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西方文化产业理论诞生于法兰克福学派。1947年,文化工业这个术语是在《启蒙辩证法》这本书中首先使用的。法兰克福学派代表人物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在《启蒙辩证法》一书中,专门用文化工业:作为大众欺骗的启蒙一整章篇幅对文化工业进行了批判。他们从艺术和哲学价值评判的双重视角对文化工业理论进行了猛烈的抨击,进而对文化工业进行了全面否定。  相似文献   

2.
本文认为,对法兰克福学派的媒介批评理论,本雅明的研究在以下方面具有重要的贡献和意义:对文化工业批判理论的开创作用;在与阿多诺的争论中产生的思想启发作用;直接的思想观点贡献;其独特写作方式中多重意象的揭示意义。  相似文献   

3.
李安安 《青年记者》2006,(24):34-34
我国新闻媒体走向市场后,在商业逻辑的主导下,媒介文化已经初显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的大众文化、“文化工业”的特征:商品化、齐一化、平面化,文化工业的兴起催生了娱乐风潮的愈演愈烈,是当前文化工业的典型产品。“文化工业”这一概念是法兰克福学派的阿多诺与霍克海默在《启蒙辩  相似文献   

4.
文章主要用音乐社会学的方法,分析流行音乐与社会观念变革的双向关系,探讨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流行音乐商品化的本质和利弊.其中着重探讨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工业理论和阿多诺的音乐控制理论.  相似文献   

5.
文化工业批判理论是近年来大陆新闻传播学界使用得较为频繁的理论工具之一。文化工业批判理论较为成熟的形态,源自霍克海默和阿多诺的《启蒙辩证法》,据笔者统计,从1990年代末期开始,对这本书的引用即伴随着对文化工业理论的运用,频繁地进入中国大陆新闻传播学者们的学术视野,进而言之,大陆新闻传播学者如何理解霍克海默或阿多诺的思想,实质上是与他们怎样引  相似文献   

6.
徐凯  邓朝艳 《兰台世界》2022,(8):126-129
在抗击疫情背景下,对图书馆阅读推广进行反思与自查。通过跨学科理论,即把法兰克福学派阿多诺“文化工业理论”作为“检测试纸”,对阅读推广的“文化工业属性”、导致读者“伪个性化”的批量生产手段、交互式服务存在的“物化意识”风险三种突出问题进行“抽样”“排查”,为读者、决策者、数据商和阅读推广人科学决策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7.
就对启蒙运动以来的"现代理性"的批判而言,福柯与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阿多诺、霍克海默等人持有一致的立场.但由于各自方法论的差异,又使他们的理论显现截然不同的关注视野.通过对这二者的比较分析,使我们能够更清晰地收获他们各自理论的解释效力和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8.
一、电视对精英文化的普及1.电视与精英文化结合的现实基础和必要性电视作为大众传播媒介,其与精英文化结合,传播精英文化,是有着现实的基础和必要性的。从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角度来说,大众传播媒介的影响普遍,作用强大,其对于人类文化、文明的传承有着重要的责任和义务。而精英文化作为知识分子文化的主要表现形态,是新知识、新观念、新方法的创造主体,是民族文化的集中体现。精英文化对经济的可持续增长、社会的全面进步、国民素质的普遍提高以及大众文化的人文提升尤为重要。电视正是通过对精英文化的传播,使社会文化、文明朝着健康、进步的方向发展,同时也是其自身媒介社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阿多诺提出文化工业理论的历史语境进行考察.发现德国魏玛时期也曾出现过美国大众文化的形态.在对阿多诺批判美国大众文化的追问中,发现文化工业理论根源于理论家对德国法西斯社会的思考,是对启蒙理性批判的延伸.  相似文献   

10.
阿多诺上篇从法兰克福学派史入手,勾勒出该学派在学术和地理两方面的迁移,即一方面是从工人运动史和政治经济学向批判理论和文化批判的迁移,一方面是从德国向美国的移民。这种迁移产生的距离,是该学派的批判精神的来源。作者显然有意凸显法兰克福学派的思想谱系,并在这种关系中展开对阿多诺的家庭研究计划(《权威人格》)和辩证法研究计划(《启蒙辩证法》)的分析。  相似文献   

11.
罗珊 《新闻前哨》2011,(10):43-45
“自然化”现象确实存在于大众传播、大众文化中。西方学界对于“自然化”问题的讨论对于我们研究大众传播、大众文化问题有诸多启发性的意见。本文就对此投入研究和分析,涉及:霍克海默、阿多诺的“文化工业”野蛮风格;罗兰·巴特的“人性化”;布尔迪厄的“简单化”等。  相似文献   

