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氏文通〉读本》是研读我国第一部系统语法著作《马氏文通》的最佳版本,但因其编著者未采用初版《马氏文通》、失校和解读方法等方面的原因,使这部巨著尚存一些可以补正的地方。  相似文献   

2.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指南录〉后序》一文 ,有一个句子“死生 ,昼夜事也” ,课本是这样注释的 :“死生是早晚间的事情 ,意思是随时都有死的可能。”对这条注释 ,我觉得有必要辨明一下。在这里 ,对“死生”一词的翻译只选取了“死”的意义 ,而舍去了“生”的意义 ,如此 ,则造成了前后内容的不一致 ,这样的注释是令人费解的。我认为应把它当作偏义复词来理解 ,意义偏向“死”一词。其一 ,偏义复词是古文中一种特殊的词语构成现象 ,出现频率高 ,运用非常普遍。其特点是一个词由两个词义相近、相对或相反的语素构成 ,其中一个语素表示意义 ,…  相似文献   

3.
《〈指南录〉后序》注释商榷湖北十堰市令坚《〈指南录〉后序》一文在“不幸吕师益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予羁縻不得还,国事遂不可收拾。”句下注解:“[吕师盂]南宋叛将吕文焕之侄,任兵部侍郎,暗通元军。[贾余庆]南宋的右丞相,充任祈请使至元军。他和昌师益...  相似文献   

4.
初语一册所选《〈论语〉十则》的注释存在不少问题,兹商讨辨析于此。 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学”,教材未注,但从其对“时习之”的注释——“时常地复习”中不难看出,教材是将“学”理解为“读书”(即学习书本上的知识)的。这种理解尽管有所本,但却不全面。纵考《论语》中所出现的65个“学”字,都是指与近代哲学中所说的感性认识相似的一种认识活动,其内容和对象是相当广泛的,“学而时习之”之“学”,绝非仅指学习书本知识。明焦始《焦氏笔乘》即引赵仲修语云:“(公)且道‘学而时习之’以何为学?……所谓学,非记问诵说之谓,非绵章绘句之谓,所以学圣人也。”程树德《论语集释》亦云:“今人以求知识为学,古人则以修身为学。”  相似文献   

5.
一、“来即我谋”的“即”(《卫风·氓》)“来即我谋”,教材(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译为“到我这里来就是商量婚事的”,并注“即”为“就”。笔者曾让学生阅读注释后回答“来即我谋”中的“即”是什么意思,学生异口同声答“就”。再问这个“就”又是什么意思,不少学生感到为难,有的说是“就是”,有的通过造句说明这个“就”是副词,还有一些学生则显得很不耐烦:“就”就是“就”,哪还用得着再解释?不知学生的理解是否正是注者的意思。其实这个“即”应当是“走近,靠近”的意思。商务印书馆《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即”的第一义“走近,靠近”就…  相似文献   

6.
钱锺书《谈艺录》主张《锦瑟》"略同编集之自序"能够自圆其说,但不足采信。对"以史证诗"的不满导致钱锺书轻视了张采田《玉溪生年谱会笺》有价值的解诗线索。钱锺书之前的文人,已经用"诗史互证"法对许多古诗做过正确的解释,钱氏所论并不能否定"以诗证史"作为具体解诗方法的实践价值。在张采田、程千帆解诗的基础上,《锦瑟》全诗都可以解释成与李德裕有关:该诗主要为李德裕贬死崖州及归葬事而写,李商隐并由此感喟"万古良相"政治人生的浮沉。  相似文献   

7.
高中语文第二册《(诗经)两首》之一《氓》中有“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句,课本解释“载”为“动词词头,无义”。而翻译“载笑载言”为“一面笑来一面讲”。这会让学生产生异议。  相似文献   

8.
《〈论语〉十则》选人初中语七年级上册(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后两处注释我以为是值得商榷的。下面试作分析。  相似文献   

9.
一、“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利害”课本注释为“指个人的安危”,这是有悖原意的。人死万事休,还谈何个人安危呢?实际上,文天样之所以“欲求死”,正是出于个人利害方面的考虑,觉得死比生好。据我看来,这里“利害”当指“国家的安危”。因为文天样出使元营的目的本是“以口舌动”元,“求救国之策”,但由于叛臣作梗,不仅救国不能,自己回去也无望了,这样自己活着还有什么意义呢?不如一死了之。至于国事如何收拾,则不愿顾及了。这无疑是无可奈何时的愤激之辞,他后来的“隐忍以行”的行动已作出了  相似文献   

10.
《〈风〉〈骚〉比较新论》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经>、<楚辞>是中国诗歌史上两大典范作品,是风骚传统的源头.李金坤的<〈风〉〈骚〉比较新论>将自然生态学引入<风><骚>比较研究,实为创举.对王夫之、朱自清等旧说予以驳正,新人耳目.  相似文献   

