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窥视:人际传播与大众传媒的制造 近几年来,"剩女"已经成为街谈巷议、报刊杂志和影视传媒热议的焦点.以此观之,"剩女"既是个社会现象,也是一个重要的性别传播问题.但是学界同仁从社会学角度研究"剩女"成因的不少,从性别传播角度讨论"剩女"在人际传播和大众传媒的生产与制造,及其所隐含的性别与社会意义,却无多.  相似文献   

2.
陈晨 《大观周刊》2013,(12):320-320,324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青年女性相对男性的依附程度日益下降,越来越多的高学历、高收八、高智商女青年从迈入社会起,就倾向于把精力投入事业,以致错过了谈婚论嫁的黄金年龄段,迟迟无法找到婚姻的归宿,她们,正是当下被称之为“剩女”的一个特殊群体,已经日益戍为社会的热点,甚至是焦点之一。“剩女”现象的出现,既有其深层次社会外因,更囿于“剩女”群体独特的心理内因.笔者从心理学研究的七个角度,尝试提出了改变“剩女”现象的方法,旨在帮助“剩女”发现自身问题症结,加强自我心理调适,在人际交往特别是与异性交往中提升魅力,把握机遇,创造幸福。  相似文献   

3.
周志懿 《军事记者》2006,(11):50-51
近年来随着媒体形态不断丰富,学界对传媒行业的理论研究从“注意力”过渡到了“影响力”。影响力是指媒体所传播的信息被受众接收并接受,进而改变其态度和行为,产生对传播主体有利的力量。站在传播主体的角度来讲,影响力无疑是他们共同追求的目标,无论是社会公共主体所追求的社会影响力还是广告主所追求的能促成销售的广告影响力。然而站在媒体内部的竞争角度上说,则更多的侧重于传播过程的竞争,因为更有效的传播方式与手段必然产生更好的影响力。一、什么是媒体的传播力纵观学界对“传播力”的研究,除了广告界与电视媒介方面对传播力一词有…  相似文献   

4.
海德格尔曾言“技术是时代的座驾”。技术发展带领人类进入“第三媒介时代”,迎来数字化生存空间,设备智能化的提升虽丰富了个体生活场域为其带来诸多便捷性,但同时给媒体生态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造成媒体脱责化倾向,逐步呈现“刷屏上瘾”式社会隐忧。本文将从“刷屏”与“刷屏上瘾”意涵解读入手,从社会学视角透视当前“刷屏上瘾”行为实践的生成语境,解读媒体脱责化倾向与“刷屏上瘾”行为主体之间的内在张力,并就“刷屏时代”所呈现的指征,从传播生态、传播规则、传播价值、传播内容维度窥探媒体社会责任履职的新生约束力;从权责关系、媒体治理与网络生态角度为破解“刷屏上瘾”行为提供新视角与新思路。  相似文献   

5.
王鹏  魏婷婷 《新闻世界》2009,(10):158-159
白居易是“讽喻诗”概念的最早提出者,也是讽喻诗创作的积极践行者。他的讽喻诗中流露出的诗论主张与现当代的传播思想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从传播功能看,白居易的讽喻诗强调诗歌的现实批判功能,这与当代新闻传播具有的社会监视功能相契合;从传播原则看,白居易讽喻诗强调的真实的审美取向与当代新闻传播的真实性原则相契合;从传播技巧看,白居易的讽喻诗所采用的表达方式与技巧同当代新闻传播对传播效果的要求相契合;从传播效果看,白居易具有自觉的传播意识,其讽喻诗上至宫廷,下至民间,均获得广泛的传播。  相似文献   

6.
论知识传播在知识经济发展中的社会功能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信息的生产(探索创新)、分配(传播交流)和消费(应用转化)基础上的经济”为立足点,从社会系统分析的角度,着重探讨论述了社会知识传播活动在知识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主要功能,以论证社会对知识传播事业建设予以重视和支持的客观规律性和现实必要性。  相似文献   

