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所谓深入采访,就是根据采访需要,深入实际,深入群众,调查研究,不但弄清事情的来龙去脉,而且认识事物的本质,为写出高质量的稿件奠定雄厚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王晓鸥 《传媒》2001,(11):44-46
穿行原始森林 下山跌跌撞撞,不由微微屈膝,重心后倾,增加阻力,避免跌倒。才冲过陡坡,眼前横着一块百米长的大冰坂,年复一年的积雪覆盖而成,突兀在褐色的山崖上,远看像雪舌头。我不知怎么走?会不会有冰窟窿?旺堆说,用脚跟踩着他的  相似文献   

3.
深入采访是表现深刻主题的需要明确报道思想,表现深刻的主题,这是新闻写作的起码要求。只有通过深入的采访,掌握最具说服力的材料,才能写出有影响的新闻稿件。要做到采访的深入,必须做好采访前的准备工作。首先要确定采访对象。采访对象选择恰当了,获取自己最需要的材料、要达到自己的写作目的就会容易得多,否则将会做许多无用功。因此要对入选的采访对象进行  相似文献   

4.
5.
6.
陈剑 《新闻与写作》2000,(11):42-43
一篇好的通讯的产生,除了作者须具有较高的政策理论修养、思想道德情操和娴熟、高超的文字驾驭、表达能力外,还应具备深入、扎实的采访作风。这是因为: 深入,才能抓住重大的题材 什么是重大题材呢?我认为,重大题材就是实际工作和生活中带政策性、方向性的问题,就是与人民大众利益悠关,急需解决的问题。要反映这些问题,就只能到基层去,到实际工作中去调查、了解,去倾听群众的反应。 从这个意义而言,重大的报道题材,是来自基层,来自实际工作和生活之中。作为记者,就应该积极深人实际,抓住线索,追问到底,由此而取得重大题材…  相似文献   

7.
8.
《声屏世界》2000,(7):1-1
我国新闻界的同志总是习惯用两句话来形象地说明采访在新闻工作中的重要性。一句话是“脚板底下出新闻”,另一句话是“千斤采访四两写”。这两句话虽然有些夸张,但它们一针见血地点出了采访在新闻工作中头把交椅的地位。美国《塔尔萨论坛报》的记者鲍勃·福尔斯曼甚至认为:“笔下的功夫不强,照样能当一名出色的记者,但不善于进行访问是绝对当不好记者的。”为什么中外新闻界都如此重视新闻采访呢?道理很简单。首先,采访是新闻活动的起点,是新闻事实通向新闻报道的唯一桥梁。社会上每日每时发生着无数的新闻事件,各种新闻媒体每天也…  相似文献   

9.
掐指算来,从4月28日领命赴闽采访军区抽组赴京抗击非典的医疗队员们,到他们6月23日凯旋,时间长达40多日。我与两个分部和三所医院的新闻骨干们共同写下了近百篇见诸报端的消息、通讯等近10万字新闻稿。那些日子,我时时被感动着。我有责任记下这段历史,以飨同仁。4月下旬,SARS病毒最肆虐的日子,人们几乎很少出门,可以说到了谈“非”色变的地步。国内不少航班已经停飞,旅客锐减,我受命采访南京军区抽组赴京抗击非典医疗队的事迹,说实在的,当时既兴奋又有些担心,同时又感到压力和光荣。因为那时SARS并不为人所知,极易感染,感染上了就有生命…  相似文献   

10.
走进报社,担任驻站记者和要闻版编辑已经二十多年了,我却时常想起当年在乡村当业余通讯员时,陪同中央媒体三位记者在基层采访的事儿。特别是今年初新闻系统开展“三项教育”和“三贴近”活动以来,当年陪同三位中央媒体记者采访的情形更加清晰,久久难以抹去。  相似文献   

11.
走进报社,担任驻站记者和要闻版编辑已经二十多年了,我却时常想起当年在乡村当业余通讯员时,陪同中央媒体三位记者在基层采访的事儿。特别是今年初新闻系统开展“三项教育”和“三贴近”活动以来,当年陪同三位中央媒体记者采访的情形更加清晰,久久难以抹去。  相似文献   

