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秃尾巴的牛     
<正>中国有句古话:兼听则明。但听取别人的意见后,还要多加分析,然后决定取舍。因为有时好人也会出馊主意,更别说坏人出坏点子了。一头牛在河边吃草。牛虻飞过来,在他耳边"嗡嗡"地说开了:"牛先生,我真不明白,您为什么要留条尾巴呢?尾巴拖拖拉拉,摆来摆去,多难看啊!你看,人就不要这玩意儿,要是谁在屁股上系根草绳,大家保证会笑痛肚子。可见长尾巴是一件不光彩的事。"  相似文献   

2.
鲁迅(1881—1936),浙江绍兴人,现代著名小说家,他的著作主要以小说、杂文为主。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是鲁迅对童年生活的回忆式的描写。童年不仅仅是鲁迅文学描写、表现的对象,也是鲁迅作品的结构和立意的支撑,同时也体现了鲁迅对儿童童年生活的态度和关注,并由此提出了一些儿童教育的思想。因此鲁迅在作为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的同时也可以被认为是儿童教育家。正如柳亚子先生所推崇的那样:"近世对于儿童教育最伟大的人物,我第一个推崇鲁迅先生。"  相似文献   

3.
从教多年 ,教学鲁迅先生《为了忘却的记念》也已经很多次了。尽管每次教学前我都认真阅读鲁迅先生的这篇文章 ,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 ,课堂上努力启发学生阅读思考 ,但教学效果都不太理想。学生们对鲁迅先生的思想感情缺乏理解和认同 ,感到鲁迅的作品晦涩难懂 ,教学过后 ,学生们仍然有许多不解的问题。为此 ,我也在不断地反思 :是鲁迅作品本身的问题 ,还是教师的教学问题 ,抑或是学生的智力、理解、思维能力问题 ?  接手新一届高一学生 ,又要上鲁迅先生的《为了忘却的记念》了 ,应该如何做才能走出教学上的怪圈 ,使学生更多地走近鲁迅 ,…  相似文献   

4.
愿做“牛尾巴”,似乎为常人所不屑。可是同为文坛泰斗的鲁迅、郭沫若和茅盾,却惊人相似地甘愿为之。鲁迅愿为孺子牛,吃的是草,挤的是奶;郭沫若愿做“牛尾巴”,为人服务;茅盾愿做“牛尾巴上的毛”,帮助牛把吸血的大头苍蝇和蚊子扫掉。他们何以愿为“牛”呢?恐怕要从他们能正确认识和摆正个人与人民的关系上找到诠释。愿为“牛”,就是愿为人民的牛,愿  相似文献   

5.
不久前,我听一位语文老师讲课,课文是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课堂上有个镜头是这样的:教师:"古董"是什么?C他随即点超学生张回答〕学生张:〔不加思考地〕古芳J止:古代留下来的东西。教师:嗯,是古代留下  相似文献   

6.
今年是虎年,我们应该去看看“老虎尾巴”。当文学创作班结束时,我们一行七人,赶忙奔上102路电车来到了北京西三条二十一号瞻仰鲁迅博物馆的书房——“老虎尾巴”。“老虎尾巴”,是坐落在这所四合院北三间正屋中间后面的一间小房子,北京人称为“灰棚”的。1924年,鲁迅先生向朋友筹措了八百  相似文献   

7.
鲁迅曾在<藤野先生>和<呐喊·自序>中两次披露自己如何"弃医从文",围绕鲁迅自身的叙述,中日两国学界的"阅读"和"阐释"呈现不同形态.日本学界提出"弃医从文"叙述中存在"传说化"倾向,具有某些"虚构"要素;这一思考路向延伸到其国语教科书,是将收录的<藤野先生>定位为"小说".其间既有学术研究的"证真""证伪"问题,更有文化传统、文学意识和思考路向的制约.由此可以考察中日阅读阐释的结构形态、差异由来及其潜在意义.  相似文献   

8.
秦皇岛青云里小学特级教师刘汉鼎老师,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对如何培养高年级学生的读写能力,摸索出一条宝贵的经验,这就是“精讲、博览、细察、勤写”。精讲刘老师认为,精讲要从语文教学的目的出发,根据教材和学生实际,着力引导学生自己读懂课文,学习读书方法。例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篇课文,选取鲁迅生前的几件典型事例,表现了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崇高精神。他  相似文献   

9.
黄延勇 《山东教育》2011,(25):32-33
【单元教材简析】本组教材以"初识鲁迅"为专题,上承五年级上册"走近毛泽东"的人物专题,共编排了四篇课文,其中《少年闰土》是鲁迅先生的作品,其他三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面》《有的人》是不同的作者从不同的角度纪念鲁迅先生的文章。这样就可以使鲁迅这一人物形象更加真实、丰满、生动。《少年闰土》是节选自鲁迅小说《故乡》中的  相似文献   