12.
阿多诺的《电视与大众文化模式》是电视理论研究的渊源之一,它是如何产生的,它是如何阐述电视的,与其以往批判理论有何不同,本文尝试做一次全新的解读。本文认为阿多诺的这篇文章是法兰克福学派中第一篇以电视为主题的专论,他继承了阿多诺批判理论的风格,但也尝试用内容分析等实证的手段对电视做一分析。另外,他也引入了精神分析的方法解读电视如何产生效果,并建设性地提出了电视的多层结构对受众的影响。更难能可贵的是文章对制作电视的电视人加以了关注。  相似文献   

13.
电视作为受众最多、影响力最大的大众传播媒介之一,其影像化、直观化、迅捷化、通俗大众化等特征相当鲜明。利用电视对精英文化进行传播和推广,扩大了精英文化的传播范围和影响。但同时,也正是这些特点,使得电视在向大众传播精英文化的过程中,对精英文化有所消解。这种消解是值得关注的。提升电视文化的品质,  相似文献   

14.
高亚利 《大观周刊》2012,(43):257-257,240
时代文化的发展状况始终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对二十世纪以来文化工业基本特征进行重新思考和定位,力图走出传统的对文化工业的阿多诺解读模式,重新为文化工业的现实存在寻找合法性与现实性根据,系统揭示现时代文化工业特征及其未来发展趋向对于人的生存方式及文化样态的影响,特别是深入挖掘现实中国文化现状的内在实质,这是文化工业理论研究领域的一个崭新视点,具有重要的思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杨击 《新闻大学》2004,8(4):43-47
法兰克福学派通常被认为是"批判理论"(criticaltheory)的始作俑者,而英国文化研究又被视为传播批判理论的重镇。如果仅仅从字面上是无法对两者的批判实质进行区分的。从理论渊源上看,英国人受法兰克福学派的影响是相当有限的,[1]英国人除了沿用法兰克福学派"文化工业"的这一表述之外,在批判的矛头和实质上都有相当大的差异。粗略地讲,法兰克福学派是站在文化精英的审美立  相似文献   

16.
臧燕 《声屏世界》2008,(1):18-19
当下中国呈现着三种文化并存的文化格局,即“主流文化”、“走向边缘的知识分子文化”和“以中性面目出现的市场文化”,也就是我们通常理解的主流文化、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然而,在后工业社会,随着传媒技术的发展及大众传播的无处不在,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曾经的界限分明与格格不入渐趋模糊。  相似文献   

17.
早在20世纪40年代,法兰克福学派的阿多诺和霍克海默在<启蒙的辩证法>一书中首次提出"文化产业"的概念.从概念的提出到现在,文化产业在世界范围内风起云涌,西方发达国家都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积极实施文化产业化,并制定各种政策和中长期规划对产业进行引导和协调.  相似文献   

18.
本文讨论媒介文化研究中的三个关键词 :文化工业、公共领域和收视率。通过从阿多诺经哈贝马斯再到布尔迪厄的理论发展 ,特别是布尔迪厄的新著《关于电视》 ,分析了收视率作为电视基本要素对整个文化的复杂影响。  相似文献   

19.
苏白洁 《新闻世界》2013,(7):338-339
【摘要】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霍克海默和阿多诺提出的文化工业理论与当代大众文化和大众传媒的发展存在契合点,其中提到的商业化、标准化、程式化等核心问题都是当代大众传媒遇到的问题,并对其发展造成了诸如公信力下降、竞争加剧、娱乐性增强等方面的影响。文化艺术性的逐渐丧失、文化底蕴的日趋干涸、受众的盲目接收是学者批判文化工业的重点,如何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让大众传媒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大众传媒如何规避文化工业带来的弊端,是本文主要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作为已归化于德国的犹太人,法兰克福学派成员自然否定自己的犹太人身份,例如阿多诺就去掉了姓名中的犹太标志。但这主要是一个政治行为.因为犹太人身份和犹太教依然会以某种方式出现于他们的思想中。上篇分别探讨了法兰克福学派成员中“最具犹太气质”的本雅明与犹太教和德国思想传统的关系。这倒不仅局限于本雅明深受犹太解经传统之影响这一事实.实际上,他的“救赎”理论的隐蔽来源正是犹太教的弥赛亚观念。当然,作为德国人.本雅明又同时浸润于德国哲学传统中。这构成了本雅明的独特的知识谱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