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一、树立信心,大胆尝试,培养创造思维的积极性自然课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主要是使他们具有一定的创造意识和创造思维能力,并学会一些常用的创造方法。创造意识是进行创造活动的前提条件和内部动力,表现为乐于追求新颖的事物、独出新裁等。教师要给儿童讲些中外科学家、发明家创造发明的故事,介绍一些优秀作品的创作思路和过程,激励学生从小立志创造,告诉学生不要错误地认为创造仅仅是科学家、发明家的专利品,其实我们每个学生都是创造者,每个人都具有创造力。同时要注意借助一些具体的发明事例启发诱导学生。例如,人们在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  相似文献   

2.
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下面谈几点认识。一、创造意识的激发1、使学生认识创造的意义,破除创造的神秘观念说起创造,学生都认为是科学家、发明家的专利,其实不然。在社会发展中,人们时时都在创造,开辟一个新的领域,解决一个  相似文献   

3.
王见友 《云南教育》2003,(35):35-35
数学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摆在每位数学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大课题,本文拟对发展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粗抒己见。一、启迪创新意识,贯彻“再创造”的教育原则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关键传统观点认为,创造是指首创前所未有的事物。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下,学生往往对创造感到神秘,认为这是科学家、发明家的专利,从而抑制个体潜能的挖掘与发挥。其实就创造而言,有真创造与类创造之分,真创造是指科学家、发明家的新发现、新创造;类创造是对个体而言,其思维的活动虽对人类来说是已知的,但对个人来说却是独创的,虽然学生的创造一般是前…  相似文献   

4.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并非让他们像发明家那样创造新技术、发明新产品,而主要是在教学中发现和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改造和重组知识,创造性地分析和解决问题。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总是在各种相宜的情境中表现和形成的。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抓住各种时机,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一、情境———直觉———发现直觉是科学家、发明家发现、思考和解决问题时的一种特质。许多发明、创造往往都发端于直觉,顿悟于瞬间。(当然,直觉的东西还需印证)直觉是一种非逻辑的…  相似文献   

5.
创新意识是创新的前提和关键,只有在创新意识的引导下,才可能产生创新动机、启动创造思维,从而获得创新成果。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主要是培养其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精神和创新习惯,而不是要求学生像科学家、发明家一样有多少创新理论和科学发明。  相似文献   

6.
开放题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这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的具体体现.开放题的探索性,为学生提供了较好的参与深度,这些都可以直接或间接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把开放题教学融入日常的教学中,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有尝试的机会.  相似文献   

7.
化学实验具有较强的直观性和感知性。它是学生形成化学概念、理解化学知识的重要途径 ,也是教师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手段。实践证明 :教学中 ,教师若能把握学生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 ,运用实验创设问题情景 ,探究化学规律 ,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 ,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就如何用实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谈谈我的一些作法和体会 :1 利用实验唤醒创造意识创造意识是人们从事创造活动的出发点和原动力 ,是创造思维、创造想象、创造行为的前提。虽然这种潜在的意识是每个学生都具备的一种普遍特征 ,但由于中学生受年龄和成长环境、生活…  相似文献   

8.
出于对超常人物的崇拜,创造一直被认为是天才的专利,“创造”一词几乎成为了科学家、发明家的同义词。然而,儿童能够创造发明吗?王灿明教授的新《儿童创造心理发展引论》(社会科学献出版社2005年9月)予以了肯定的回答。作指出:创造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科学家、发明家的创造属于“狭义的创造”,而儿童的创造却属于“广义的创造”,相对于成人社会来说儿童的创造未必具有首创性,但对于儿童自己而言具有新颖性、独特性和突破性。  相似文献   

9.
每个学生都具有创造的潜能,有的学生用积木搭制自己想象中的乐园,有的学生在书本上用笔勾勒他们的一些设想:可是打开学生的作业,思维活跃、富有创新性的答案却不多。如果教师能进行合理引导,让作业成为学生创新的园地,学生的创新意识就能在学习的过程中一步步得到提高。基于以上想法,我在布置语作业时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并取得了明显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0.
一、物理创造力教育的目标 创造力教育的目标是我们实施创造教育的出发点和必然归宿,也是对创造教育进行测量和评价的基本依据.这就是通过对学生的一定的教育、训练和学习方法指导,激发学生创造动机,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创造精神,训练学生的创造思维,发展学生创造才能,使之逐步成为具备创造型的优秀人才. 二、转变教育观念,树立具有创新精神的教育观 教师要全面、正确地认识和理解创造力.我们不能认为只有少数科学家、发明家才有创造力,实际上每一个正常的人都具有不同程度的创造力,对中学生来讲,在日常的学习和工作…  相似文献   

