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曾经听到这样的传闻:编辑根本不看群众来稿,寄到编辑部的稿件,不拆信封就处理掉了.有人说得更邪乎:来稿都堆到一边,没人看,最后用铁锨铲进麻袋,直接送到造纸厂……. 我不知道这样的传闻有什么根据.也不敢说这样的事情根本就没有,但是,对于大多数编辑来说,实在冤枉。恰恰相反,做编辑的,特别是文字编辑,整天打交道的就是稿子,年年月月,从不间断,究竟看过多少稿子,无法统计,用“成千上  相似文献   

2.
(一) 我们常常用“诗情画意”来说明文艺作品具有较高的艺术境界,可见“诗”和“情”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当然,任何成功的文艺作品,都要抒发某种感情,离开了写情,你的作品是不会打动人心的。我这样认为,感情是作品的内在线索,它可以支配作品中的人物、情节、景物等的表现和抒写,而诗歌尤其要注意抒情,要能够做到“以情动人”. 但是,我们常常看到一些业余作者的诗稿,不大注意写情,要么是对某种生活现象作一些表面的描述,看不出作者的感情;要么是对所表现的景象发一些不着边际的感慨。让人觉得作者的“感情”与作品的内容相脱节;还有的是对所写的事物作一  相似文献   

3.
在写作过程中,写入是重要的也是难度较大的,但这却是基本功。学会了写人,无论是在文艺作品中,还是在新闻报道(如人物通讯、人物特写)中,或是在一般的记叙文中,就大体上掌握了那种写作形式。如果把人物写活了,写真了,写得传神了,其作品就有可能成为成功之作。当然,写人有多种多样的手法,每个作者又有  相似文献   

4.
现在,许多报纸的文艺副刊,甚至一些大型的文学刊物,越来越重视微型作品的创作,有的地方,还创办了专登微型作品的刊物。这对广大读者和作者,特别是青年业余文学作者是非常有利的。因为许多步入文学行列的作者,绝大部分是从写短小作品开始的。但是,有些作者并不理解微型作品的真正含义,不了解它的巨大优势,甚至看不起微型作品。我们在阅读来稿或同业余作者交谈时就有这种感觉。有的把粗制滥造,并没有下多大功夫的稿子寄来,想碰碰运气;有的刚刚发表一两篇并不成熟的  相似文献   

5.
在通常的情况下,作者寄到编辑部的稿件,总是希望能够发表,当然也希望读的人越多越好。但是,编辑部收到的稿件往往是大部分不能发表,除了版面有限,无法登载那么多之外,主要是因为那些稿件没有达到能够发表的水平。以文学作品为例,无论是小说,诗歌,散文等,大量的是一般化的平平之作。编辑看稿时,感到没有新意,不被这些作品所感动,如果发表出去,也不会感染读者。因而,这样的作品便不能和读者见面。我常常这样想,作者在创作这样的作品时,自己是否首先被感动了呢?自己在写这样的作品时,是否也象有的作家那样,被一种炽烈的感情所激动,甚至流着眼泪写作呢?可能不是这样。当然,有的作品内容很动人,作者感触颇深,只是文学功力不足而没有成功。但更多的并不是这样,而是对自己所写的事件和人物没有那么深的感触和理解。有些是硬‘憋’出来的作品,甚至是瞎编  相似文献   

6.
曾经听到一位文学编辑讲过:“我选稿的第一标准就是要有新意。”这话很有道理,也可能是许多编辑的共同感受. 凡是文艺创作,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要有新的东西.创作的含义就是“创新”,比如立意新、题材新、构思新、语言新等等.小说也好,诗歌也好,散文也好,都不例外.其中重要的是立意新. 新意,就是有新的见解.见解新,文章才有生气。老生常谈,人云亦云的文章,还有什么生命力?比如,一篇散文,都是别人写过的内容,或是人家讲过的道理,无论再怎么下功夫,也不会成为好作品.古人讲的“惟陈言之务去”,“文章切忌随人后”,都是这个意思。而古人提出的“领异标新”  相似文献   

7.
作者和编辑,多是不见面的朋友。除了以寄稿,看稿,改稿,退稿等方式彼此联系之外,常有书信往来,相互谈创作,谈生活,谈感受,诉说心里话。不少青年作者,往往称编辑为“老师”,其实,作者也是编辑的老师。编辑从作者的来稿和书信中也学到许多东西。最近,我收到一位青年作者的来信,就感到很有教益。信中有一段是这样写的: “我时常感到力不从  相似文献   

8.
作者写出作品之后,总希望能够发表,更希望尽快发表.因而,作者把作品寄到(或送到)报刊编辑部之后,都有一种急切的或惴惴不安心情.这是可以理解的. 我们作编辑的经常碰到这样的情况,有些作者把自己创作的文学作品直接送到编辑手上,希望当时就看,立即表态;或者头一天寄到编辑部,第二天就打来电话,催问处理结果,了解作品的“命运”如何!借用服务修理行业的一句话,希望编辑处理稿件能做到“立等可取”才好呢! 诚然,不少作品,编辑一过目,就能分出优劣,判断出能否刊用.但是,在许多情况下,我们并不主张采用“立等可取”的办法.如果采用这种办法,很可  相似文献   

9.
在南斯拉夫,重要书籍出版时要举办发行仪式,邀请各界有代表性的人士、有关的作家、编辑、发行工作者参加,还要在报纸和广播电台发表消息,当作出版社的一件大事。 1980年12月16日,中南合作出版的《中国》画册正式发行的一天,我们在贝尔格莱德的萨瓦文化中心参加了一次这样的发行仪式。萨瓦文化中心是为了召开南共十大修建的一组庞大的建筑物,附有会议厅、展览厅、餐厅以及国际通讯等设备,许多国际、国内的重要会议在这里举行,这里也是文化出版界进行社会活动的场所。出席《中国》画册发行仪式的,有南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前驻华大使德鲁诺维奇,中国驻南使馆文化参赞卢常绪同志,还  相似文献   

