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我曾任叶圣陶先生秘书多年,与长公子至善兄情同手足.3月4日至善兄病故.在悼念他的日子里,我想起他还有个小小的遗愿.  相似文献   

2.
一 前言称苏雪林先生的《日记卷》非常“另类”,主要是就日记的出版与日记的性质而言。第一,它是在苏雪林先生一百零一岁,记忆力已大半丧失之下,完全不记得自己几十年来记了些什么内容,而糊里糊涂答应出版。厚厚的十五册,四百余万言,在今天出版界流行轻薄短小的时代,确属“另类”。所谓糊里糊涂,是指苏先生从小有写日记的习惯,但她常说自己的记性不好,日记不过是私人的档案,生前当作备查之用,死后一把火烧掉,没有丝毫保留的价值,这一意思她曾在《三十年写作生活的回忆》中说过:“因为自己的记性最坏,便是别人记得比较明晰的儿时事迹,我也模…  相似文献   

3.
这是郑恩德兄收藏的申石伽先生《山居图》。申石伽1906年生于杭州,其祖父是晚清著名山水画家申宜轩, 自幼得到艺术熏陶。一生长寓上海,名字却历署“西泠石伽”。擅画竹,以融入山水技法为妙;长于山水,气势磅礴,极富质感。他一生淡泊名利,超然物外,曾15年足不出户,远离社交场所而埋首史籍,倾心丹青,直至  相似文献   

4.
对于我这个热爱世界语、追求世界语崇高理想的人来说,1950年的5月是太美了,因为在这个月份里,不仅世界语杂志《中国报道》诞生了,而且我的第一个孩子也降生了。在那“双喜临门”的时节,我接到了世界语老师冯文洛先生的来信,他要我立即参加《中国报道》编辑部的工作。我便告别了任教的成都市女子中学和成都华阳县中(那时两个学校都有世界语  相似文献   

5.
林风眠先生著名油画《赏花图》,由我的挚友“雨夜楼”主人洪强先生收藏。这幅画是林风眠先生在50年代用中国画的传统技法赏试用西洋画的表现手法而创作的。 林风眠先生是中国“现代绘画之父”,东方文艺复兴的先驱者。他16岁赴法国巴黎学习西方艺术,1925年学成归国,被蔡元培先生推荐为北平国立艺专(中央美院的前身)校长,1927年林风眠先生又受蔡元培先生委托到杭州创办国立艺术院(即今天的中国美院),先后任校长达10年。1952年林风眠先生移居上海。  相似文献   

6.
华拓先生乃我国当代著名的青绿山水画大师.是继”新金陵画派”钱、亚、宋、魏之后的又一翘楚.多年来他对青绿山水的探求与创新,为当代山水画”重色”、“重彩”的新态势寻绎了一条“净界美”的道路。这“净界美”是源于他对青藏高原的壮游后.感悟到大自然与宇宙问那浩阔幽深的生命情怀,对人性中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流变的震撼。观他的作品,我们读到了他那“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纯、净”的人格精神。在此.我们展示华拓先生近年来的部分作品与您共享。(石延平:《中国水墨》副主编、大连大学艺术研究院客座教授.书画篆刻家、美术史论家、音乐评论家。)  相似文献   

7.
四十年代初 ,冯友兰先生在他的人生境界讨论中 ,提出了“意义的意义”的研究问题。这也许是中国意义论的正式提出和专门讨论的开始。如果不拘于名称的话 ,中国的意义论应该是源远流长的一种传统。本文所要讨论的是冯友兰先生在他的研究中所涉及的《老子》意义论问题。一先谈谈冯先生的“意义”论。“意义”是冯友兰先生在《新原人》一书中提升出的哲学范畴。他说 :我们常听见有些人问 :人生究意有没有意义 ?如其有之 ,其意义是什么 ?有些人觉得这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如果这个问题不能得到确切底答案 ,他们即觉得人生是不值得生底。在未回答…  相似文献   

