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汉代“鲁”、“齐”、“韩”、“毛”四家诗中“齐诗”衰亡最早,但现存的文献中却依然保存着许多关于“齐诗”的资料,齐诗传授的脉络也因此可大致考出:齐诗酝酿于先秦,成于辕固生,发展、转折于夏侯始昌、后苍,鼎盛于西汉元、成之际的翼、匡、师、伏诸家,衰亡于东汉。  相似文献   

2.
周立平 《中学文科》2009,(12):11-11
多年来,我国的传统教学将课程和教学分离成两个领域,“课程”是教育行政部门和专家关注的事,研究被认为是专家的“专利”。这样课程就成了专制的一方,而“教学”则成为被控制的一方,教学的过程就成为忠实而有效地执行课程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忠实于教材:在这种背景下,师生的生命力、主体性在教学中不可能真正得到发挥:新的课程观认为,课程不是现成的教科书,而是教师为学生提供的学习机会,  相似文献   

3.
针对网络上盛行“山寨文化”这一现象,复旦大学教授葛剑雄说:“山寨文化”毕竟是一种以模仿为核心内涵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是对知识产权的侵犯。如果我们对“山寨”过于宽容,如果我们的社会成了“山寨文化”生长繁荣的土壤,那么创新文化就更难生长了在网络的助推下,“山寨”俨然成了当下一个社会流行语。它发端于“山寨手机”,后来出现所谓“山寨版刘翔”、  相似文献   

4.
一般说来,在传统的学校管理中对人的理解假设有以下几种:(1)把“人”理解成“工具人”,即把人当做机器、容器,这种理解往往忽视人的生命灵性,把人物化了。(2)把“人”理解成“幼稚人”,即把人看成是没有主见、习惯于依赖和顺从,这种理解往往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3)把“人”看作是单纯的“经济人”,即认为人的行为都要受经济利益所驱动,  相似文献   

5.
鹿敬华 《成才之路》2009,(19):46-46
俗语讲“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白居易读书以至“口舌成疮”方有大成;韩愈“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始成大家。由此可见,朗读在我们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其实朗读一直是我国传统语文教学项目,早在《礼记·文王世子》中就有“春诵,夏弦”的读书规定。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相似文献   

6.
一般说来,在传统的学校管理中对人的理解假设有以下几种:(1)把“人”理解成“工具人”,即把人当做机器、容器,这种理解往往忽视人的生命灵性,把人物化了。(2)把“人”理解成“幼稚人”,即把人看成是没有主见、习惯于依赖和顺从,这种理解往往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3)把“人”看作是单纯的“经济人”,即认为人的行为都要受经济利益所驱动,  相似文献   

7.
《教育导刊》2008,(7):66-66
广州市协和高级中学由创办于1911年的协和女子师范学校和创办于1921年的市立师范学校合并而成。在近百年的发展中,该校铸就了优良的办学传统。二十世纪后期,协和高中的前身——广州市师范学校是广东省重点师范学校:2001年,市政府决定将广州市师范学校转办为普通高中,百年老校迎来新机遇,焕发新生机:在“协力和衷,作育英才”这一传统办学理念下,创造了“生态教育”的办学特色、  相似文献   

8.
邢公畹先生主编的自学考试教材《语言学概论》是一部简明扼要,便于自学的好教材,但笔者在高师本科教学、辅导过程中,发现该书也有有妥之处,现提出来就教于专家,供广大学员参考。1、“功能性”与“结构性”颠倒本书在第175页讲到:“‘甜草莓’的功能性和结构性使它能够具有结构体和结构成分这样的双重身份。”这就把“结构性”和“功能性”颠倒了,因为,“甜草莓”的结构性使得它成了一个结构体。“甜草莓”的功能性使得它成了一个结构成分。因此,应表述为:“‘甜草莓’的结构性和功能性使它能够具有结构体和结构成分这样的双重…  相似文献   

9.
《红楼梦》电视剧中有两句唱词:“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描述的都是物体经过镜面反射而成的虚像.我就是利用这两句唱词引入课题“光的反射”的,在这里第一次提到了“虚像”一词.但此时的教学重点是“光的反射定律”和“虚像与物体对称于镜面”.在“光的折射...  相似文献   

10.
蔡文珊 《师道》2008,(1):19-20
“后进学生”问题可以说是教师工作中不容回避的困难,尤其是学习与行为“双差”的后进学生。按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话说:“也是最难啃的骨头”。所以通常“后进学生”往往成了被人冷落被人嘲笑的群体。爱的阳光照不到,表扬与赏识对他们来说成了稀缺资源,批评、讽刺、惩罚成了他们的家常便饭。于是,在优等生眼中他们成了“笨蛋”,  相似文献   

