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比博斯普鲁斯浮桥还早半个世纪的黄河大桥 我对航标、航道、河道之类,稍有一点研究。那次我在晋西采访一个水运企业,山西的朋友说要带我到永济市西南的蒲州城,看看古老黄河蒲津渡遗址,看看4尊“千年铁锚”,我一下子就亢奋起来,机会难得啊,这个遗址才发掘了十多年。  相似文献   

2.
渡渡鸟是一种生活在毛里求斯岛屿上的鸟类。由于岛上没有天敌侵袭,渡渡鸟放弃了飞翔,翅膀逐渐退化,变得又短又小,再也没有飞翔的功能;同时由于贪吃,岛上的野果又多,它就长出了一根长脖子和一只大嘴巴,每天不停地吞食野果,体内堆  相似文献   

3.
一个人一生常碰上些“偶然”,一个作者或一部作品也时与“偶然”结缘。照实说,拙作《月迷津渡》这回能忝列全国首届报纸文艺副刊好作品一等奖之林,是我不曾想到,也不敢想的。有读者来信要求我谈谈写作体会,这使我既汗颜,又为难。却之不恭,只好乘“盛名”之下的虚荣心,不避谫陋,一吐为快,乞就正于方家。一曰胸臆有真情。我是小城的“裁缝匠”,伏案编稿之余,常去近郊的白河滩畔溜达,以松神经,以舒文心。白河青波白沙,静若处子。每届春秋,时发山水,不很满,大半河而已,而那座老式的水泥桥因此而漫顶。往来之人便靠木船载渡,不然就得朝下游多走好几里过新桥去。每至黄昏,渡河者甚众。摆渡的木船中,多是男人撑船。只有一个姑娘独驾一叶小舟。因为她热情,利索,模样也顺服,船客格外多。说说笑  相似文献   

4.
船渡,心渡     
韩雪怡 《出版参考》2011,(7):I0001-I0001
我突然明白:渡,不仅是乘船从此岸到彼岸那么简单。时值初冬,天气冷得不像话,我又一次坐上了过江的轮渡。我拒绝了躲在避风的船舱内,倚在了外侧的栏杆上。既然是来吹江风的,就不能怕冷。随着呜呜的声音,渡船驶离了渡口。天气很冷,甚至有些阴森。从渡船上看天是灰蒙蒙的,很阴沉,只有远方大桥上几点灯光明亮。  相似文献   

5.
2006年春节前夕,杭州少年儿童图书馆为更好地服务少儿读者,推出“与图书共渡春节”的主题系列活动。活动一:与优秀电影“亲密接触”——精彩“电影节”。历时6天,共接待少儿读者及家长628人;活动二:杭州西湖的发现之旅——假期“博物馆之旅”。  相似文献   

6.
针对河南息县红军渡淮河的红色历史的文化发掘,文章阐述了渡淮大桥的方案设计与历史文化的融合,以及特定造型的结构设计特点,对其主要结构的组成部分进行了介绍,供同行交流参考。  相似文献   

7.
“度”与“渡”的错用,报刊上屡见不鲜,有的甚至出现在文章的标题上,仅北京几家大报的标题就有:《初渡儿童节》,《渤海渡假乐园建成》、《芬中航线喜渡五岁生日》等等。上述标题中的“渡”字应为“度”。其实,区分这两个字并不难。度——用于度假、度日、欢度、度  相似文献   

8.
大川 《今传媒》2006,(8X):30-30
对体育赛事(自然包括足球),我是不喜欢看的。不看电视转播,也不看体育新闻。记得上个世纪60年代,省体育场有一场足球赛,机关组织集体去看。谁跟谁踢记不清了,好像一方是黑人球队,反正够精彩的。开赛几分钟,我们几个不爱看球的小青年,不约而同地跑到场外树阴下乘凉去了,直到比赛结束。对体育新闻,要看,顶多看看结果,知道谁输谁赢就行了,过程从来不看。即使全地球的人被足球搅和得如癫如狂,我依然心如枯井,不为所动。可是,对贾平凹点评足球的章,却特有兴趣,一篇不落一字不丢地看。看一遍不行,还要反复看。贾平凹说,看足球是一种快乐,享受,我读贾平凹的点评章,也是快乐,享受。  相似文献   

9.
著名作家贾平凹最近赴江浙地区深入生活。这件事首先是作协党组书记翟泰丰倡议的。他十分关心贾的创作,曾在一次交谈中建议他到改革成就突出的地区去看一看。翟泰丰肯定贾平凹是一位很有创作潜力的作家,写过很多好作品,现在正处在高产期,也进入  相似文献   

10.
新书推荐     
《中国新闻周刊》2005,(15):68-68
作家出版社贾平凹2005年4月定价:38元如果慢慢去读,就能理解我的迷惘和辛酸——这是贾平凹自己对这部小说的评价。贾平凹用文字还原了改革开放20多年以来中国农民的生活面貌。在更大的层面上,作者思考的是农村的土地:为什么那么多农民纷纷离开?  相似文献   

