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爱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教育的原点,没有爱教育就成了乌托邦式的教育;爱是教育的根基,没有爱教育将失去支撑;爱是教育的名片,没有爱教育就无法说明自己的身份;爱是师德的核心,没有爱教师所有的教育活动将苍白无力。师爱是教育的源头活水,是师生间最珍贵的情感元素,是最富有价值的教育资源。师爱是教育的全部阐释,教育就是一场"爱的旅行",师爱是教育的生命归宿,是教育的前言后记。教育呼唤着师爱,师爱滋润着教育。有了这份爱,就能以  相似文献   

2.
教育是什么与什么是教育是两个不同的命题,可以从不同角度对其做出区分。从逻辑学的角度来讲,教育是什么探讨的是教育概念的内涵,揭示的是教育的本质,而什么是教育则讨论的是教育概念的外延,即概念的适用范围;从教育理想与教育现实的角度来讲,教育是什么蕴含着人们对理想教育的追寻,而什么是教育则是对教育现实的反思。只有清楚二者的区别,才能把握教育本质,警惕大量非教育及反教育行为,从而使教育实践向本真意义上的教育逼近。  相似文献   

3.
价值教育智慧是教师对教育的属性满足自身需要的关系的合理评价,其样态表现为教育情感、教育意志、教育信仰。教育情感是价值教育智慧的基础,教育意志是价值教育智慧的动力因素,教育信仰是价值教育智慧的最高追求,三者有机统一于价值教育智慧中。教育知识转化为价值教育智慧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教师通过构建教育知识的理想形态和运用教育知识正确地评价自己,能够化教育知识为价值教育智慧。  相似文献   

4.
作为反思教育思想前提的教育哲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存在,揭示教育发展的合理性和创造合理性教育的学问。教育存在包括教育现象和教育思想。教育发展的合理性就是教育发展的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教育科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对象是教育现象,方法是实证,任务是揭示教育规律,目的是创造合规律性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教育哲学是反思教育思想前提的学问,对象是教育思想,方法是前提反思,任务是反思教育思想的前提,揭示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的合理性,目的是形成对教育的整体的和根本的认识及系统的教育观,沟通教育的必然、实然和应然之间的联系。教育学的科学化即教育学的合理性,教育学实现科学化必须通过研究教育发展的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创造合理性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  相似文献   

5.
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的基本教育理论。是其教育思想的核心。也是中国现代最重要的教育思潮。什么是生活教育?陶行知说:“从定义上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是生活决定教育、教育改造生活,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6.
师范学校注重“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教育教学活动中体现“以人为本”理念的途径和方法。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人是教育的中心,也是教育的目的;人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归宿;人是教育的基础,也是教育的根本。一切教育都必须以人为本,这是现代教育的基本理念。  相似文献   

7.
尊严是教育的应有之义,尊严教育是时代对教育提出的要求。尊严教育是一种教育理念,同时也是一种教育实践行为。在学校教育中,尊严教育的行为主体应该包括校级领导、教师、学生、家长乃至社区成员。尊严教育是校长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崇尚尊严氛围的教育;是教师赢得尊严的教育过程;是培养学生尊严感的教育;也是广大家长体验尊严共建尊严的教育。  相似文献   

8.
尊严是教育的应有之义,尊严教育是时代对教育提出的要求。尊严教育是一种教育理念,同时也是一种教育实践行为。在学校教育中,尊严教育的行为主体应该包括校级领导、教师、学生、家长乃至社区成员。尊严教育是校长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崇尚尊严氛围的教育;是教师赢得尊严的教育过程;是培养学生尊严感的教育;也是广大家长体验尊严共建尊严的教育。  相似文献   

9.
汪蓉 《成才之路》2014,(22):1-1
正宽容教育是教师的一种教育教学方法,宽容教育品质则是宽容教育这种教育教学方式稳定地存在于教师教学实践中的恒定反应。简而言之,宽容教育是一种教育方法,而宽容教育品质则是宽容教育方法的稳定存在,成为教师稳定的教育方式,是教师应当具备的一种教育品质。前者是一种教育方法,后者属于个体品质的构成范畴。师范教育是培养教师的专门教育,是教师教育的最初阶段,也是其最基本阶段。师范生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着未来人才  相似文献   