8.
这幅四尺整张的《御风行》,是国画大家刘旦宅先生在粉碎“四人帮”后创作的第一幅得意大画。画面上,四位青年女子扬鞭策马,意气风发,形象生动,气概非凡。坐骑雄壮骠悍,肌蹄强劲,御风奔腾,势不可挡。这是画家摆脱羁绊后的自我精神写照,是一幅极其珍贵的精品。1980年,浙江日报“钱塘江”副刊开辟“寄语故乡”专栏,约请茅盾、胡愈之、夏衍、钱三强等诸多浙籍名家赐稿。刘旦宅先生也慨然允诺,撰写了《神游雁荡》一稿,并表示要将他的得意之作《御风行》赠给浙江日报。文章发表半年后,不见先生寄赠,我们估计刘先生画事太忙,便由我专程去上海刘先生…  相似文献   

9.
多年前曾受过一次教导:别信有的资本家对工人好,那是他为了收买人心,让工人给他赚更多的钞票。如今我成了一个打工仔,每天干活十分辛劳。我希望我的老板,能向那“收买人心者”仿效:能让我一天只干八小时,晚上睡个囫囵觉;能在法定节日放放假,让我也享受公民的味道;能按时结算工钱,该给我的一分不少;能在我生病时付点药费,使疾病得到及时治疗。若他还能记得我的生日,到时送来一块小小的蛋糕,那我自然会心存感激,尽我所能给老板以回报。如果说这就是“收买”,我倒甘愿把自己“卖”掉!我希望被“收买”@刘炳银~~  相似文献   

10.
如今,在中国的读书界,无论少长,恐怕没有不知道季羡林先生的。其实,他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已经声名远扬。60年代初期,我还是个初中生的时候,就在《世界文学》1963年第5期上读到过他翻译的《佛本生故事》。那时候,人虽然奇穷,但一本杂志五角钱,只要想读,还是买得起的。四十多年过去了,那本杂志尽管已经破损,却一直存留下来。我在当时还喜欢阅读报纸副刊,自然常读到他的散文,有的文章至今还收藏在当年的剪报集中。先生何许人也?我根据常识判断,他是个翻译家,也是个散文家。我还知道他是《世界文学》的编委,但不晓得他当时还是北京大学的知名教…  相似文献   

11.
女士们、先生们: 应中国艺术家木鬼先生的邀请,作为一个德国同行,今天有幸在此对他在中国科技大学现代艺术中心的“纠缠系列”个人画展作些评论。 尽管我接触木鬼先生的作品时间很短,但我仍然试图与观众一起来探讨和分享我对木鬼先生作品的  相似文献   

12.
弯歌     
阿香茫然地在校园里徘徊,冬天的校园寥落而清冷。地上几片树叶被风吹去,翻转两下,不动了。阿香走上一条曲折的小路。 一阵风一样飘过来一阵苍老沙哑带有哭音的歌:“有多少爱可以重来有多少人愿意等待”;“如果你真的爱我就别太早走开”,唱歌的是一个男生,飞快地蹬着车子,霸道地横冲直撞。他专注而忘情,旁若无人地唱他的歌,或者是在唱只属于他自己的歌。阿香低着头,慢慢地走,不看他。  相似文献   

13.
富大龙(男主角李天狗的饰演者):《天狗》的故事核心,就是一个普通人的坚守。孤独感是我演好李天狗这个角色最重要的一点。主人公李天狗在战场上亲眼目睹几十个战友的阵亡,可以说,他是一个死过一次的人。退伍回到地方,他不会再想当英雄,只希望过一种平静的生活,做一个普通人。但是,在国家利益受到侵害的时候,他作为一名战士的素质、品德和责任感使他做出轰轰烈烈的事情。朱媛媛(女主角桃花的饰演者):很多人认为饰演桃花这个角色是一种“自毁”形象,但之所以接演桃花这个角色,是因为我本人非常喜欢这个剧本,为这个故事所感动。我愿意用我塑造…  相似文献   

