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我想当作家 想起来我就感到沮丧。普希金读高中的时候就写出了著名的《皇村回忆》,刘绍棠才13岁就大模大样地走出了《蒲柳人家》。我从小就做着当作家的梦。记得在初中,有一次,因为写了一篇《我的童年》,竟使我的那位语文老师颇为得意,将我的大作在全班朗读了一遍,并将我夸奖了一番。于是我飘飘然起来。当我昂然跨进了黄冈高中的门槛,更是像个气球,成天在幻想的天空悠荡。那位小周老师真有意思,红安人,普通话说得实在不怎么样,念起鲁迅的文章,特别是“呜呼,我说不出话来”虽然情真意切,催人泪下,可那舌头老转不过弯,…  相似文献   

2.
《语文教学通讯》编辑部要我谈谈教学的体会。我从1950年秋天走进中学语文课堂。到1980年秋天离开中学语文课堂,三十年,不算短。但是值得一看的体会却写不出,只能将记忆中容易捕捉的事写上几件。琐谈而已。就是这样开始的 1950年夏天,大学毕业时,学校动员我们支援东北建设,我便从青岛山东大学来到长春东北师大。九月十日,东北师大教育系系主任兼附中校长  相似文献   

3.
左联漫忆     
一“左联”成立于1930年3月间。由于我曾是太阳社的成员,而创造社、太阳社的成员当“左联”成立时是全部参加的,所以“左联”一成立我就算是盟员了。可是,当“左联”在上海宣告成立时,我还在日本东京读书,因而并未参加成立大会,只是其后在东京跟华蒂(叶以群)等几个同志搞了个“左联分盟”,一面跟国内经常取得联系,  相似文献   

4.
漫忆茅芽     
经常处在学校这个小圈子里,一切和谐而有致,对大自然的感受便不是那么真切了。草青了,小麦出穗了,花开了,花又落了……这一切,我都渐渐陌生起来,不再像那个无忧无虑的少年时代,经常匍匐在大自然的怀抱里,聆听风声鸟鸣,捕捉彩蝶飞花,自然界的每一瞬变化,都在脑...  相似文献   

5.
时锋 《老年教育》2014,(7):13-13
<正>1967年9月初,一名持英国护照的外国人携带两只可疑老鼠,被我海关检查人员发现。北京市公安局的张文奇同志受命处理此事。经检测,两只老鼠身上粘有不同程度的放射性物质,而且与我国某核工业基地的放射性数据相同。据侦查,携带老鼠的是在兰州某公司工作的外籍专家乔治·瓦特。此时,外交部已特批瓦特的夫人来华探亲,并批准他去香港休假。张文奇推断,瓦特如果是间谍,肯定不敢走"大路"  相似文献   

6.
张放 《老年教育》2011,(11):15-15
其实,“文革”时期根本没有“明星大腕”这种说法。如果按今天人们眼中“明星大腕”的标准去衡量那个时期,肯定不合时宜。在一切都被泛政治化的当时,那些在今天绝对是“明星大腕”的人们所工作和生活的地方,却不会像现在这样被人们称作“娱乐圈”。那时的称谓一听就十分严肃而正经,叫做“文艺界”或“文艺战线”。  相似文献   

7.
何蜀 《老年教育》2010,(12):18-19
年龄稍长一些的人大概还记得,“文革”结束后不久,放映了一部电影叫做《戴手铐的旅客》,里面有这样一个情节:一位戴红袖标的女红卫兵,在水果摊上挑来挑去地拣大苹果,售货员大嫂不耐烦地喊道:“要斗私批修!”红袖标女则回敬道:“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  相似文献   

8.
忆读书     
<正>一谈到读书,我的话就多了!我会认字后不到几年,就开始读书。倒不是4岁时读母亲教给我的国文教科书,而是7岁时开始自己读“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三国演义》。那时,我的舅父杨子敬先生每天晚饭后,必给我们几个表兄妹讲一段《三国演义》,我听得津津有味,什么“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真是好听极了。但是他讲了半个钟头,  相似文献   

9.
忆读书     
一谈到读书,我的话就多了!我自从去认字后不到几年,就开始读书。倒不是四岁时读母亲教给我的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国文教科书第一册的“天、地、日、月、山、水、土、木”以后的那几册,而是七岁时开始自己读的“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三国演义》。那时我的舅父杨子敬先生每天晚饭后必给我们几个表兄妹讲一段《三国演义》,我听得津津有味,什么“宴批国家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真是好听极了。但是他讲了半个钟头,就停下去干他的公事了。我只好带着对于故事下文的无限悬念,在母亲的催促下,含泪上床。此后…  相似文献   

