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这两年,新闻界的有偿新闻现象到了见怪不怪、习以为常的地步。人们一方面对此深感忧虑,一方面又似乎拿它没办法。我看,所以“没有办法”,首先在于观念上对有偿新闻的认识不清;其次,是被赚大钱的欲望冲昏了头脑。有偿新闻是假冒伪劣新闻在物质生产领域,人们对“打假”拍手称快,什么叫“假冒伪劣商品”谁都很清楚。每个行业,每种商品,只有以过硬的质量、相对低廉的价格为本,才能在竞争中取胜,这个道理是不言而喻的。而同类的问题,一到新闻领域,就让人们看不清问题的实质了。新闻作品的质量高低要从新闻价值和宣传两个标准体系去衡量。尽管这样的标准是“软性”的,但一般人仅靠经验就可以基本把握某条新闻是否有价值。还没有听说过哪条有偿新闻被专家评上全国好新闻的。新闻单位要想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求得生存和发展,就要靠提高新闻质量,给受众提供更新鲜、  相似文献   

2.
“有偿新闻”是新闻报道中权与钱的交换。它影响新闻的真实,损害了新闻单位的形象,腐蚀了新闻工作者,败坏了社会风气,是一种牵动许多方面的严重的社会腐败现象。目前已引起全社会的关注。 认识上的误区,是产生“有偿新闻”的动因 第一个误区是滥用“市场导向”。现在新闻界有人认为,市场经济条件下,办报应该以市场为导向,这实际上是一个认识上的误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新闻单位都面临着竞争的压力。办报讲求经济效益,要赚钱,这没有问题。但是,新闻工作者担负着重大的社会责任,在抓经济效益的同时,决不能忘记社会效益是第一位的,经济效益必须服从、服务于社会效益。我们认为,市场只能回答报纸某一方面的社会需求,至于这种需求是不是健康的、积极的、真实的,还需要办报人员在社会责任的驱使下, 进行判  相似文献   

3.
近来,“有偿新闻”成为新闻界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对此,我国有关法规是如何规定的?新闻职业道德是如何规定的?国外又是如何处理的?本文试图回答这些问题。有的读者可能以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是实行市场经济的国家,其新闻界可以搞“有偿新闻”。但是事实正好相反,这些国家的新闻法律都是禁止“有偿新闻”的。例如,法国《关于报刊组织的法令》第13条规定:“编辑的一切广告文章须冠以‘广告’字样”;《葡萄牙新闻法》则要求“所有文字或图像广告,如  相似文献   

4.
与此相关的另一个问题是“有偿新闻”,目前在新闻界越演越烈,已到了非解决不可的时候了。“有偿新闻”违反法律,违背新闻工作职业道德,欺骗广大受众,腐蚀新闻队伍,受到各界人士乃至海外舆论的同声批评。但是,搞“有偿新闻”的,还提出了一些似是而非的论调,把“有偿新闻”同市场经济,同倡导报纸走向市场、承认报纸和新闻是商品性搅在一起。本期发表秦泽的专论:《驳“‘有偿新闻’有理论”》,就“有偿新闻”违背市场经济规范和交换原则作了论述,指出“有偿新闻”实质是权钱交易,新闻单位搞“有偿新闻”无异饮鸩止渴。秦德成的文章,也作了类似的论述。  相似文献   

5.
禁止“有偿新闻”无疑要加强新闻队伍的自身建设,特别是职业道德的建设。但是,仅靠新闻界的努力是不够的,还要靠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形成综合治理“有偿新闻”的大环境。具体说来,应该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澄清模糊认识,理直气壮地刹住歪风。在“有偿新闻”盛行的地方,大凡有这样几种观点。一曰:现在搞市场经济,一切都是商品,新闻也不例外,因此向被报道者索取补偿理所当然;二曰:“红包”是别人主动给的,“试穿”、“试用”都是别人送上门的,不要白不要;三曰: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这种现象是难免的,西方国家对这类事情也  相似文献   

