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启蒙思想深深影响着《青春之歌》。由于受革命文化与政治权威的统摄,作者笔下的主人公林道静在政治启蒙的历程中丧失了女性主体意识。在启蒙主义下成长的林道静把全部生命和意识都交给了党,使她的革命历程充满了光辉,然而却在女性主体意识成长的历史上留下了无法弥补的缺憾。  相似文献   

2.
王安忆的长篇小说《启蒙时代》展现了“文革”期间一群中学生成长的心路历程。作家试图探求在这个近乎疯狂的年代里,滋润心灵之物的柔情所在以及生活的本真面目,从中突显理性启蒙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3.
王安忆的小说《启蒙时代》以酣畅绵密的笔触,叙述了文革期间上海一群中学生的生活状态和青春困惑,揭示了他们的青春与文革的内在契合,展现了这一特殊年代上海市民文化的余韵。这部小说仍延续着她在《长恨歌》中所推崇的"日常生活"叙事,并探索着对文革的民间化表达。  相似文献   

4.
张琴 《语文知识》2010,(3):24-27
王安忆的近作《启蒙时代》是当代长篇小说“文革叙事”的一个独特范本。它以“成长叙事”切入对“文革”历史的想像与重构,通过书写“文革”背景下一代少年成长中的身体启蒙、生活启蒙和思想启蒙,进而对“革命”的异化、非理性作出了诗意的反思,张扬了一种回归理性与真实生活的人生态度。  相似文献   

5.
林晶  王欢 《文教资料》2009,(5):30-31
王安忆是一位艺术感觉上佳的优秀小说家,其新作《启蒙时代》讲述的是文革时代的上海,在政治风暴的台风眼中,一群身处边缘、出身中产的失学城市少年的成长故事。本文从艺术视角出发,指出《启蒙时代》存在的叙事、语言的诟病。  相似文献   

6.
尽管人类历史上的文学书写历来都是由男性进行启蒙的,但是在"文革"时期的《海港》、《龙江颂》、《杜鹃山》三部"样板戏"中,女性却第一次获得了对男性启蒙的神圣权利。不过,这场以女性为主导的思想启蒙教育运动却隐含着政党权力话语规训的内容。经过权力话语的训诫,集体理念战胜了个人情感,由女性代表党对大众所进行的思想启蒙运动,终以女性自我情感被淹没而告终。  相似文献   

7.
王安忆小说《启蒙时代》揭示其别样“文革”叙事背后所蕴藉的书写策略及其文化意义。小说中所出现的五种话语形态,无疑是对“文革”时代个体成长可能性的一种艺术探索,它既涉及了成长小说的经典主题,同时也体现了具体时空的特殊经历。小说中话语形象的多元展现与成长主题的修辞塑型,为“文革”叙事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8.
青春是耐人咀嚼的,成长的烦恼、梦想与现实的冲突、浪漫的少女情怀、青春的阳光活力……许多电影人都热衷于拍摄青春题材的影片。在近十年的时间里,台湾涌现出了一批以青春,尤其是中学生的日常生活为题材的电影,像《蓝色大门》《夏天的尾巴》《渺渺》《十七岁的天空》《六号出口》等,为我们呈现了台湾年轻人成长中的故事。  相似文献   

9.
《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以下简称《致青春》)是2013年中国大陆青春与怀旧题材的电影,改编自辛夷坞的同名小说,讲述的是青春的岁月里那些关于成长、关于爱情、关于梦想的事。这部青春电影是赵薇的首部导演作品,首映日就以4650万元打破了《人在囧途之泰囧》的华语片首日票房,之后上映三日又创下票房1.4亿元新纪录,在票房上创造了一个奇迹。本文将从女性主义角度对影片中的女性意识进行解读,并以此彰显影片的女性主义气息。  相似文献   

10.
本文将《伤逝》与《寒夜》联系在一起进行考察,从女性意识的角度考察子君和曾树生之间的代际差异,展现启蒙主义在中国现代知识女性身上的烙印以及她们在成长的过程中所面临的无法解决的困境。进而论述鲁迅和巴金对启蒙神话的解构以及他们共同面临的启蒙困境。  相似文献   

11.
《青春之歌》是一部女性知识分子讲述知识分子成长故事的小说,小说将女性情爱与革命并置叙述,并且相互置换,呈现了情爱与革命之间的互文关系。值得注意的是,《青春之歌》并不是仅仅书写情爱与革命的矛盾,同时也书写二者之间的互动,揭示出二者之间的复杂关系。《青春之歌》提供了二十世纪中国知识分子与革命的一种镜像,《青春之歌》既是知识分子青春的歌,也是无产阶级革命的诗。  相似文献   

