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8 毫秒
1.
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受教育机会不平等现象浅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谭细龙 《教育科学》2001,17(4):4-6,50
平等的受教育机会是法律规定每个公民都享有的基本权利。但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公民接受义务教育的平等机会尚未完全实现。本文从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入学机会、受教育条件和受教育过程三个方面分析了受教育机会不平等产生的原因,并从教育投入、师资配置和师生关系等方面提出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2.
教育供给应包含教育机会的形成和教育机会分配两个完整的过程。教育机会的形成依赖于充足的教育资源与有效的资源配置;教育机会的分配应当消除基于偏见、意识形态或既得利益的不公平限制,建立公平、公正的原则,并首先帮助处于最不利地位的阶层和群体。从改进机会的形成与分配两个方面出发有利于缓解我国当前教育供求矛盾。  相似文献   

3.
论教育机会平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教育机会平等的涵义至少应包括发展机会起点的平等、教育机会实现过程本身的平等、承认并尊重社会成员在发展潜力方面的“自然”差异及由此所带来的教育机会拥有方面的某些“不平等”。教育机会平等可分为“共享的教育机会平等”、“有差别的教育机会平等”和“形式上的教育机会平等”、“实际上的教育机会平等”等类型。影响教育机会平等的主要因素有个人天赋、家庭、制度化教育、教育资源配置失衡等等。政府在创造教育机会平等中应承担重要责任。  相似文献   

4.
教育供给应包含教育机会的形成和教育机会分配两个完整的过程.教育机会的形成依赖于充足的教育资源与有效的资源配置;教育机会的分配应当消除基于偏见、意识形态或既得利益的不公平限制,建立公平、公正的原则,并首先帮助处于最不利地位的阶层和群体.从改进机会的形成与分配两个方面出发有利于缓解我国当前教育供求矛盾.  相似文献   

5.
制造业农民工进入城市以前在受教育年限和质量上与城市同龄人存在差距.同时制造业所在的城市郊区缺乏继续学习的教育资源,这造成了制造业农民工受教育机会和结果的不平等。为了弥补不平等,需要向农民工提供补偿教育、发展性跟进教育、平等的继续教育机会和通过教育发展和实现人生幸福的机会,使人人都获得发展的目标最终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6.
关于教育机会分配公平性问题的研究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梳理其研究脉络:一是对教育机会及教育机会均等概念的研究,二是对教育机会分配主体的研究,三是对教育机会分配程序及原则的研究,四是对教育机会分配公平性评价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一、教育公平需要发展职业教育 教育公平就是每个社会成员享受教育资源时要受到公正和平等的对待。教育公平包括教育机会公正、教育过程和教育质量公平,既让人人享受到较高质量的教育,并使受教育者有同样的成功机会。当然,这是理想状态下的教育公平,但我们不能因为目前条件的制约而不去追求,不去努力,更不能人为的去扩大差别,制造更多、更大的不公平。  相似文献   

8.
教育机会从其提供者的情形来看,可以分为两类:社会提供的教育机会与非社会提供的教育机会。非社会提供的教育机会比较复杂,主要包括:天赋提供的教育机会、家庭提供的教育机会、运气提供的教育机会、个人努力提供的教育机会,等等。天赋、家庭、运气、个人努力等提供的教育机会,皆属私人权利,是教育机会享有者的个人权利。社会,主要通过政府提供的教育机会,则与天赋、家庭、运气、个人努力等提供的教育机会根本不同,它属于公共权利,是全社会人人均应享有的"人权和幸福"。  相似文献   