6.
“有偿新闻”的要害在“有偿”。“有偿”的范围十分广泛,如果从政治经济学和社会学的角度来看,有四类“有偿”,即政治(权利)有偿、经济(物质)有偿、人情关系有偿。还有一类,则是这三者的结合:政治、经济、人情的多重利益有偿。由此可见,“有偿新闻”可分为四类:“政治有偿新闻”、“经济有偿新闻”、“人情有偿新闻”、“多利性有偿新闻”。为了获得政治权利上的某种报偿,新闻媒体或媒体中人提供传媒和新闻形式为他人所用,这就是“政治(权利)有偿新闻”。这种新闻在西方新闻界是存在的。这类“有偿新闻”的制造者,为有权有…  相似文献   

7.
中宣部等四部门最近召开“全国新闻系统加强新闻职业道德建设,禁止有偿新闻”电视电话会议,中宣部副部长徐光春在讲话中严肃指出新闻界中少数新闻单位和新闻工作者搞有偿新闻的问题,并提出具体的整改要求。在此之刨,中宣部等部委都曾先后两次针对新闻界存在的搞有偿新闻不正之风问题发出通知,三令五申,坚决制止。从近两年新闻界的情况看,新闻单位公开向企业索取“宣传费”,搞“有偿新闻”的现象已大为减少,加强新闻职业道德建设,禁止“有偿新闻”正逐步成为广大新闻L作者的一致要求和共识。然而,少数新闻单位搞“有偿新闻”的现…  相似文献   

8.
(一)、关于“有偿新闻” “有偿新闻”这个词在外国新闻学著作中没出现过,是我国新闻界某些人的“创造”,指向被报道者收取报酬的广告宣传性新闻,即“收费新闻”。1984年前后,我国个别新闻单位出现了把广告编写成新闻发表以取得广告客户钱的做法,当时叫做“广告新闻”。对此,我国新闻界绝大多数人是反对的。1987年11月颁布的《广告管理条  相似文献   

9.
有偿新闻现象与新闻法制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迈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程中 ,新闻事业出现了许多新的问题 ,其中突出的问题之一 ,便是屡禁不止的“有偿新闻”———它极大地损害和腐蚀了新闻事业的声誉和队伍。同时 ,有偿新闻还造成市场主体为竞争而对新闻媒介的不正当利用 ,它使新闻媒介失去在市场经济中应持有的公正立场和监督作用 ,这对正在形成的市场经济秩序是十分有害的。产生有偿新闻的原因不仅仅是个道德或纪律问题 ,新闻事业对急剧变化的经济机制和社会现象不相适应 ,也是其中一个原因。因此 ,必须加强新闻改革和新闻法制建设 ,禁止有偿新闻。制止有偿新闻要有长期打算…  相似文献   

10.
中宣部、新闻出版署联合发出的关于禁止“有偿新闻”的通知,引起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本刊记者走访了几位新闻界人士和企业代表,请他们就这件事发表意见。加强报纸综合质量管理梁衡(新闻出版署报纸管理司司长):在如何看待“有偿新闻”的问题上,有些人有模糊认识,中宣部和新闻出版署联合发出的《通知》。就是要向舆论界澄清这种认识。广告就是广告,新闻就是新闻,不要搞什么二类新闻、软新闻、要坚决禁止“有偿新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不完善的条件下,有一些信息性新闻不太好归类。我认为:这就要看信息的最大受益者是哪一方。如果是和人民群众的工作、生活关系密切,涉及群众最大利益的信息,则可以将这种新技术、新科研成果在新闻中加以报道、推广;如果是单纯的厂家开业、推销产品、宣传企业自身,则应列入广告。在国外,所有的新店开张、新产品上市都是以广告形式出现的。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  相似文献   

11.
怎样抵制『有偿新闻』陈伟“有偿新闻”现象成了现阶段新闻队伍建设中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这已是不争的事实。现在需要认真研究的,是如何有效地克服这种现象。新闻界自律是抵制“有偿新闻”的基础新闻自律是新闻界及其从业人员在享受新闻自由时,为了对国家和社会负责而...  相似文献   

12.
近些年来,有偿新闻困扰新闻界,人们往往把它简单地归结为新闻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失范,而实质上其诱因是极其复杂的,危害更不容忽视。有偿新闻泛滥的现实背景纵观有偿新闻发展的历史轨迹,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没有商品经济的发展,就难以有有偿新闻的产生和发展。当代新闻界的有偿新闻产生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过程中,泛滥于市场经济逐步形成和建立的时期。市场经济的繁荣给社会带来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必然给社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表现在道德行为上就是见利忘义、损人利己、图财害命、以假充真、以次充好、…  相似文献   