11.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所选的《离骚》,有一个难句:“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书下的注释是:“(因为)我的芳香和光泽杂糅在一起,(所以)惟独我光明纯洁的品质还没有亏损。”这个注释有如下的毛病:[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杨绛的《老王》是新教材中的亮点。作为新时期散文大家杨绛选入教材的第一篇文章,自然引起了众多学者的注意,解读的文章也层出不穷。在2007年第4期的《语文学习》中就专门编辑了"读《老王》,  相似文献   

13.
高中第三册语文新教材《〈诗经〉三首》中有几个解释和课前的提示我觉得有点儿不妥,现表述如下,以就教于同行和专家。疑一《卫风·氓》中有一条对“淇则有岸,隰则有泮”的注释。教材释为“意思是什么事物都有一定的限制,反衬男子的变化无常”。我  相似文献   

14.
【自读导言】  自读要求  1.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 ,能快速从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理清思路 ,理解作者思想、观点,明确课文中心意思。  2.在教师指导下能对课文内容进行一定的阐发、评价和质疑,并能理解故事中“无知山谷”“知识的小溪”的象征意义和“先驱者”“守旧老人”这两个形象的典型意义。  学习重点  1.指导学生琢磨、领悟课文中蕴涵丰富哲理的语句的含义。  2.明确本文在构思和表现手法上的特点,并能从中受到启发,从而借鉴、吸收。  (解说 :这是一篇很有特色的序言,指导学生自读本文,一定要紧扣本单元教学重点。…  相似文献   

15.
山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陈志明主编的《(马氏文通)(读本)例释》一书,于2006年11月由大众文艺出版社出版。  相似文献   

16.
中学语文注:“(tóu),使弯曲.”欠详.“以”无注,容易误解为连词.“(车柔)”,本是车轮的外围,亦称“辋”,《释名·释车》:“罔也,罔罗周轮之外也,关西曰(车柔).”课文中用作动词,指用火烘木,使之弯曲形而制成(车柔)的工艺,在这个意义上,与“揉、“煣”相通.《易·系辞下》:“操木为耒.”《考工记·轮人》:“轮人揉辐必齐.”又,《汉书·食货志上》:“揉木为耒.”颜师古注:“煣,屈也.”“(车柔)”、“揉”、“煣”音义无异,只是造字着眼点不同而分别采用了不同形旁而已.  相似文献   

17.
宋人黄休复《益州名画录》是一本重要文献。四川人民出版社于1982年出版了何韫若、林孔翼的注释本,对学术界是一大贡献。其卷上《黄筌》谈到“至少主广政甲辰岁,淮南通聘”,又卷中《黄居寀》谈到“淮南通好之日,居寀与父(黄筌)同手画《四时花鸟图》”。何、林两位同志对“淮南通聘”与“淮南通好”的注释是:“指甲辰(后蜀广政七年——九四四)年后蜀与当时据淮南的吴国(杨隆演之子杨溥当国)相互派遣使节搞好关系。”(见53页)据《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十国春秋》及其他史书记载,淮南泛指淮水以南地区,大致为今江苏、安徽两省长江以北、淮河以南的地方。广政七年(944),此时杨溥的吴国(921-342)已被李昪的唐(史称南唐)政权代替了。南唐是李昪于吴国杨溥天祚三年(937)代吴称帝建立的国家,定都金陵(今江苏南京)。南唐的国土已超过长江以南。广政七年(944),李昪已不在世,乃其子李璟在位。由此可证,后蜀在广政七年(944)与“淮南”通好的对象是南唐李璟政权,而  相似文献   

18.
高中语文课本第三册课文《云赋》引用了屈原的《九歌·云中君》中的诗句。编者对其中“览冀州兮有余,横四海兮焉  相似文献   

19.
《(红楼梦)和(桃花扇)》用的是比较批评的模式,说明了它们的借鉴关系,《(红楼梦)里竹与梅》用了人类学批评的模式,写出了竹与梅的“有形存在”及“象征意义”。由于批评模式的不同,使得结构上、人物形象上、主旨的理解上有差异。  相似文献   

20.
<正>读了《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0年第2期所载黄岳洲先生《〈伐檀〉〈硕鼠〉的语言分析》一文。这篇文章从文字、音韵、语法、训诂等角度对这两首诗的语言作了深入细致的分析。对于广大青年古汉语爱好者来说,确实是一篇难得的好教材。但是,我觉得文中还有个别地方不尽妥当。为此,我从学习的角度把这些问题提出来,并附以个人浅见,以求得古汉语前辈及黄先生指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