10.
一、从鲁镇的酒店看半殖民地半封建旧中国的农村。《孔乙己》是鲁迅先生一九一八年写的一篇小说。故事的情节全都在鲁镇酒店这个环境里展开。为什么要选择在鲁镇酒店展开情节?固然,咸亨酒店真的曾经有过,是鲁迅先生的一位本家开的,就在鲁迅先生故居附近。但那不只是一个真实的地名,更重要的是由塑造典型人物的需要而选择的一个典型环境。这个小小的酒店,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活,是半殖民  相似文献   

11.
冯雪峰同志是鲁迅先生十分信任的学生和战友。自从一九二八年十二月,经过柔石的介绍,他就在鲁迅的具体指导和帮助下,翻译和编辑出版《科学的艺术论丛书》(又称《马克思主义文艺论丛》)。在风雨如磐的黑暗年代里,他们冒着杀头的危险,怀着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在翻译和传播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战斗中,在发展我国无产阶级革命文艺运动中,开始结成挚友。从一九二八年十二月至一九三三年十二月,以后又从一九三六年四月至十月鲁迅先生逝世,这五年多的时间里,他们在上海往来频繁,互相切磋,亲密无间。许广平同志曾对他们的  相似文献   

12.
陈子铭 《宁夏教育》2007,(10):10-11
曾记得在一本书上读到过这么一则故事,大意是有人称赞鲁迅先生是天才,写出那么多那么好的作品。鲁迅先生说:"我哪里是什么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在写作上罢了!"鲁迅先生的话当然是谦虚了,但  相似文献   

13.
鲁迅先生定居上海后,大力倡导美术创作和传播,其中指导美术社团、培育新人是他弘扬新兴美术的重要形式。在鲁迅先生指导和影响的社团中,"一八艺社"对中国美术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以"一八艺社"相关资料,对鲁迅与"一八艺社"的关系进行梳理,论述鲁迅对"一八艺社"的指导与影响,即鲁迅先生提倡的革命的美术思想、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以及强调美术素养的提升等对"一八艺社"成员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4.
<正>【教材分析】《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鲁迅先生逝世九年后,鲁迅先生的侄女周晔写的一篇纪念文章。课文的段落以空行为标志,共分五段,脉络清晰。课文通过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五件事,说明伯父鲁迅先生是一个"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赞扬了鲁迅先生关心青少年、痛恨旧社会、热爱劳动人民的优秀品质;表达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怀念和敬爱之情。【设计理念】在教学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学生为主  相似文献   

15.
寿镜吾是鲁迅先生的启蒙老师.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鲁迅先生曾回忆道:"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普通总不过瞪几眼."鲁迅先生非常尊敬这位"极方正、质朴、博学"的老先生.他们师生之间一直有书信往来,甚至在老先生谢世后,鲁迅先生还与他的家人保持联系.  相似文献   

16.
正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少年闰土》《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面》《有的人》这组课文是为了让学生认识、了解鲁迅先生。教学时,我一改逐篇按字词句段篇教学的传统模式,借鉴"群文阅读"教学法,尝试略读、浏览、跳读等多种阅读方式,让学生在两节课的新鲜、轻松阅读中整体把握文本内容,认识鲁迅先生。课堂由"鲁迅先生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哪篇文章体现了他的哪些特点?"这一问题串起。课前,我了解到学生都没有读过鲁迅写的文章和写鲁迅的文章,就先让学生猜想即将认识的鲁迅先生是个什么样的人物?接着用幻灯出示本组教材  相似文献   

17.
鲁迅先生早年在三味书屋读书,当时有一门学习写对联的课程叫"对课"。有一次先生出的上句是"独角兽",有的学生对"二头蛇"、"三脚蟾",还有的对"四眼狗"、"九头鸟",先生听了都摇头。鲁迅对的是"比目  相似文献   

18.
咬掉牛尾巴     
曹迪民这两天好像疯掉了。他每天都让别人猜谜语,你如果不想猜,他就骂你大笨蛋。可是如果你猜错了,他也骂你大笨蛋。但是他说的这些谜语,你是不可能猜得出的。再说,不管谁说的谜  相似文献   

19.
梅雨季,很少有晴天,一天的上午刚一放晴,我高兴极了,就到鲁迅先生家去了,跑得上楼还喘着,鲁迅先生说:"来啦!"我说:"来啦!"我喘着连茶也喝不下。鲁迅先生就问我:"有什么事吗?"我说:"天晴啦,太阳出来啦。"许先生和鲁迅先生都笑着,一种对于冲破忧郁心境的展然的会心的  相似文献   

20.
短文之最     
最短的演讲 1936年10月19日,上海各界代表举行公祭鲁迅先生大会时,出版界代表邹韬奋演讲说:"今天天色不早,我愿用一句话来纪念先生:许多人是不战而屈,鲁迅先生是战而不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