7.
中国传统社会皇权至上的政治格局决定了当时“定于一尊”的传播体制,也就是说,皇帝本人,他“不仅是社会最权威的信息发布者,又是社会信息最权威的裁断者”。这种传播格局对传播效果和传播双方来说都有与一般的传播活动所不同的特点,特别是对未成年的皇帝,也产生了独特的影响。同时也赋予了其特殊的传播学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8.
提升社会组织传播效果,是扩大社会组织社会影响力的重要渠道,也是促进社会组织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综合四大经典受众理论观点,建立起“微观-中观-宏观”受众理论分析框架,从受众理论视角探究社会组织传播效果提升路径。研究发现上海社会组织的传播已初步建构了涵盖主体、受众、媒介、内容的工作体系,但尚存在传播效果不佳的问题,其根本原因在于其忽视受众的单向传播。为了改变社会组织的“弱传播”,社会组织既要“走新”又要“走心”,还要尝试将“粉丝”转化成“粉头”,不仅要“留住”受众,还要将社会组织所推崇的理念“留驻”于受众,进而有效提升社会组织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9.
针对微信朋友圈和微信公众号在社会热点事件上引发的情绪化表达,从传播诉求的角度分析当前微信情绪化表达的社会背景和表达诉求,得出微信情绪化传播是公众现实诉求、社交表达诉求和自媒体行业利益诉求三者的共谋,而其背后是国民理性言说素养的缺乏和新媒体共同体在达成共识上的偏差,文章认为只有通过从“制造共识”走向“创造共识”,才能使微信规避情绪化表达,走向理性言说.  相似文献   

10.
传播结构与社会话语生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播结构是社会结构的主要构成因素,以大众传播为核心,与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共同构成了社会传播结构的不同层次.从其本质看,传播结构是以社会意义构建为核心的话语生产系统.传播结构对社会整合、社会价值的重构,对"公共领域"的形成和发育,都有直接的影响.本文通过考察传播结构的基本内涵,从传播结构的社会话语生产特征出发,围绕媒介框架、结构二重性及新闻场域等理论,探讨了传播结构的意义生产模式,分析了传播结构与社会话语生产之间的深层关系.  相似文献   

11.
群聚传播模式成为现代性的加速逻辑在互联网时代的具体呈现,信息传播技术超越工业制造技术,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新引擎。立足于网络社会传播变革的本质特征,《互联网群聚传播》聚焦互联网传播中多类型的极端多元主体,从传统的身体聚集转向互联网的注意力聚合,围绕常态化的社会集合行为,对信息现代性张力带来的传播逻辑及社会变革进行深度剖析。该书作者首创“群聚传播”概念,通过分析主体关系偏向、网络行为与心理、传播特性和信息生产四个维度,揭示当下互联网传播的底层逻辑与风险社会治理的核心,旨在减少社会秩序、社会管理乃至社会发展进程的不确定因素,拓展中国互联网治理的新视野,重塑信息社会的现代性价值。  相似文献   

12.
吉峰  张恩普 《传媒》2015,(12):60-61
道格拉斯·凯尔纳提出“媒介奇观”(media spectacle)的概念,在从批判的角度反观大众传媒娱乐化现象后指出:“那些能体现当代社会基本价值观、引导个人适应现代生活方式,并将当代社会中的冲突和解决方式戏剧化的媒体文化现象,它包括媒体制造的各种豪华场面,如体育比赛和政治事件.”传媒时代下,通过多元化的媒介形式,在一定时间段内,不断地制造话题,吸引更多的人注意.各类多元化的媒体是适合制造大众关注焦点的绝佳平台,活泼的文字、知名人士的参与、画面的绚烂多彩、艺术作品的精美华丽、影视作品中动人的故事等,这些都可以为妈祖文化娱乐化传播提供出创造“媒介奇观”的契机.而“媒介奇观”的存在,也正是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的一种难以规避的文化症候.  相似文献   