10.
漫淡读书     
我从四、五岁私塾里读书识字算起,同书本扣‘交道已有八十来年的历史。古人说,读书破万卷,如果计算字数的话,肯定不只“万卷”了。说实在,小时候看书无所谓选择。《三国演义》、《水浒传》之类的小说自不必说,甚至《聊斋志异》这样雄念的书竞被翻阅了一、二十遍。我还记得十三岁那年春天,小学毕业,利用到暑假考中学还有半年的时间,就把一部《左  相似文献   

11.
1966年至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给我们党、国家和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山西作为“文革”的重灾区,经济建设在这10年中曾遭受了最为严重的损失。今天,我们回顾和分析“文革”时期山西经济建设复杂的历史,总结教训,对于防止这种灾难的重演,推进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是十分有益的。  “文革”时期山西国民经济发展的状况与特点“文革”10年山西国民经济的发展很不正常,时起时落,曾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1966年5月至1969年12月),国民经济发展呈良好的势头,因受到社会动乱的破坏而急剧恶化。1966年上半年,山西经济建…  相似文献   

12.
“文革”时期诞生了大量的传统诗词,这些诗词或述心言志,或上关国政、下察民情,或揭露“文革”丑恶的社会现实,或抒写对妻子的思恋、对儿女的关爱……但不论以何种面目出现,都能做到有感而发,缘情而作,从而大大拓展了传统诗词在当代的表现领域。  相似文献   

13.
本文概括总结了“文革”时期连环画的关学特点,其具有强烈的时代印记,研究其艺术的同时会感受到当时的强大的艺术感染力,能为今后的艺术创作起到很好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4.
最早的时候,四格漫画往往是出现在报纸或杂志的一角,利用简单的故事情节来反映一些现象或进行讽刺。如果四格漫画一直保持这样的形式,想要将其进行有系统的动画化。是很不容易的——因为故事缺乏一定连续性,无法制作出正常长度的动画片。由四格漫画改编而成的动画片并不鲜见这一局面。则要归功于一位日本漫画家石井寿一。  相似文献   

15.
我从鲁西南农村的一所简陋的小学,升入百里之外的古城名校──济宁二中,算得上是我人生之旅的第一个值得纪念的转折。在这所中学里,我认识的第一位语文老师,便是年近花甲的李伯谦先生。作为一位宽厚、善良和高尚的长者,他对于我的和蔼的教诲、殷切的期望与鼓舞,是我终生难以忘怀的。伯谦先生是济宁人,但在我们乡下孩子的眼里,他却没有一点城里人的派头。倘若他脱下那身破旧的中山装,也许看不出他与普通的乡下老百姓有什么区别──这是我初见他时留下的印象。然而,他毕竟是位很有学养的师长、他的特殊气质和人格魅力,你只有从与他…  相似文献   

16.
西域行漫忆     
在祖国的西部边疆,使我特别深刻地认识了实力和形象二词的真正含义和它的客观价值。工人阶级是国家的领导阶级,她的形象如何让边疆的群众能理解,能在乌鲁木齐时刻感觉到,除了从理论宣传上着手,让新闻媒介诉诸舆论外,怎样用真实高大的形象立于社会,这确是新疆工人阶级思索得早  相似文献   

17.
读书微忆     
<正>我所能忆起的童年之事不多,能清楚地记住细节的更少,但我却时常能感受到童年对我的影响力之大。许多我现在的毛病和纠结、困惑之事,大抵都能在童年找到根源。读书也是如此。我读书之时的烦躁与安宁、所好与不屑,都有着童年的影子。说来惭愧,我到八岁时仍不会背一句唐诗宋词,除了连环画,似乎就没有看过什么书了。就是连环  相似文献   

18.
"文革"时期,各类"极端词语"的使用几乎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尤其是"最"和"大"的使用.  相似文献   

19.
殷维介 《老年教育》2014,(11):16-17
<正>"作风问题"这个词儿,这些年不怎么用了。而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直到八十年代初,它却是个常用的词儿。单从字面上看,这词儿并无一点肮脏之意,但谁都知道,它指的是"不正当的男女关系",特指男女暧昧关系和奸情。那时,诬人清白的最有效手段,莫过于散布其"作风问题"的传闻。如果被组织或对手抓住了这方面的把  相似文献   

20.
“文化大革命”这一特殊的历史事件,对中国社会各方面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从家庭的角度来研究“文革,”有助于我们认识“文革”和理解那个特定的时代。文中重点探讨了目前研究“文革”时期家庭问题的重要成果;研究“文革”时期家庭问题的主要内容以及研究“文革”时期家庭问题的基本思路,进而为我们真实、准确地研究“文革”时期的家庭问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