14.
阿潘  David 《文化交流》2006,(4):56-58
张善麟是谁?人们只知道他是京剧艺术大师盖叫天先生的嫡孙,盖派艺术的第三代传人。他8岁随父张翼鹏学艺,15岁从上海来到杭州金沙港“燕南寄庐”盖家寓所随祖父学艺,他与祖父朝暮相处,耳濡目染,练就了他那非凡的盖家风范,玩古也玩出了名堂。我和善麟相处多年,平时除了谈艺,更多的是谈古。他那些鲜为人知的玩古趣事,让人兴味盎然,善麟说他对古玩的兴趣,是深受祖父的影响。祖父的收藏极丰,而且不以贵贱论物,每件古玩只要和舞台艺术紧密相关的,他便“一掷千金”,毫不手软。善麟自从进得“燕南寄庐”后,除每天必练的刀枪把子和圆场身段之外,祖父…  相似文献   

15.
正富阳庙山坞,黄公望结庐隐居处。站在2016年第一场梅雨里,我叫了声:"黄……"未及出口的后半声,如一滴雨从竹梢无声地落入我的衣衫,如更远处苍茫的雨雾,无声地融入大地。黄什么呢?大师?先生?老伯?公望兄?大痴?……被尊为"元四家"之首的黄公望(1269-1354),以那幅令人叹为观止的《富春山居图》和他本人在中国绘画史上的地位,无疑该称呼他为大师。可是,他本人喜欢人们称呼他什么呢?还是根本无所谓?  相似文献   

16.
我敬佩叶浅予先生的人品,对他的画作也分外青睐。1990年叶浅予画展在上海美术馆展出,看到了叶老那些不曾见过的早期漫画、速写和晚期的国画,着实让人大开眼界。激动之余,我将观后感告诉了叶老的好友、著名红学家魏绍昌先生。谁知说者无意,听者有心,魏先生见我如此痴迷,便将他珍藏的两幅叶浅予的画拿来让我观赏,并要我从中选一幅馈赠我,我难以置信,但魏先生是一片真情,于是选了这幅《双人藏舞》。  相似文献   

17.
王军帅 《职业圈》2008,(16):89-89
出版商喜欢用“星星”的数量来评价书的质量,我却有自己的方式,那就是笑声。如果一本书能让我笑三次,那就是—本好书。不过您可别以为我是败走华容的曹操,自作聪明。  相似文献   

18.
印人鲍夫子     
阿土 《文化交流》2014,(12):66-69
前些日子收到西泠印社社员鲍夫子复兴先生寄来的新作《缘缘堂印谱》,半年多前他告诉我,此印谱是他的乡友、同道、作家钟桂松先生创意,他操刀刻石.我的书柜中,已有鲍夫子的《茅盾小说篇目印谱》《鲁迅小说篇目人物印谱》《紫玉锦言》印集,加上《缘缘堂印谱》,可以说“鲍印蔚然”了。  相似文献   

19.
《中国文学》的诞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战结束后,远在欧洲的叶君健先生,从事着反法西斯的文化活动。他用英文写作、翻译,不时在报刊发表文章。反映中国农民苦难生活的长篇小说(《山村》当时已在英国发表。这部书真实、质朴,受到西方读者的关注。1949年,当友人听叶君健先生说他要返回祖国时,都大吃一惊,劝阻他挽留他:“中国正在打仗,这么乱,你回去干什么?”“你在这里写了不少东  相似文献   

20.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和《窄门》中的陌生女人和热罗姆都并非大多数爱情中的痴男怨女,R先生和阿莉莎也并非他们挚爱的具体对象,他们确证自我存在的爱欲隐藏在追求爱情的表象之下。实际上,他们爱上了无限追寻的过程,爱上了追寻过程中的自己,在无对象的爱情所带来的痛觉中感受着自我的存在,验证着自我存在的意义,原本具体的情感对象模糊为了一个抽象的情感符号。最初使他们萌发情愫的具体对象实则是他们通向“善好”的中介,所以他们身上所体现的疯狂爱欲区别于那种征服欲、占有欲或是肉欲,而是一种“爱智慧”的非常态化表现,是不断超越此在的生命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