13.
本文是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五”规划研究项目:“知识传播与知识经济互动关系研究”[项目号M3-019]的系列研究成果之二。(编者注:其成果之一,即论文《论知识传播》,发表于本刊2000年第4期。)本文以“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信息的生产(探索创新),分配(传播交流)和消费(应用转化)基础上的经济”为思维立足点,从社会系统分析的角度,着重探讨论述了“知识传播事业”的五大构成要素,为深入研究知识传播与知识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科学传播是近年来兴起的交叉学科理论,不仅强调知识的传播,也强调科学思想、文化、观念的普及,提倡以“传播知识”作为起点,构建一种具有可持续性和人文特色的传播模型。本文阐述科学传播理论与科技图书之间的对应关系、科技图书所具有的科学传播功能,进而对图书所建立的传播模型进行总结、提炼。研究发现,专业类图书、教材类图书、“科学文化图书”建立了一个包含三个嵌套层级的、从“学科内部”向广义的社会世界发散的传播圈层,它尤为强调对科技的社会效益和社会价值的推广和传播。就学理意义而言,本文引入了一种新兴理论视角,同时也在科学传播的观照下比较详细地阐释了科技图书的社会属性和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15.
《新闻界》2016,(13)
本文梳理了功能主义传播观发展的历史脉络,通过比较的视野讨论了功能主义传播观的三个预设,即"传播的功能即传递意义"、"社会结构是预先给定的"、"传播主体是理性主体"。本文强调这三种预设虽然是该研究的逻辑起点,但如果一味不加反思地将其运用于当代传播研究之中,必然会造成其研究的局限乃至狭隘。本文通过将其理论预设置于比较的视野之中,探索了各个学科的学者分别从不同角度阐释了"传播功能"、"社会结构"、以及"传播主体"的不同解读,有利于打开功能主义传播观之外更为宏大的视野。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当代社会的发展,社会分化、文化分化不断加剧。传播分化的问题也凸显出来。就我国传播学研究领域而言,传播分化是一个新问题,对其内涵,以及由传播分化所引起的传播冲突、传播失衡等问题,尚需深入的理论分析和探讨。本文对传播分化的基本内涵、传播分化的形态及现实影响等问题进行初步的理论梳理和探讨。  相似文献   

17.
周杰  郝萍 《新闻前哨》2007,(4):51-52
在数字信息传播时代,也许有一天,人们会看到那些高耸云霄的“东方明珠”式的建筑变成电视的历史遗迹。正如有些学者所指出,当代传播技术革命的一大后果是促使社会发生“权力的转移”。这种权力的转移,对传统的大  相似文献   

18.
传媒起源于人类的社会生产和生活,它的基本职能是传播信息,它满足的是人们对于客观世界的“知的权利”。新闻报道是传媒活动的核心,是关于信息的传播活动,从新闻事业的发展来看,新闻报道就是新闻单位基于公共利益,对事实或信息的传播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19.
黎子琳 《东南传播》2022,(2):102-105
作为20世纪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德国学者,本雅明的哲学思想,即论社会发展、社会批判和社会革命,对当代文化传播颇有启示价值。第一,论社会发展的思想。他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原理,将艺术发展与社会发展相结合,指出社会在“扬弃”中发展,这启示当代文化传播注重人民性。第二,论社会批判的思想。他从对艺术的态度、艺术的内容和大众媒体的特点的转变,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下,艺术被资产阶级控制,被迫为其服务的现实,这启示当代文化传播应坚持正面性。第三,论社会革命的思想。他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立足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当下”,分析艺术发展的深层原因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互动的结果,预示了社会革命的途径,这启示我们文化传播需加强现实。尽管本雅明的哲学思想有一些不足,但可以适当汲取其中的精华部分,有利于我们做好当代文化传播。  相似文献   

20.
媒体道德辩护—兼论传播伦理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迅猛发展的大众传播媒体是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标志,在我们的社会中,几乎每一个人都成为至少一种传媒的忠实“俘虏”。但问题也随之而来:随着大众传播活动的迅猛发展以及各类组织普遍性的传播参与,传播道德问题显得日趋突出。从现在的情况来看,因为职业自律、侵犯公众隐私权、传媒的社会责任、文化建设等等道德“罪行”,大众传媒被推上了当代社会的道德法庭,正接受社会的道德审判。在这里,每个人都成了理所当然且理直气壮的审判官。诚然,大众传播媒体的功能不仅囿于报道、劝说、陈述、娱乐,人们还有理由期望它能把握事实总体上的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