13.
当前,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在我国新闻界,有人把新闻说成是商品,提倡“新闻商品化”。既然新闻是商品,要“商品化”,那么,新闻自然就可以买卖,“有偿新闻”则应运而生。可以说,“新闻商品化”为“有偿新闻”提供了理论根据。提出“新闻是商品”的人的理论根据是:报纸有商品性,是商品,邪么,刊登在报纸上的新闻必然也有商品性,也是商品。关于报纸有商品性的问题,经过30多年的认识和实  相似文献   

14.
一年多来,“有偿新闻”在许多地方仍然禁而不绝。这同整个社会大气候有关;但是对“有偿新闻”行为性质的认识模糊甚至存在误区,实在也是个重要原因。 不少人认为,搞“有偿新闻”就是把新闻当作商品来买卖,因而慷慨激昂地反对新闻具有商品属性。那些热心搞“有偿新闻”的人,也就将计就计地接过商品交换的概念,把它同市场经济的大环境联系起来,为自己搞有偿新闻营造避风港。“有偿新闻”究竟是不是新闻的商品交易、究竟是不是新闻具有商品属性的表现?对这一问题实在很有进一步分析的必要。  相似文献   

15.
作为新闻界的“四大公害”之一,有偿新闻严重危害党的新闻事业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威信,损害媒体的公信力和权威性,是新闻界的腐败现象。作者认为,权力是产生腐败的温床,新闻报道权寻租是产生有偿新闻的根源,禁止有偿新闻亟待建立健全规避这种新闻公权寻租风险的有效机制。  相似文献   

16.
禁止“有偿新闻”无疑要加强新闻队伍的自身建设,特别是职业道德的建设。但是,仅靠新闻界的努力是不够的,还要靠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形成综合治理“有偿新闻”的大环境。具体说来,应该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澄清模糊认识,理直气壮地刹住歪风。在“有偿新闻”盛行的地方,大凡有这样几种观点。一日:现在搞市场经济,一切都是商品,新闻也不例外,因此向被报道者索取补偿理所当然;二曰:  相似文献   

17.
在新闻界,有这么一个论调: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新闻也具有商品属性,新闻也要商品化。这种论调为“有偿新闻”提供了“理论依据”,误导了新闻改革的方向。 有一个时期,“有偿新闻”成了某些新闻单位公开的秘密。报纸出卖版面,电台、电视台出卖时段,记者接受红包;编辑收取编稿劳务费;为企业家写的报告文  相似文献   

18.
有偿新闻是近些年来我国发展市场经济中在新闻界出现的怪现象,它是一些人利用各种采编条件、宣传手段非法、非合法的谋取利益。其表现形式尽管多种多样,实质都是以稿件或版面谋私。这个问题虽然出在个别新闻单位或少数人身上,但危害甚重。正如不久前全国新闻系统电话会议指出的那样,它腐蚀新闻队伍,损害新闻事业的声誉,影响社会主义新闻工作的性质。它背离新闻工作基本原则。违背新闻职业道德,背离了新闻的党性原则。背离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社会上造成了不良影响。对于这样一个关系人心向背,关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建立,关系党的新闻事业兴衰的重大问题,我们决不能熟视无睹。  相似文献   

19.
王平 《新闻传播》2005,(11):23-26
“有偿新闻”,在新闻界由来已久,就是新闻机构或新闻工作者或明或暗地向被采访报道对象索取一定费用的新闻。它在我国是20世纪80年代开始出现的。其具体表现主要有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20.
新闻腐败实际上是社会腐败在新闻传播领域的折射,是经济、政治腐败现象侵蚀新闻界的结果;或者说,是新闻界吸纳社会腐败的产物。新闻腐败有三大表征:版面、节目的腐败,新闻从业人员的腐败和新闻管理的腐败。事例很多,业内外人均心知肚明。过去,对于新闻界的问题,有关方面不是没有重视,反对“有偿新闻”的斗争已进行了多年。除颁发了全国性的《关于禁止“有偿新闻”的若干规定》、《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外,报业、广播电视业也相应出台了行业规定、规则、公约等。然而,从实际效果看是不尽人意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