9.
论教育放弃与教育公平——教育公平问题的微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日益激烈的教育竞争中,教育放弃成为一种不容忽视的教育现象。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教育放弃使学生失去了获得教育关注和教育期望的公平机会、公正的社会性成长的机会,并且在不同程度上丧失了自我全面发展的机会,从而造成教育过程中教育公平的缺失。教育放弃是由教育过程中复杂的主客观因素所造成的,这些因素主要包括教育观念、教育制度、教育者的专业素质等。解决教育放弃问题需要改变功利主义的教育观念、完善伦理缺失的教育制度以及提升教师的专业道德修养。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英才教育的产生历史的批判与反思,探讨教育机会三部曲——入学机会公平、就读优质学校机会公平和教育过程参与机会公平来实现整个社会的教育机会公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我国的教育机会分配机制在近30年期间发生了很大变化,教育机会不平等现象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政府是保障、维护教育机会平等的决定性因素,建立公立学校系统,向社会提供平等的公共教育服务是政府保障教育机会平等的基本做法。然而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教育体制改革使公立学校在保障教育机会平等方面的作用出现了一系列极为复杂的情况,由于过多地强调了效率,有限的教育机会通过一种竞争和选拔制度加以分配,由此导致的教育机会不平等已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当前,更多地强调平等,实行较为刚性和均衡的教育机会分配政策和教育发展模式,以此保证教育机会平等就是一种理性的选择。公立学校必须坚守公共性质,切实履行责任。平等、效率、公平竞争、自主选择构成了中国教育机会平等问题的独自特色,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这四者之间应否作出非此即彼的选择,而在于这四者之间如何达到协调,并取得社会的普遍认同。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农民工的规模急剧扩大,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中的受教育机会的不公平、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公平和教育结果的不公平已经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文章从树立教育公平理念、建立电子学籍管理系统和完善教育保障制度三个方面,阐述了维护农民工子女的教育公平的具体措施,提出要从政府、学校、社区、家庭和大众媒体五个层面出发,为农民工子女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相似文献   

13.
综合实践活动或做中学是学习过程和实践过程在教育过程中的有机统一。它是在一种动态和变化的教育情境中进行的教育活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既是教育机会的把握过程,也是教育智慧的生成过程,也是充分激发和展示师生智慧的过程。教育机会是在不断变化、成长和发展的环境中呈现和创造出来的。教育机会不等于教育者的预先设计。教育机会和教育智慧的生成环境,存在于学生生活和学习的任何一个场所之中。  相似文献   

14.
国外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的机会均等问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余秀兰 《江苏高教》1999,(1):102-104
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教育民主化是现代社会的重要标志。当今社会,许多国家的高等教育已走出精英阶段而逐渐大众化。高等教育大众化使更多的人有机会上大学,但它本身并不能消除不平等现象。教育机会权利的均等同实际受教育的平等不是一回事,其中还存在许多复杂因素。一、高...  相似文献   

15.
论教育机会平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教育机会平等的涵义至少应包括发展机会起点的平等、教育机会实现过程本身的平等、承认并尊重社会成员在发展潜力方面的“自然”差异及由此所带来的教育机会拥有方面的某些“不平等”。通过分析教育机会平等的理念依据和现实依据,阐述政府在义务教育领域和非义务教育领域方面所应承担的责任是本文的主旨。  相似文献   

16.
李介 《青海师专学报》2001,21(5):108-110
: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着教育机会不均等问题 ,主要表现为学生不能共享资源 ,师生交往不平等 ,教师对学生的期待不同 ,师生认知方式不匹配。教育机会不均等 ,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  相似文献   

17.
教育机会从其提供者的情形来看,可以分为两类:社会提供的教育机会与非社会提供的教育机会。非社会提供的教育机会比较复杂,主要包括:天赋提供的教育机会、家庭提供的教育机会、运气提供的教育机会、个人努力提供的教育机会,等等,它们皆属私人权利,是教育机会享有者的个人权利。社会,主要通过政府提供的教育机会,则与天赋、家庭、运气、个人努力等提供的教育机会根本不同,它属于公共权利,是全社会人人均应享有的“人权和幸福”。  相似文献   

18.
教育机会从其提供者的情形来看,可以分为两类:社会提供的教育机会与非社会提供的教育机会。非社会提供的教育机会比较复杂,主要包括:天赋提供的教育机会、家庭提供的教育机会、运气提供的教育机会、个人努力提供的教育机会,等等,它们皆属私人权利,是教育机会享有者的个人权利。社会,主要通过政府提供的教育机会,则与天赋、家庭、运气、个人努力等提供的教育机会根本不同,它属于公共权利,是全社会人人均应享有的“人权和幸福”。  相似文献   

19.
教育机会平等的涵义包括起点上的平等、教育机会实现过程本身的平等及教育效果的平等。在社会变革过程中,教育作为一种文化资源,其作用和地位日益突显。而且成为社会结构的主导;但在其发展过程中突显的问题越来越多,教育机会平等作为其中之一,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本文着重从国家、地方投入、城乡投入、家庭教育投入方面探讨教育投入差异投入与造成教育机会不平等的现象的关系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20.
城市公办学校中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融入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融入是指为了提高全体学生的福利,使每个人都能够平等、全面地参与教育全过程,分享教育资源和教育机会,所有学生都能被接纳与融入,共享教育成果的状况。从当前我国农民工随迁子女在城市公办学校接受教育的状况来看,其教育融入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