10.
大学人文教育与人的解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人文教育即人的教育。正常的教育以人本身为目的,人文教育以人本身为直接目的。人文教育是赋予人以人的精神的教育,是使人维护和发展自由的教育,是使人成为自由人的教育,是使人更智慧的教育,是使人更像人的教育,是使人获得解放的教育,因而,人文教育具有引领大学教育的作用。凡一流大学必拥有一流人文教育,凡没有一流人文教育的大学成不了一流大学。  相似文献   

11.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新课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高等职业教育在我国已经得到起步和发展。当前面临如下新课题:如何认识高等职业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如何办出高中业教育的特色;如何加强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建设;高等职业教育如何向高层次发展。解决这些问题将进一步推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基于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结构的现状,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迅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有机结合的复合教育,对此类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及如何进行行之有效的考核、评价,成为了高职教育的一项重要课题.通过研究和实践,笔者认为:对高职学生的德育教育需要完整的评价体系,并需要在老师引导的前提下给他们充分发挥才能的空间,才能实现高职德育工作的目标.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高等职业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比较,提出了在培养目标上,高等职业教育应体现方法能力的培养,从而体现与中等职业教育的区别,体现高职教育的"高等"属性,并在高职教育的课程体系和教学中保证培养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4.
高职的定位问题决定着高职教育发展的方向和未来。高职是指"高等教育"还是"职业教育",关系着学校教学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关系着高职院校教学办学层次的设立,更影响着高职院校学生的将来。高职院校是办高等教育还是办职业教育,职业教育是指向于低层次还是高层次,它们之间如何衔接?二战后经济迅速崛起的德国和日本,其职业教育的发展模式,有很多值得探讨、研究和借鉴的地方。  相似文献   

15.
构建职业教育立交桥,既是完善职业教育体系的必要举措,也是实现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协调发展的必然之路,并不仅仅是要求在纵向上顺畅发展,即形成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技术本科教育的一轨,这是完善职业教育体系的必要举措;同样,与普通教育的横向互通,使中高职院校毕业生可以根据自己意愿升入不同类型的学校深造,这也顺应了终身学习的理念。职业教育立交桥构建中,中等职业教育是基础,高等职业教育是重要枢纽,普通教育是支撑,如何构建多元互通的立交桥,从而实现立交桥式教育,进而完成立交桥式人才培养,是文章涉及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16.
中高职衔接的课程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国庆  石伟平 《教育研究》2012,(5):69-73,78
中高职衔接是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中的热点问题,该问题的本质既不是如何推进局部办学实体之间的衔接,也不仅仅是如何使高职教育体现出相对于中职教育的高等性,而是如何通过中高职课程的衔接,实现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这一重要战略目标。实现中高职课程的衔接,应在思维模式上突破当前的"定位说"之争,采用课程论的思维模式,从对具体课程内容的分析出发实现中高职课程的明确定位及衔接。在方法上,则应采取从职业岗位到工作任务再到职业能力的逐层推进技术路径。  相似文献   

17.
五年制高职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等职业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衔接的教育创新模式。办好五年制高职的关键在于突出其学制优势、生活优势、人才培养模式优势、专业设置优势,在目标定位上,注重学生全面职业行为能力的培养,为社会发展提供有针对性的人才。  相似文献   

18.
通识教育的起源和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现在已是世界各大学普遍接受的国际化议题,应当引起中国教育界的充分重视。目前,高职教育已在中国大陆我国高等教育中占据半壁江山,通识教育如何在高职院校实施显得尤为重要。在我国目前的通识教育中,还存在诸如认识不到位、设置不合理等问题。基于此,通过研究课程设置方法的途径,就如何落实高职院校的通识教育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9.
对提高高职教育质量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职教育发展迅速,如何提高高职教育质量成了促进和巩固高职教育的核心问题,本文从树立正确的高职教育质量观入手,就高职学院如何提高教育质量谈几点认识。  相似文献   

20.
对听障学生实施实用美术职业教育研究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听力障碍学生实施美术职业教育”的实验研究,探讨如何对他们进行素质教育与生计教育相结合的职业教育模式,培养他们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求,成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多技能的实用人才,为准备就业和升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