10.
社交、购物、缴费……或被动,或主动,越来越多的农村老人开始使用智能手机,接触网络社会。隔三差五,李云素就会打开微信的视频通话,和在远方工作的子女、自己的兄弟姐妹聊上一通。因为疫情影响,她和远方的亲人无法线下团聚。生于1957年,李云素兄弟姐妹六个。虽然没有读过书,但通过自学认识不少汉字。疫情期间,她在子女的帮助下,学会了使用视频通话,也开启了触网之旅。  相似文献   

11.
“一路绿灯”紧张、繁忙的20多天的“两会”(七届人大、政协一次会议)一闭幕,采访会议的记者们都显得轻松了。会餐、洗澡、看电影。夜间从京丰宾馆返回人民日报社,路经东西长安街,欢快的车轮飞速前进,司机兴奋地喊着:“一路绿灯,一路绿灯!”“一路绿灯”,引起了我的联想:这次人大、政协会议开得活跃,民主气氛浓,新闻报道不也是开了  相似文献   

12.
“一路绿灯”紧张、繁忙的20多天的“两会”(七届人大、政协一次会议)一闭幕,采访会议的记者们都显得轻松了。会餐、洗澡、看电影。夜间从京丰宾馆返回人民日报社,路经东西长安街,欢快的车轮飞速前进,司机兴奋地喊着:“一路绿灯,一路绿灯!”“一路绿灯”,引起了我的联想:这次人大、政协会议开得活跃,民主气氛浓,新闻报道不也是开了“绿灯”吗? 会前,大会新闻组明确宣布:今年的新闻报道要更加开放。别的不说,有两项改革,使人称快。一是代表、委员小组发言简报选编不再由大会统一“模式”,下放各报社自定;二是允许省报派记者随代表团采访,发稿权下放。  相似文献   

13.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离不开国情。出版全面、系统介绍与研究我国国情的书籍,无疑是出版社的重大选题。什么是国情?就是我们国家的实际情况。这包括祖国的过去和现在;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历史、人口、科学技术、自然地理等各  相似文献   

14.
佚名  云海 《出版参考》2008,(12):45-45
在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商场竞争中,人人要争第一。美国有一家租车公司,长期以来却以第二自居,赢得好评。  相似文献   

15.
王慧芳 《兰台世界》2006,(2X):28-28
“现行件通”,顾名思义,就足要通晓现行件方而所有知识,其中包括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从实际情况来看,一个人很难达到真正意义上的“现行件通”。但作为从事此项工作的工作来说应该朝着这个方向努力。日前。对我来说。就是要脚踏实地,求真务实,把已公开现行件利用工作做深、做细、做实,争当“现行件通”。  相似文献   

16.
人称新闻界的诺贝尔奖的普利策奖,是美国新闻界的一项最高荣誉奖,仔细欣赏了获普利策奖的一些新闻作品之后,掩卷深思,原来,好新闻的精准、敏感、独到的特质是可以揣摩出来的。可以说,真正“扎”准了好新闻的“穴位”,才可能创造出真正意义上的好新闻作品来。  相似文献   

17.
我国现代图书评论的历史,如果从本世纪初算起,大致也只有80多年的历史。然而溯其渊源,追其传统,究其影响而论,恐怕就不能不联系到我国古代的文学评论文字。从刘勰的《文心雕龙》和钟嵘的《诗品》开始,唐宋以后,文论、诗话、词话、曲话,就很昌盛。《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一书收入“集部·诗文评”的书目,共85部,计524卷。文论诗话以后,又逐步发展到以评论图书文献为  相似文献   

18.
1987年7月,风华正茂的殷宝龙从苏州大学历史系毕业。作为全国优秀大学生代表,他主动报名支援新疆建设,被分配到乌鲁木齐人民广播电台新闻部,在新闻战线当了一名新兵。 1989年春天,他和另外两名记者深入乌鲁木齐市南北郊采访,历时15天,和农牧民吃、住在一起。基层许多民族团结的先进事迹深深地感染了他。采写的系列报道《来自乡村的报道》(共十多篇),播出后,引起社会的强烈反响。 1991年4月,为了配合“做文明礼貌的乌鲁木齐人”活动,殷宝龙和另一名记者带上录音机,连续一周在每天早晚上下班高峰期到大街上进行现场  相似文献   

19.
2000年5月16日 ,全国“扫黄”、“打非”工作小组、公安部、文化部、海关总署、广电总局、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新闻出版署、国家版权局、云南省人民政府联合在云南省瑞丽市举行公开销毁走私盗版光盘活动。5月18日 ,上述中央8部门和广东省人民政府联合在广州市举行国内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公开销毁走私盗版光盘活动 ,一次销毁非法光盘500万张。这两项重要活动仅仅是对2000年中国“扫黄”、“打非”行动第一阶段工作进行总结的“压轴之作” ;同时第二阶段行动方案也已全面部署实施。中国政府正以前所未有的决心与信念向走私…  相似文献   

20.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读书、求仕一直是广大知识分子的人生必经之路,所以历朝历代,上自官府,下至家族,都很重视教育。家族教育是最基本的,也是全社会教育不可或缺的。“家训”,便是知识分子家族教育的产物。早在三国时代,诸葛亮即写有《诫子书》,西晋杜预也有《家诫》,但因篇幅少,内容简略而未能流传。而最有名的家训读物则是《颜氏家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