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李娟 《现代语文》2005,(5):10-10
一个不成熟男子的标志是他愿意为了某种事业英勇地死去,一个成熟男子的标志是他愿意为了某种事业卑贱地活着。  相似文献   

2.
小说《麦田里的守望》写的是一个第三次被学校开除的少年霍尔顿,因不敢贸然回家,而在纽约城游荡的一天两夜。他的这一次不愉快的旅行,实际上是一次拒绝现代社会的堕落、虚伪和冷酷,寻求精神家园的“精神之旅”。不同于古希腊尤利西斯的在漂泊中寻求回归家园之路,霍尔顿这个现代尤利西斯,因为与这个世界的格格不入而无处可归。他无法守望自己的理想,也无处可以逃避现实,只能放弃自己的精神追求而回归世俗生活。  相似文献   

3.
《麦田里的守望者》是一部具有艺术价值的文学性作品 ,它反映了塞林格对语言的驾御能力。通过对霍尔顿式语言的塑造以及对象征性语言的运用 ,塞林格成功地赋予了作品极强的文学性  相似文献   

4.
试论《麦田里的守望者》的时代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J.D.塞林格的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问世后被誉为美国文学史上的精品之一,然而对作品主人公霍尔顿,人们见仁见智,褒贬不一。有人对他的评价持完全否定态度,但从作品问世以来,也受到美国及其他国家青少年的欢迎,因为他们认为该书反应了他们自己的心声。  相似文献   

5.
《麦田里的守望者》是一部具有艺术价值的文学性作品,它反映了塞林格对语言的驾御能力。通过对霍尔顿式语言的塑造以及对象征性语言的运用,塞林格成功地赋予了作品极强的文学性。  相似文献   

6.
《麦田守望》一书描写的是主人公霍尔顿的现实生活和精神世界。一个十六岁的男孩,在被学校开除后不敢回家,独自在纽约城闲荡了一天两夜,住小客店,逛夜总会,甚至还叫了妓女。就是这么个故事,情节司空见惯,既无色情描写,也没有渲染暴力。可每一个曾经从青春期的真诚、纯情,走向混沌、虚伪、世故、圆滑,而又不甘如此的人,都会觉得这书很亲切。  相似文献   

7.
本文主要研究《麦田里的守望者》的写作技法及其深厚的内涵,从诱惑、流浪、顿悟的三步曲对《麦田里的守望者》的写作技法和深刻的立意与思想内涵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8.
主题就是作者所要表达的主要思想,它规定作品的发展方向并将作品连成一个整体。不同读者对《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主题有不同的理解。文章在对文本的理解和对主人公三天游历分析的基础上从三个方面对小说的主题进行探讨,即:异化、寻真和真爱。这三个主题前后呼应,形成一个整体。它们通过主人公霍尔顿的兴趣爱好、言行举止表现出来,从而让霍尔顿的性格展现在读者面前,并且把文章连成一个整体。  相似文献   

9.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塞林格发表的长篇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领导了美国文学创作的新潮流.它使得思想贫乏,感情冷淡的五十年代的美国人为之倾倒,这个时期完全可以称作超于文学定义的“塞林格时代”.本文剖析了小说主人公霍尔顿从憎恶虚伪、追求纯真到最终屈从社会现实的心理历程,揭示二战后英国青少年一代孤寂,彷徨,痛苦的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10.
田烨  程耘 《考试周刊》2015,(46):11-12
美国当代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是世界文学的经典,杰罗姆·大卫·塞林格在这部作品中成功地刻画了一个反叛中学生霍尔顿·考菲尔德的形象,他内心的纯真与成人世界的虚伪格格不入造成了他的成长困境。作者借助象征手法利用各种意象强调了霍尔顿的成长困境。本文通过对小说中几个重要意象的分析阐释主人公的困境。  相似文献   

11.
该文从新历史主义角度解读了《麦田里的守望者》,作家站在边缘的立场,以青少年的边缘文化颠覆成人世界代表的主流文化,但颠覆性力量最终被主流意识形态所包容,并使主流文化得到巩固。在颠覆与包容的角斗中,给世人以警醒,为资本主义发展带来深刻长久的社会文化影响。  相似文献   

12.
解构主义颠覆了逻各斯中心主义的二元对立,赋予文本意义的“异延”。《麦田里的守望者》中二元对立的自行消解颠覆了主人公的“守望”身份,解读了主人公霍尔顿带着虚幻的理想走向不可知的未来。  相似文献   

13.
作者资料:杰罗姆·大卫·塞林格,美国小说家。1919年1月1日出生于美国纽约市一个富裕的犹太商人家庭。15岁时,他被送到一个远离家乡的军事学校住读。军校生活几乎占据了他全部的青春期,在《麦田里的守望者》里我们可以看到这段漫长而又难以磨灭的痛苦经历的烙印。塞林格青年时代四处游学,先后进了三所学院,都未毕业,1942年,随着二战的白热化,塞林格从军,迅速成为一名训练有素的反间谍人员,前往欧洲工作。  相似文献   

14.
宋超英 《学前教育》2010,(10):53-54
有那么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做游戏。几千几万个小孩子,附近没有一个人——没有一个大人,我是说——除了我。我呢?就站在那悬崖边。我的职务是在那儿守望,要是有哪个孩子往悬崖边奔来,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说孩子们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儿跑,我得从什么地方出来,把他们捉住。我整天就干这样的事。我只想当麦田里的守望者。——塞林格《麦田的守望者》  相似文献   

15.
论《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失乐园心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人类本体困境的角度分析美国作家塞林格的代表作<麦田里的守望者>,可以较深入地揭示出小说的主人公霍尔顿所面临的困境,是所有社会中的人的共同的、根本的、与生俱来的、终极的困境.  相似文献   

16.
美国作家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在出版之初因其另类而颇受争议,但它经受住了时间考验,成为传世之作。本书的文学价值极具特色,而其社会价值对当代年轻人仍富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7.
塞林格的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中主人公霍尔顿的语言是非常具有特色的。他在该书对语言独树一帜的运用,非常成功地传达出了自己的写作意图。本文首先分析了《麦田里的守望者》的主要内容,进而从多方面透过主人公霍尔顿的语言特点分析了他的成长。  相似文献   

18.
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以少年霍尔顿在纽约街头一天两夜的游荡经历为线索,描写了霍尔顿的内心体验和人生经历,展现了美国青年的迷惘、彷徨、失意和放纵,揭示了战后美国青年的精神状态。小说中塞林格以粗俗化、俚语化、口语化和象征性的语言形式,塑造了经典的反英雄形象霍尔顿。本文试图从语言特点出发,探究《麦田里的守望者》的语言艺术,以求更加深刻地认识这部经典作品。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J.D.塞林格的经典之作《麦田里的守望者》的文学文体学分析,从文本的词汇特征、语法特征、修辞格三方面入手,对该小说的语言进行多方位、多层面的研究,探讨作家如何通过具体的语言选择表达和加强作品的主题意义与审美效果,并解析J.D.塞林格驾驭青少年文学的语言艺术的能力,深入挖掘其文体风格中所蕴藏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描述塞林格的作品《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红色猎人帽的象征意义来分析主人公霍尔顿作为叛逆者,遁世者和守望者的三种身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