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国内媒体的竞争日趋激烈,报刊不断地改版增版。可是在增加版面的同时,一些报纸的质量却在打折,校对意识薄弱,低级错误时而出现,令广大读者啼笑皆非。——某都市报在一篇题为《在押富翁三年隐身份辨认方言警方终破案》的消息一开头写道,一个拒不交代真实身份又有反侦查能力的犯罪嫌疑人,经过警方三年的侦查,终于暴露了真实身份,“同时牵出1999年河南周口市一起百万元巨额侵占案”。“周口市”在文革  相似文献   

2.
长期与文字打交道,养成了咬文嚼字的习惯。这几年,我越来越感到我们的报刊对舆论导向等政治问题格外重视,但对一些文字上的小错误往往容易忽视,尤其对一些常识的错误,好象无碍大局,就更没引起足够的重视,常常令人啼笑皆非。笔者在日常工作中随意记录了一些这样的小问  相似文献   

3.
舆论监督实质是人民的监督。广大人民群众通过新闻传媒反映呼声、提出建议、揭露丑恶、抨击错误,是对党和政府工作及其工作人员进行的必不可少的群众性的监督。因为它具有很强的时效性、针对性及公开性等特点,所以新闻舆论监督无疑居各类监督之冠,也特别能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对舆论监督稿件,被批评单位总会戴着高倍放大镜、显微镜从字里行间照来照去,发现失实或不当之处,对不起,有的先礼后兵,有的横加指责,有的干脆“公堂见”。近年来此伏彼起的新闻官司,几乎百分之百是由于舆论监督引起的。为了尽量减少和避免负面影响及不必要…  相似文献   

4.
邱恩柱 《新闻窗》2005,(5):10-10
编者按张善炬同志的《拜托,留住细节!》在本刊第4期发表后,引起各方关注。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李军8月28日专门致函贵州日报报业集团负责同志,对此文予以肯定。他指出:“作者以自己丰富的编采实践阐述了当好记者、名记者的诀窍:胸中存大局,笔下有细节。确实,都干记者的活,效果大不同,差别就在细节上。留心细节,注重细节,哪怕是一个标点符号,才有可能获得成功。记者如此,各行各业如此。建议报社在组织业务学习时,请同志们认真读一读这篇文章。”遵照李军同志的指示,我省新闻界的同志对此文进行了学习,并纷纷写出自己的感受.这里刊登几位同志的心得体会,共大家参阅。作为新闻理论刊物的《新闻窗》,今后将为新闻工作者总结经验和理论研究,更多地做一些服务工作。  相似文献   

5.
6.
张力 《河北广播》2003,(2):45-45
  相似文献   

7.
由于新闻记者队伍前仆后继对真理的追求,由于新闻记者队伍无私无畏对正义的捍卫,还由于他们对人们关心的问题作出了及时的客观公正的真相报道,所以,新闻记者队伍,在人民大众的心目中,是一个高尚的群体。因此,人民大众送给了记者们一个“无冕之王”的雅号。老百姓送给记者这个称谓,按照常理来说,记者们必定是个个都诚惶诚恐、兢兢业业,惟恐玷污了“无冕之王”的雅号和亵渎了人民大众的信任。遗憾的是,事情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一些记者,对“无冕之王”四个字错误地理解为记者的头衔是一顶王冠。有了这顶王冠,便可以无法无天,…  相似文献   

8.
赵秀涛 《军事记者》2005,(11):51-51
俗语讲:“勤能补拙”。其意不外乎是说,干工作或某件事时要想出成效,只有“勤”字当头,才能补上“拙”。那么只抓住一个“勤”字。工作就一定能有起色吗?未必!笔觉得,这里还有一个如何运用“勤”的问题。用得不好,也会“勤”而无功、劳而无获。据报道:英国有一人通读诗书二万卷,却一篇章不会做,一首诗歌不会写。我们有许多搞新闻报道的同志,每天忙着搞采访,晚上挑灯夜战忙写稿,一年四季都睡不上一个囫囵觉,但搞了几年却不见长进.原因何在?“勤”咋就没能补上“拙”呢?看来,“勤”不到点子上.也不能发挥出应有的效力。  相似文献   

