无际”、“坐井观天”的意思。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难点 :理解“无边无际”、“坐井观天”的意思。教具 :录音机、电脑、动物头饰。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看过寓言故事吗?它是通过一个非常短小的故事 ,告诉我们一个很深的道理。像《狐狸和乌鸦》、《伊索寓言》等都是寓言。今天我们学习一则寓言《坐井观天》。(板…  相似文献   

2.
《坐井观天》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三册中的一篇寓言故事。它的内容较为浅显,篇幅也不长,运用对话的形式展开故事,读来生动有趣。学生在学习课文内容的过程中一般来说不会遇到太大的障碍。作为一则寓言,《坐井观天》所蕴含的寓意“比喻眼界狭小,所见有限。”对低年级学生来说较难理解和表达。如何深入浅出地帮助学生理解寓意呢 ?我在教学设计时,注重结合课文内容给学生提供生动的语言环境,力图用形象感染学生,启发他们悟出其中的道理。如,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理解课文内容,创设情境帮助学生了解青蛙坐在井里只看见井口般大小的天的情…  相似文献   

3.
《坐井观天》(人教版第三册 )是一则趣味性较强的寓言故事 ,内容简单 ,童话色彩较浓。全文以青蛙和小鸟的对话形式构成 ,其中第二次对话是三次对话中的中心部分。通过本课教学要使学生懂得“坐井观天”的字面意思及寓意 ;理解“井沿”、“大话”、“无边无际”等词语的意思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如何在课堂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更好地组织教学呢 ?结合本课特点 ,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意识 ,在读上做文章要让学生想读、多读、会读 ,就应在读书上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在教学中 ,老师应注重读的方法 ,读…  相似文献   

4.
语文课堂设疑提问是教师的基本功之一。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说话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一堂成功的设疑解疑课,不仅给教师带来无穷的教学兴味,而且给学生带来思考的欢乐。  相似文献   

5.
怎样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是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必须不断探索的课题。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引入设疑式教学方式,将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设疑式教学是以贯彻启发式原则为宗旨,着重解决学生认知领域问题的以设疑、  相似文献   

6.
怎样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是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必须不断探索的课题。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引入设疑式教学方式,将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设疑式教学是以贯彻启发式原则为宗旨,着重解决学生认知领域问题的以设疑、澈疑、质疑、解疑为课堂教学重要线索的教学方式。  相似文献   

7.
上海高中《生命科学》教材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学生是学习活动主体的新的教学理念。教材的设疑内容巧、设疑方法巧、设疑时间巧。教师在教学中运用。设疑”要有明确的目的性、要注意科学性、要强调多样性、要倡导创造性。  相似文献   

8.
《坐井观天》是一则寓言故事.文章短小精炼,语言浅显易懂,寓意含蓄深刻,是训练语言,发展思维,提高认识的好材料.课文讲的是青蛙和小鸟为天的大小争论起来的事.全文以三次对话为线索,即先是小鸟说从天上来,飞了一百多里,青蛙不相信,引出了争论的话题.接着青蛙说天只有井口那么大,提出了与小鸟不同的看法.最后是青蛙坚持己见,小鸟劝它跳出井口看一看.这就叫“坐井观天”,它比喻了有的人目光短浅,还自以为是.本课教学重点是读懂故事,理解青蛙和小鸟对天的大小看法为什么不同.教学难点是了解寓意,理解成语“坐井观天”的意思.对于本课的教学提出以下几点思考.一、观察图画,激发兴趣,初步了解“坐井观天”的意思.  相似文献   

9.
修订后的大纲指出:“教师要充分发挥创造性,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设计探索性和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形成初步的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我们注重在教学中设疑。具体做法如下:  一、新授课,及时设疑  在许多教师看来,每堂新授课,似乎学好基本知识,搞好基本训练,就已圆满完成教学任务了。其实,这正是教师及时设疑,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运用所学新知解决问题能力的最佳时机。此时,教师若能来一个及时适度的设疑,就如同一…  相似文献   