11.
明朝末年,有个县遭了灾,村民们推选官府能减点税.老者来到县衙,县官问他:“小麦收了几成?”老者答:“五成.”“棉花呢?”“三成.”“玉米呢?”“两成.”县官听了大怒道:“有了十成收获,年景不坏,你还来报灾,真是大胆刁民!”.  相似文献   

12.
随着课程改革在课堂教学中的实施。随着教师对课程标准学习的深入,语文课堂教学呈现了百花齐放的态势。当我们喜形于学生“多姿多彩”的“自主学习”:当我们沉醉于学生“变化万千”的“自主探究”时:当我们津津乐道地谈论课堂成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天地时,是否冷静地想一想:这些“自主学习”是我们语文教学所追求的吗?  相似文献   

13.
时下“问计于民”成了我们政治生活中的一大亮点。中央领导和地方各级领导下农村,到工厂,在田间地头,在市井马路,与普通老百姓促膝谈心,集思广益。“问计于民”体现了“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政治理念,是国家民主法治的进步。诸葛亮说过一句话:“故为政道,务于多闻,是以采纳众下之言,谋及庶士,则万物当其目,众音佐其耳。”这句话的意思是广开言路,博采众议,可成大业。历史上因“问计于民”成就大业的事例很多:周文王在渭水边上问计于姜子牙而兴周八百载;刘备听从了诸葛亮“隆中对”策,三分天下而得其一;朱元璋采纳老儒朱升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霸”的建议,很快完成了明朝的统一大业。今天,我们在运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决策时闻计于民,是以“万物当其目,众音佐其耳”来实现现代化的伟业。  相似文献   

14.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能.”我们在教学中也有深切的感受.语文教材中不乏《美丽的小兴安岭》这样文质兼美的作品,都是集崇高的思想境界、独特的写作技巧、流畅的语言风格于一体的“大家之作”,教师要善于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写作指导,让学生的表达能力成于阅读中,实践于习作时。  相似文献   

15.
一、第一把金钥匙:“画字成图”巧记汉字
  汉字有六种造字方法,即象形、指示、会意转注、假借和形声。文字学家唐兰先生曾指出:“文字本于图画,最初的文字是可以读出来的图画。”三千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在绳结记事的劳动过程中发明了用图画记事的方法,当时的图画就是汉字的雏形,并逐渐演变成了现在的象形字。由于刀刻的需要,图画演变成了横平竖直、整体呈方块形状的汉字。如:人教版小语第一册识字“日耳目”一课:“口”“耳”“目”“日”“月”“火”等,这些字到现在仍保留着图画的痕迹。  相似文献   

16.
误区一:自主学习就是自习 案例:教师在《民主政治的摇篮——古希腊》一节设计了“自主学习”的课堂环节。“请同学们自主学习教材有关城邦的介绍,思考:城邦有哪些特征”。在这个设计中,教师实际上是把“自主学习”理解成了自己学习,即“自习”。  相似文献   

17.
“牛”是一个名词,在鲁迅的作品《风马牛》中就活用成了动词:“偏来‘牛’一下子的”。随着生肖纪年的推广宣传,牛年,如“牛气冲天”(套用成语“怒气冲天”)等,“牛”的活用现象广泛运用。请看例子:  相似文献   

18.
陶行知,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从他在崇一学堂立下“要为中国作出一些贡献来”起,就注定他将不平凡于人世,而他的学业最终定格于教育使得他成为了教育界的开拓者: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推崇“第一流的教育家”,掀起“教学”改革,倡行“新教育”;在中华教育改进社投入平民教育运动,又扛起“乡村教育”与“科学教育”大旗,用“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奉献精神办“晓庄”,向“最不幸之农人”烧心香,通过“行以求知知更行”的摸索,逐步阐述“教学做合一”、“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等理论,同时提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在劳力上劳心”、“以教人者教已”等理念,打造出他的“生活教育”行知路……从此,诚如“晓庄”与“育才”成了陶行知所创办的学校品牌一样,“爱满天下”与“骆驼精神”成了陶行知师德印记一样,“生活教育理论”、“行知路”就成了陶行知的事业标识。  相似文献   

19.
教学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境:课堂上,举手发言的总是那么几个学生。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一种奇怪的定势,课堂成了那几个学生的表演场,其他学生则成了“看客”,成了“旁观者”。  相似文献   

20.
人教版《外国小说欣赏》(曹文轩主编)是我省(浙江省)指定的选修教材之一。从2007年秋季开始在高二第一学期开设,并明确说明纳入高考考试范围。这样“选修”其实是“必修”了,而大多数教师受着高考“指挥棒”的影响,自然而然把它上成了“应试课”,着重强调外国小说的一些主干基础知识。编者曹文轩在《外国小说欣赏·前言》中明确指出:“定位于欣赏,比较恰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