9.
一个劳模的遭遇《河南日报》1988年6月曾刊载一条题为《疲惫的女劳模》的报道。报道说,许昌公共汽车女司机袁桂海当了市劳模后,新闻界对她大力宣传,她无形中感到压力很大,觉得活得非常累。她原本有不少爱好,当上劳模后大多放弃了。连续几年,她几乎没看过戏和电影,没休息过星期天,没请过一天假,甚至没过过一次完整的春节。她丈夫对她的评价是:“只会工作不会生活:只重工作不重感情,是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劳模,而不是女人。”曾有一  相似文献   

10.
谁也没有料到,一个“北漂”在网上发起“自办春晚”的设想,竟在短短时间内在民间草根中掀起轩然大波,连央视也闻风而动。也无怪乎商家赞助、媒体报道,好生热闹。可笔者担心的是,上了电视台的“山寨春晚”,会因为诸多限制而失去原本设想的鲜活。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江泽民总书记最近在江苏、浙江、上海考察工作时指出:“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  相似文献   

15.
今年的春节联欢晚会上,台湾魔术师刘谦的魔术表演令亿万观众惊奇和迷惑:到底橡皮筋是怎么出来的?硬币是怎么进去的?戒指又是如何出现在鸡蛋里的?为此,有位记者找到了一位在厦门表演过魔术的高手,向他请教魔术手法。三个魔术中,数“橡皮筋”最简单,网上到处都有教学视频,已经不是什么秘密。另两个难度大的魔术,  相似文献   

16.
许多刚入行的新闻工作者和通讯员常为找不到新闻题材而苦恼,抱怨身边没有可写的东西。事实上。日常生活当中并不缺乏可写的题材。缺乏的只是我们的发现。 怎样去发现和发掘新闻题材呢?本栏将陆续刊发黎炯宗先生的系列讲座。相信它对朋友们会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7.
李春霞 《声屏世界》2004,(12):42-42
有一次,与一群朋友一起外出爬山。其中一位女士从山道边一位卖花姑娘手里买了一个花环戴在头上,煞是好看,赢得同行者阵阵恭维和喝彩,而一位朋友有意凑前开玩笑说,“你头上那个花圈还真漂亮。”立即招来一阵哄笑和几声谴责。虽然“花环”与“花圈”之论属于玩笑,但笔者却从中得到一些启发。  相似文献   

18.
19.
记者这种职业,每天面对的是万花筒般的世界、万花筒般的事物、万花筒般的采访对象。如何在万花筒中捕捉最绚丽的画面,这就需要记者练就一双敏锐的“新闻眼”。有了一双“新闻眼”,表象中能看出精彩,看出本质和内涵;有了一双“新闻眼”,就会在有些同行对同一事物还处于淡漠状态时,你已经酝酿出一种冲动。 表象中看出精彩,就是在同样的题材中你的眼光高出一筹。或者这本来是个新闻,但有人是见多不怪,有人是不以为然,有“新闻眼”的记者在这种常态下却表现出了自己的独有眼光。以1995年中央级报纸的几篇新闻为例,《光明日报》…  相似文献   

20.
在北京军区某旅报道组,当看到该部报道员陆苍松那厚厚的五大本刊稿剪贴和那一摞鲜红的荣誉证书时,一股崇敬之情油然而生。在1990年那个雨雪纷飞的冬季,高考落榜的陆苍松从四川中部那遥远的小山村,来到北国军营,寻找他曾经失落的梦。每有闲暇,他便捧书苦读,也信笔写些聊以自慰的诗歌、散文之类的文字,投给部队办的一份《绿地》小报,每每有文章发表,他便如同过节一般高兴。1992年7月,陆苍松凭着扎实的文化功底,考取了北京防化学院士官队。在院校,他一面学习专业知识,一面利用自己写作特长,为学院所办《化院报》投稿。为提高写作水平,他报读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