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胡适在留学美国时期和到北大任教以后,对桐城派主要持批判的态度。但胡适同时对桐城派作了肯定。胡适提倡的新文化运动和桐城派传统文化之间存在某种传承关系。  相似文献   

2.
论桐城派     
要了解“桐城派”,必须先了解中国文学的源流。 中国文学的源流,自三百篇而《离骚》而汉赋,都只是诗。建安之后,诗和骈体文并踞文坛。只不过骈文是专以藻绘为文,所谓“事出于沈思,义归乎翰藻”的“沈思”,并不指学术,乃是指的写作内容及其结构。这一时期的文,实即近代所谓纯文学。到中唐  相似文献   

3.
胡适对桐城派没有整体研究,多为片语短章的批评,1923年的《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可以代表他对桐城派最系统最全面之评价。他认为,桐城派文章虽然中了"文以载道"的毒,但最大长处是使文章做得通顺,所以在当时是古文学中"最正当最有用的文体"。即便是桐城派末期,也并非抱残守缺,而能与时俱进,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积极革新,为后来的文学革命做预备,可以说桐城派文章是古文学到新文学的过渡。  相似文献   

4.
一说到桐城文派,人们便自然地想到它的奠基者、创始人方苞;一提到方苞便会自然地联想到他的同乡好友戴名世.由于戴名世的《南山集》文字狱案,导致方苞生活、思想关键性的转折,才使得他有可能成为桐城文派的奠基者、创始人.这就是说戴名世与桐城文派有着非同一般的密切关系.但这到底是一种什么性质的关系?人们对此的理解和认识是不太一致的.  相似文献   

5.
徐树铮是民国北洋时期著名军事、政治人物,师法桐城,与马其昶、姚永概、林纾等桐城派文人交往密切,亦师亦友,重新校点了姚鼐的《古文辞类纂》使其更完善,反对“骈,散”的门户之见,主张吸纳各派所长,对桐城文化的传承和推广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桐城古文与骈文是清代文坛两支相抗衡的力量 ,二者之间的地位论争贯穿始终。桐城派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对骈文有不同的态度 ;骈文中兴对桐城文论的发展产生过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7.
在清代文学史上,桐城派是一个时间最长、地域最广、人数最多、势力最大、影响最深的散文创作流派。它之所以能取得这样的成就,有诸多原因,其中有一个较为重要的原因,就是靠书院讲学来传衍。本期发表三篇文章,对这个问题进行考论。 (一)徐雁平《书院与桐城文派传衍考论》。  相似文献   

8.
姚鼐在《刘海峰先生八十寿序》中引程晋芳、周永年语云:“维盛清治迈前古千百,独士能为古文者未广。昔有方侍郎,今有刘先生,天下文章,其出于桐城乎!“他巧妙地借程、周这一戏语,赞颂刘大櫆,同时有意识地树起桐城派的大旗。方苞、刘大櫆、姚鼐都文名卓著,其间又确有传法关系,故姚鼐如此将大旗一树,许多士人便汇集旗下,有意识地学习方、刘、姚的古  相似文献   

9.
陈独秀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旗手,桐城派是清朝文坛的正统。在近代风云变幻的年代,陈独秀对桐城派由继承转而批判。面对批判,桐城派末流做出不同程度的反击。这反映出随着西学的传播,以陈独秀为代表的新文化人物,在救国道路的抉择中,义无反顾地走向了反传统的道路,这种选择可能具有一定的偏激性,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们赤热的爱国心。桐城派在新文化运动的声讨中走向末流,但他们面对批判不屈不挠,顽强坚守,值得探讨与深思。  相似文献   

10.
<正> 朱书(公元1654——1707年),名世文,后改名字绿,字紫麓,号怡斋,别号杜溪,安徽省宿松县杜溪人,是清康熙年间著名的古文家。朱书是个多产作家,据《宿松县志》记载,他的著作计有:《杜溪文集》、《杜溪诗集》、《松鳞堂偶集》、《怡斋日记》、《怡斋记闻》、《怡斋漫记》、《寒潭琐录》、《谋野录》、《评点东莱博议》、《游历记》等,其中“最措意有《游历记》”。他还参加了著名的《佩文韵府》的编纂。  相似文献   