11.
与强谈朋友是在中专读书时,后来在我们亲密无间时去了他家见了我未来的婆婆与公公,以及厉害的大哥、大姐们,在众人的挑剔眼光下,我未能“过关”。强高大、魁梧。而我呢,说好听点是“娇小”,一高一短,证如他大哥所说:我象小妹妹怎能和他风雨同舟渡人生?此事让我俩好难过,我们也只能走一段看一段。  相似文献   

12.
己卯年春节前夕一个晴和的下午,记者带着读者普遍关心的几个问题,专去大莲花池街西安市文联办公室拜访了陕西省作协副主席、西安市文联主席、市作协主席贾平凹先生。贾先生问明我们的来意后,和蔼地接过我们的问题清单。沉思片刻后,他很爽快地逐个回答了我们的提问。记者:1998年是您的丰收年。1998年春王新民写的报道中的《贾平凹文集》、《贾平凹书画》、《高老庄》以及其他小说、散文、序跋集约于1998年金秋10  相似文献   

13.
贾平凹要收研究生了。该收还是不该收?我在某报上看到一伙人在讨论。我觉得这个问题就像贾平凹该不该拉屎一样无聊,他们竟然讨论得津津有味。 赞成的一派认为贾有着丰富的文学写作的实践经验,教几个中文专业的研究生还不是小菜一碟吗?而反对的一派则认为贾作为一个当年的工农兵大学生,缺乏更高学历,他的理论水平能保证执教研究生吗?当然,我也注意到赞成派多为作家,而反对派多为学者,或许这便是这场无聊讨论的构成基础。 如果没有搞错的话,我想这该算是教育问题,而非文学问题,是贾平凹名誉教  相似文献   

14.
秦腔     
上海大学中文系教授王鸿生说,在这个不把语言当回事的时代,贾平凹的这部作品以“流水慢板似的文字,不露痕迹地还原了生活本身”。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郜元宝也对贾平凹小说中“无边无际没完没了的闲言碎语”印象深刻,称在这部作品中贾平凹抛开了性崇拜、魔幻故事等他以往作品中常见的元素,写了一个封闭的故乡。华师大中文系教授倪文坚称《秦腔》“是一部非常当下的作品”。  相似文献   

15.
流言四起时,贾平凹曾突然"消失",他后来对记者称自己当年好比是"休了一个产假",此产假专为《废都》而休。1993年9月初,贾平凹"不辞而别"悄然隐身,一时有关贾平凹"失踪"的小道消息漫天飞。  相似文献   

16.
有一天我同郑桓武谈话时,他告诉我说:“有一个叫王老虎的军人,他带了一批部队,在仙桃镇占地为王,谁去就打谁,杀人如麻。”我向县政府的几位科长打听,几位科长也异口同声,说王老虎是一个杀入魔王,残暴无比,但我又听人说,日本人的部队过来,他也打。从后面一条中,说明他是抗日的,一个抗日的军人,为什么会这样呢?于是我动了去采访他的念头。我把这个念头告诉了郑桓武,他大为吃惊,而且坚决反对,他认为一个重庆来的记者,非被他活埋不可,说年纪轻轻,风华正茂,何必冒此危险。我说,我和这位王老虎无怨无仇,素不相识,我去采…  相似文献   

17.
《文献》季刊2004年第3期刊出关于日僧戒觉《渡宋记》的校注,现略补说《渡宋记》存于日本的版本及相关研究成果,以期裨益学林。戒觉自抄本今已佚,现存宫内厅书陵部的是戒觉自抄本的手抄本。截至目前为止,《渡宋记》的翻刻和译注本主要有:宫内厅书陵部编《伏见宫家九条家旧藏诸寺缘起集·渡宋记》(图书寮丛刊,明治书院,1970年)、桥本义彦著《贵族的世纪》附录《渡宋记》(讲谈社,1975年)、天台宗典编纂所编《续天台宗全书》史传2《渡宋记》(春秋社,1988年)、宫内厅书陵部编《僧庆政关系资料·渡宋记》(宫内厅书陵部,1991年)、宫内厅书陵部编《僧庆政关系资料·渡宋记》(八木书店,1991年)等。  相似文献   

18.
李秀山 《今传媒》2005,(2):56-56
这个题目仿了人家贾平凹的说法,贾平凹把编辑称“读稿人”,把编辑的话称“读稿人语”。我觉得既巧妙,亦切贴。  相似文献   

19.
我年轻时,有一回得了病,住进了医院。当时医院里没有大夫,都是工农兵出身的卫生员——真正的大夫全都下到各队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去了。话虽如此说,穿着白大褂的,不叫他大夫又能叫什么呢。我入院第一天,大夫来查房,看过我的化验单,又拿听诊器把我上下听了一遍,最后还是开口来问:你得了什么病。原来那张化验单他没看懂。其实不用化验单也能看出我  相似文献   

20.
2006年,作家贾平凹多次在公共场合露面,亦接受一些媒体采访,就个人话题和公共话题,发表看法。已到知天命之年的贾平凹,文学创作进入了一个高峰。去年《秦腔》的出版发行,为他赢得了很大声誉。复旦大学教授陈思和介绍说,《秦腔》出版后,复旦开过一个作品研讨会,气氛空前热烈。“我第一次看到一个当代作家如此受欢迎。中型礼堂坐满了人,大草坪也坐满了,像群众集会一样,换到大礼堂,又坐满了,连走道也站满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