12.
小说《月亮门》在儿童视角下书写女性成长时,倾向以个体真实的生活经历为原型,并且通过第一人称叙事方式,片断似的回忆来摹写主人公的成长故事,旨在表现"文革"对女性成长造成的伤痛。在《月亮门》的成长叙事中,女性主体性别意识的自觉与真实的历史情境相融合,女性的成长与作家的现实体验构成一种相互映照的关系,使女性成长小说呈现出独特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3.
王安忆在长篇小说《启蒙时代》中,以“文革”为时代背景,刻画出了特定年代中一群青年男女的成长经历.在“文革”这个特定的时代,个体的命运早已被时代所决定,不得不面对事业、爱情和死亡等成长主题,同时还必须承担个体认同的重担,这时的个体认同成为一个主动选择和创造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各种小说都有自己的模式,女性成长小说也不例外。以《春天的二十二个夜晚》和《水与火的缠绵》为例,女性成长小说中的女性成长。作为成长对象的女性虽然各异但也有一定的共性。女性成长过程基本上都分为三个阶段:婚前的青春阶段,婚姻阶段,婚姻破裂及以后阶段。女性成长的方式主要为女主人公在与男性的关系、婚姻的关系和事业的关系中成长。成长的结果多是女主人公事业有成,心理独立,情感明晰。  相似文献   

15.
《启蒙时代》以红卫兵运动与上山下乡运动之间的上海为背景,讲述在政治风暴的漩涡中一群出身各异、身处边缘的城市少年身体与心灵的成长故事,他们在失去秩序的文革时期竭力追寻青春、理想、成长的意义。特殊时代所孕育出的革命激情和小资情调,促成了一群青年男女的求索与徘徊、苦闷与迷惘交错的青春。  相似文献   

16.
多丽丝·莱辛在《幸存者回忆录》中塑造了一位坚守忠诚、爱和责任的女性形象——艾米莉。这位女主人公出场时十分懦弱、警惕和胆小,后来经过地理空间上成长环境的转变,遭遇社会空间中的父权制和两性关系的压迫,最终实现了自己在心理空间上的蜕变和成长,从而在混乱的世界里实现了自我救赎。本文结合空间批评理论解析艾米莉面对突如其来的大灾难,如何通过追求自我完善实现成长,最终幸免于难,以期为当代女性的成长提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在新时期文学的诸多母题中,反思文革的书写无疑是其中最具有普遍意义的。近几年来,作家们审视历史的写作尺度和深度都在不断强化,余华的《兄弟》直面文革和改革两个时代的残酷交锋,苏童的《河岸》则展现了一代人在文革中的荒诞命运,其它还有王安忆的《启蒙时代》等等。陈河的《夜巡》是此类题材的佳作之  相似文献   

18.
米兰·昆德拉说,青春是可怕的。“文化大革命”中的红卫兵的青春,为这句话做了最好的注解。他们把青春的可怕发挥得淋漓尽致,青春在狂热的理想和残酷的虐杀中完成,历史使红卫兵过早地成熟。翻读父辈们的青春,我曾经为自己晚生了几十年而感到庆幸。然而进入大学后,我才发现我的想法是多么可笑。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读到了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一种巨大的落差感开始笼罩着我的生活。为昆德拉的另一句话——青春的罪恶感归结为期待着长大的烦躁不安做注解的,正是《麦田里  相似文献   

19.
杨沫的长篇小说《青春之歌》和铁凝的长篇小说《大浴女》分别是各自时代展示女性精神成长的优秀作品。用成长小说的视角来比较和考量这两部小说,会发现"成长"这一主题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化,可以看到中国文学现代性的某些变化和发展。  相似文献   

20.
1/《阳光灿烂的日子》(中国,1994年出品)故事发生在七十年代中期,主人公马小军在15岁的那年溜出校门,打开一幢灰楼顶层的一家房门,有生以来第一次看见的一张少女的彩照,他爱上了她。但一直到他和坏伙伴高洋、高晋以及一个大胆的女孩于北蓓混在一起之后,照片上的女孩,米兰,才奇迹般地出现了。马小军经常去米兰家,他们像姐弟一样随便地说说笑笑。后来,看到高晋和米兰打得火热,马小军开始中伤米兰,因为他内心深深地爱着米兰……本片把青春的残酷和成长的挫折表现得诗意盎然。2/《青青校树》(捷克,1991年出品)二战结束时捷克小镇上的一所学校,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