12.
龙传永 《新闻窗》2008,(3):67-68
在新闻采访中,我们常常想得到独家新闻,那么,怎样才能做到迅速及时地报道新闻事实,捕捉到鲜活新闻呢?  相似文献   

13.
成 功的 舆 论监 督一 定 是有 深 度的 ,唯其 如此 ,监督 才 会有 所触 动、有所 震撼 。 而 这种 深 度,来 源 于深 入 。 首 先是 对 生活 、对社 会 、对 人 的深 入 。一 个搞 舆论 监 督的 记者 ,如 果整 天浮 在上 面 ,听 不到 民 间的 呼声 和疾 苦 ,不 知道 社会 的热  相似文献   

14.
风景秀美的重庆市辖有一个巫山县。巫山县城虽然不大,恶性大案却出了不少。1998年,县公安局一个巡警队员枪杀县长,惊动了国家公安部。事隔一年,县公安局两名警察在执行押解犯罪嫌疑人的任务时,竟邀请当地有名的“痞子”,也是被押解嫌犯的“仇敌”李某同行,任由李某安排食宿。结果造成了嫌犯落江、生死不明的严重后果,再一次地惊动了国家公安部。在这两个警察受审时,《重庆商报》主任记者方春光和另一名记者前去采访。采访期间,他们不断接到群众投诉,反映巫山县治安不好和县公安系统问题严重。怎样才能辨别这些投诉的真伪?问…  相似文献   

15.
赶赴污染现场。记采访受阻、甚至遭受迫害、殴打的事时有耳闻,但未料这种事情竟会落到自己的头上。那是在去年11月9日,我接到去山西拍摄环境执法检查的任务。经简单的准备之后,便随同社会新闻部的记蒋晓平和国家环保总局环境执法检查组张志敏处长率领的任隆江、中国环境报记王娅等一行六人驱车赶往山西进行巡视采访。任隆江在这次任务中兼司机。  相似文献   

16.
李竞 《青年记者》2000,(3):43-43
电视观众对新闻节目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对记者在新闻采写质量上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采访是否深入,不仅直接影响到任务完成的好坏,而且还影响到新闻报道的成功与否。目前,县级台记者在采访上存在诸多问题,比较突出的就是“两多”,即跑会多、跑机关多。这两多导致记者新闻采访“五少”;即:深入采访少,掌握第一手资料少,了解新鲜事物少,摸到新动向少,发现新问题少。表现在新闻报道中,就是精品力作少,而不痛不痒、无棱无角的  相似文献   

17.
从时间意义上说,采写效率是新闻的生命.而提高采访效率是提高写作效率的前提。采访效率低下。即使记有“七步成诗”之才,恐怕也无济于事。采写好比做饭.采访得来的材料是米,记的笔力是柴,有米无柴,徒叹无奈;有柴无米,烧穿锅底。  相似文献   

18.
当记20多年,采访活动中我经常需要与各种人物对话。与他们对话的成功与否往往决定稿子的成败。而对话的机会又往往受各种条件的限制,稍纵即逝。因此,把握住机会,提高对话的“效益”便显得十分重要。[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汉语里有一个“临阵磨枪”的成语,本意带有一定的贬义,形容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事到临头才作准备。但后来人们为了给自己临时才着忙找借口,在此成语后加上“不快也光”,词义发生变化,带有了一定的褒义。临阵磨枪,不快也光,对我们新闻采访却是一种不可缺少的手段。  相似文献   

20.
蔡晖 《军事记者》2007,(2):18-18
军事新闻采访,是对军事新闻事件的整体认知、了解和对素材采集、整理、归纳的过程,是围绕新闻写作而开展的最重要的前期工作。没有军事新闻采访,就没有军事新闻的形成和发布。因此一个优秀的军事记者,必须首先是一个优秀的新闻采访者。那么,怎样才能搞好军事新闻的采访呢?因素很多,但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记者对军事知识的积累,并把这些知识成功地运用到整个新闻采访和写作之中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