10.
课堂教学要巧妙设疑。教师在教学中,要在重点情节处设疑、在难点障碍处设疑、在精彩感人处设疑、在精美修饰处设疑、在技巧特殊处设疑、在新知识点处设疑、在词语妙用处设疑,让学生在疑问中思索,在思索后论争,在论争中发现,在总结中感悟。这样,学生在有疑中释疑,在释疑中形成一种再创造的能力。目标设置要有创新的导向。目标设置要引导学生对未知领域进行探索,对未知事物进行想象。如续写、补写、改写,就能给学生想象的空间。教学《故乡》时,教师可设计“30年后宏儿遇见水生”的写作目标;再如教学《卖花》一文,教师可设计利用…  相似文献   

11.
语文课堂设疑提问是教师的基本功之一.语文新课程标准中要求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说话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一堂成功的设疑解疑课,不仅给教师带来无穷的教学兴味,而且给学生带来思考的欢乐.  相似文献   

12.
在语文阅读课教学中指导学生自我设疑、自我质疑、自我练习、自我总结。激发学生的理解能力、感悟能力和认知能力。使学生在正确收集和处理信息中发展思维,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相似文献   

13.
小语第四册第6课《刻舟求剑》是一篇成语故事.学习这篇课文,要使学生明日必须根据实际情况来处理问题,情况变了,处理的方法也须随着改变.为了达到上述教学目的,在教学中我采用了以下方法.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语文课(文)本第三册,我们学习过了成语故事《坐井观天》.让学生代表说说“坐井观天”“这个故事主要讲了什么,告诉我们什么道理.让学生回忆成语故事,体会寓言故事的特点.接  相似文献   

14.
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本课教学程序可分为“设疑导入———探究新知———巩固应用———总结回授”四个阶段。一、设疑导入,明确目标启发谈话: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几位老朋友,看谁能叫出它们的名字?屏幕出示:15、14、34。学生读出分数,认识分母、分子、分数线。然后设疑:分数是怎样产生的?什么叫分数?由此揭示并板书课题———分数的意义。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使学生从一开始就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新知的探究过程中。二、参与探究,概括意义分层次探求新知,突出知识的形成过程,让…  相似文献   

15.
语文课堂设疑提问是教师的基本功之一.语文新课程标准中要求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说话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一堂成功的设疑解疑课,不仅给教师带来无穷的教学兴味,而且也给学生带来思考的欢乐.  相似文献   

16.
能否提出问题是衡量学生学习主动性的重要因素,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本文从《化学课程标准》的目标要求角度出发,阐述了在化学教学中学生质疑能力培养的意义,教师如何设疑、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如何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方法,并结合教学实践和案例探讨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设疑的原则。  相似文献   

17.
教学《将相和》一文,我立足学生的发展需求,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及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从不同纬度预设了本课的难点:理清课文思路,抓住人物特点,生成价值取向。一、激趣设疑,理清课文思路课前首先出示了《和氏璧》文配画故事,读完后,学生兴趣盎然,我趁势设疑:《将相和》一文就是由和氏璧引起的几个小故事,你愿意了解吗?学生怀着极强的好奇心读完课文后,引导他们说出课文讲了几件事,分别是什么事。学生通过整体感悟,很快了解了课文内容。接着,再次向学生设疑:课文题目为《将相和》,最后一部分就是讲了这个故事,为什么还要写前两个故事?学生通…  相似文献   

18.
设疑既是教师的一种教学手段,也是学生学会学习的一种能力。教师可通过预习设疑,使学生掌握目标;通过导语设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过程设疑,引发学生积极思考;通过小结设疑,拓展延伸课堂内容。教师还要转变教育理念,放开讲读课堂,开放自读讲堂,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相似文献   

19.
新课标的重要理念之一是通过老师的教,让学生学会学习,提高获取知识的自学能力.下面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谈体会.一、设疑释疑是基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为了生存》一书中指出: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通过反复实践,我认为设疑、解疑,讲、议结合,课堂巩固,能够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提高自学能力.教师的设疑非常关键.教师设疑时应结合课本内容和学生所掌握的知识及  相似文献   

20.
常文芳 《河南教育》2004,(11):39-39
探究性学习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作用主要是“导学”,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设疑并引导学生质疑。设疑可以使课堂教学目标问题化,把问题作为探究性学习的出发点。问题是思维的起点,疑能促思,有问题才会有思考,通过设疑展示教学目标,可以调动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之中。巧妙的设疑能唤起学生的参与欲望,使学生及时进入角色,并能给学生以思维的支撑点,让学生围绕几个主要问题去读书思考,以免分散精力,偏离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