11.
林纾与桐城派交往很多。民初特别是五四时期,桐城古文每遭异议,林纾极力为之辩护,但他并不完全赞成桐城派这一说法。桐城派主要是一个古文理论批评流派,林纾不完全赞成桐城派这一说法与此有关。方苞的义法说及其批评实践最能代表桐城派的理论批评成就。林纾接受了桐城派的众多说法,特别是将其义法说贯彻到具体的批评实践中,并有新的发展,甚至认为外国小说中也有义法。林纾的文学理论批评是对桐城派的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2.
<正>选本入集部总集类,源远流长。《隋书·经籍志》以挚虞《文章流别集》为总集之始,著录著作107部,2 213卷;《钦定四库全书总目》总集类提要认为《诗经》已列为经部,王逸编《楚辞》已入别集类,故亦以挚虞《流别》为总集发端。胡玉缙《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补正》则以著录于《隋书·经籍志》的杜预《善文》五十卷为"荟萃文章"之始。选本溯源虽有异议,但经典选本如萧统《文选》、徐陵《玉台新咏》、吕祖谦《古文关键》、真德秀《文章正宗》、方回《瀛奎律髓》、高棅《唐诗品汇》、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钞》、张溥《汉魏六朝一百三家集》、清代御定《古文渊鉴》《历代赋汇》《全唐诗》《题画诗》等可谓繁多,或专选一体一门,或分类汇集,确实有"删汰繁芜"、除稗存精的作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以"文章之衡鉴,著作之渊薮"评价总集,不虚言也。  相似文献   

13.
经世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的核心之一,凝聚成我国知识分子所具有的最为宝贵的精神品格。桐城派文人皆具有极其强烈的经世思想,以桐城三祖、姚门弟子以及曾国藩及其弟子们为例,他们虽处于有清一代不同的历史时期,无论经世思想之社会思潮表现出怎样的显隐起伏,他们都积极关注社会现实,力图解决社会问题,以求达到国治民安的实效。随着列强入侵国势衰微,桐城派经世思想又与爱国精神相融合,抒发变革图强的时代最强音。桐城派之经世思想值得我们继承与发扬。  相似文献   

14.
安徽省桐城派研究会成立大会暨第二届全国桐城派学术研讨会于2005年6月17日~19日在桐城派的故乡——安徽省桐城市隆重召开。  相似文献   

15.
汉宋之争,是清代学坛的一椿要案,桐城派与之有着不解之缘。乾隆年间.姚鼐与戴震公开对抗.嘉道年间,方东树与江藩再起波澜,桐城派始终是汉宋之争中宋学派的主要阵营。这既是门户之见使然.更是桐城派尊崇程朱而重治“术”与汉学家尊奉汉学而重治“学”的学术分歧导致的必然结果。嘉道时期的桐城派主张汉宋兼采,表现出开明的学术态度。但是,用汉学之“学”补宋学之“术”,汉学为宋学服务,才是他们的最终意图。  相似文献   

16.
明末清初,文艺百花园中绽出一簇蓓蕾,那便是桐城古文派,简称桐城派。应该指出的是,桐城派的一些重要作家都曾先后进行过长期教育活动,而教育活动也是桐城派得以绵延二百余年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7.
为挽救古文颓势,适应统治阶级意识,桐城派以唐宋八大家散文为文统,以程朱理学为道统,自成一派。然而桐城文人并不固守家法,而是强调"变",他们在理论创造和写作实践中都表现出强烈的包容性和开放性。  相似文献   

18.
王一军 《现代语文》2006,(1):114-115
清代的桐城派散的出现,成为中国学史上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几百年来,人们对这一学现象褒贬不一、莫衷一是。但无论如何,我们不能否认桐城派散对于当时乃至后来学界的巨大影响。时至今日,我们在当代坛还能时时寻觅到它的踪迹。  相似文献   

19.
民国时期,桐城派主要作为被批判的对象呈现于研究的舞台。这一时期,文学革命派、仪征派、桐城派自身、纷争之外的学人等研究群体均对桐城派作出了多元探讨。对桐城派与八股文、阳湖派、宋学、汉学、新文学之关系等方面均进行了全面解读。虽然民国学人已跳脱儒家思想的范囿而展现了独立与理性的研究品格,但是在新旧思想的共同激荡下,他们对桐城派的评判往往体现出复杂的面向。  相似文献   

20.
关于桐城派的起源,历来众说纷纭。从客观的政治背景和现实环境谈起,兼及桐城先辈的历史贡献为积淀,促其产生的历史事件为契机,以一贯之的理论体系为精神支柱,核心作家的天才创造为动因,外围作家的主动汇聚为条件等几个方面来论述,以说明桐城派的诞生绝非单纯的某个原因所致,而是一个立体的多层次的各种因素交织而成的动态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