11.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对学生来说,不能要求他们像科学家、发明家那样或像文学艺术家那样创造出全新的“产品”,而是逐渐培养创新意识,进行创新思维,继而形成创新能力。在多数情况下,学生表现出的创新,是他们想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或策略  相似文献   

12.
新课改下音乐教育的任务是让每个学生发展自己的音乐才能和音乐创造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是当前教育对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发出的口号。那么如何在新课改下的音乐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呢?笔者在音乐教学中作了以下尝试:  相似文献   

13.
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是每个教师都关注的问题。一年多来,我们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做了一些尝试,虽不很完善,但也有一些收获。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一、消除学生的思想顾虑和知识障碍,优化课堂教学 1.创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首先,教师要公平对待每个学生,使他们在学习上机会均等。如对一些学习较差的学生,教师  相似文献   

14.
一、实验课题的提出 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因。学生的好奇心理常常会导致其创造意识的萌发。古今中外,诸多的科学家、发明家就是由于受到好奇心的驱使而主动探索、寻找问题的答案,进而发现事物内在规律的。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人们进行某种活动,或探究某种事物的心理意向。小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创新意识,在很大程度上是受他们的情感支配的,因此教师应顺应他们的这一心理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对比西方一些国家在实施教育过程中强调创造教育的积极作用,世界著名的科学发明家都具有极强的创新意识这一个共同特点,而我国目前高级人才普遍缺乏创新能力。现代社会要求人才,最为关键的素质就是创新能力,因此改革教育体制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6.
心理学家马斯洛把创造性区分为“特殊才能的创造性”与“自我实现的创造性”,前者是天才、科学家、发明家、艺术家一类特殊人物显现的创造性;后者是谁都具有的,未必得到社会高度评价的,然而对于他本人来说则是创造了新的价值的创造性。素质教育下的语文教学不仅要注重学生“特殊才能的创造性”的培养,  相似文献   

17.
高中学生还不是发明家,但不一定未来不是。从学生到发明家有个过程,在高中阶段对学生适时地进行创造美的意识培养,应是这个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环。数学的产生源于美,数学的发展趋于美,因此培养学生对数学美进行鉴赏、发现的能力以及创造美的意识成了我们从事数学教学工作的人的重要任务,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活动中要时时处处、不懈努力地为学生展示数学中的美,鼓励学生大胆发现数学中的美,最终形成创造数学美的意识,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完成素质教育的任务。  相似文献   

18.
《新课标》指出,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或创造精神是教育所追求的重要目标之一。心理学家认为,创造力是解决问题能力的最高表现。培养创新人才和创新能力是语文教学要达到的一个重要教学目标。它要求在注重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高度重视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即不仅要授之以“鱼”,而且要授之以“渔”。根据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每个人都有创造的潜力,只要提供合适的教育,每个人都能成才。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尝试一些办法来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相似文献   

19.
叶圣陶先生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中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因此,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决不是针对高智力学生,而是要面向全体学生,让他们都有机会获得创造性思维的训练。教师要努力发掘每个学生的创造力,使每个学生的创造力充分发挥出来,将学生培养成为创造型人才。创新是小学生潜在具有的一种朦胧意识。那么,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我的体会是:  相似文献   

20.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国际世纪教育委员会的“学习内在的财富”报告中指出 :教育的使命是每个人 (无例外 )发展自己的才华和创造潜能。如何把小学生培养成跨世纪的具有开拓精神的创造性人才 ?这已是摆在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亟待研究解决的问题了。为此 ,我们必须依据数学学科的特点 ,在课堂教学中 ,为学生提供创新机会。以下是笔者的几点实践体会 :一、在尝试中求新“试”即尝试。大量的研究表明 :每个学生都蕴藏着巨大的潜能 ,关键在于怎样去发掘这一“宝藏”。在教学中 ,多给学生一些思考的机会 ,多给学生一些活动的空间 ,多给学生一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