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1 毫秒
1.
法国学者阿诺尔德·范热内普曾提出著名的"过渡礼仪"理论,即将仪式理解为"分隔——边缘——聚合"三个递进的阶段。虽然过渡礼仪理论有着很宽的适用范围,但基于不同的文化内涵,对过渡礼仪中各个阶段的分析却不能一概而论,方法论也需要针对不同的背景做出相应的调整。以佛教受戒仪式为例,运用过渡礼仪理论对其进行分析时提出"阈限"的重要性,在不同阈限下,过渡礼仪理论三个阶段的划分会得出不同的结果。而通过过渡礼仪分析而得出仪式中的核心因素,也恰恰反映了仪式背后所隐藏的社会文化性。  相似文献   

2.
成人礼仪式所富含的隐性德育功能使其日益成为我国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本文从中日成人礼仪式的交融与发展、特征比较中进行解读与分析,探索如何构建现代成人礼仪式,更好地发挥其隐性德育功能。本文提出现代成人礼仪式的建构需要遵循社会性与个体性结合的仪式理念,要多层次仪式目标与特色仪式内容的结合,以实现新成人主体下现代"成人礼"仪式的多元化呈现模式。  相似文献   

3.
维吾尔族人生礼仪习俗的过程按人年龄的增长过程进行,在人生的每一个特殊时期都有一个带有标记性的仪式伴随着生命的成长。人生礼仪受到本民族人民相当程度的重视,这是维吾尔族尊重人生中每一段生命历程的体现,也是对人生不同阶段生命成长的特殊关爱。对于多元文化并存的新疆而言,维吾尔族文化对其他民族文化的影响更为广泛而深刻,解读其蕴含的生命内涵对于思想以及日常行为的生命成长都将产生深刻影响,对于共同生活在新疆的各民族群众来说意义非凡。  相似文献   

4.
《嘉应学院学报》2020,(2):16-23
哭唱新娘歌的习俗曾广泛分布于广东省和平县境内,是当地客家女性人生中重要的过渡仪式之一。然而,随着婚姻习俗的改革和时代变迁,关于新娘歌的记忆正在逐渐消逝。因此,为了解新娘歌的仪式文化,笔者实地深入广东省和平县的自然村,通过深度访谈和参与观察的方式,对哭嫁歌的歌词、仪式细节和歌者口述史进行田野调查,并试图用人类学的角度重点讨论和分析新娘歌仪式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中国是一个拥有960万平方公里的多民族统一圉家,不同地区的人民有其独特的民闻风俗与生活习惯。就人生礼仪这一风俗来说,不同地区人民对于人生礼仪的仪式有共性,但又有其唯一性。文章调查总结了量东南地区的成人礼——“开锁”仪式。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D村D氏家族的葬俗仪式的研究,认为葬礼中不同类型的参与者,无论是死者、孝子,还是客人都经历了"过渡礼仪模式"的分隔、边缘、聚合三阶段,在运用"过渡礼仪模式"进行葬俗仪式的结构分析时,不能把整个葬俗仪式看做铁板一块,应注意其仪式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7.
通过文献资料法、观察法、分析法对"武林大会"中的武术礼仪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武林大会中采用的"抱拳礼"仅是诸多武术礼仪之一,它不能完全代表形式多样、内涵博大的传统武术礼仪;它没有将深深烙印着中华古代儒家、佛家、道家核心思想的武术礼仪展示给广大电视观众.武术礼仪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武林大会应全面而有计划地介绍不同拳种中的武术礼仪,为弘扬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净化社会风气做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8.
周代礼仪用乐与《诗经》的传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诗经》在周代的传播与接受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它与《诗经》的最后编订和经典化密切相关。《诗经》最重要的传播方式之一就是作为礼仪的乐歌和舞蹈进行传播。礼仪正乐的节次主要有两种:一为升歌、笙入、间歌、合乐;一为升歌、下管、舞。每一环节皆以《诗经》中的篇章为演奏对象。这些乐歌具有鲜明的道德、政治色彩。仪式是周代贵族社会生活的主要内容,于是《诗经》中的许多诗篇也通过仪式传播开来。  相似文献   

9.
人生礼仪是人类安排的使自己的生命有内容、有价值的活动之一。一般而言,出生、成长、成熟、衰老、死亡的过程被认为是人生中最为关键、重要的时刻。于是在这几个时间段就形成了所谓的几大人生礼仪。本文通过对诞生礼、成年礼、婚姻礼这三大人生礼仪古今变化进行了描述,并结合民间百姓的迷信心理,揭示出人生礼仪的社会功用与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0.
本文主要探讨了中国传统人生礼仪:诞生礼仪、成年礼仪、婚姻礼仪和丧葬礼仪在男女两性身上的差异,以及由此而导致的男女两性不同的自我意识。  相似文献   

11.
吴歌是吴语地区民歌、民谣的总称,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吴歌中经常出现“鱼”和“莲”的意象,它们在不同时代、不同作品中反复出现,可以被看作是原型意象,其原型文化内涵由最初的生殖繁衍及婚恋演化成了物产的丰饶、生活的富裕等,后世展现的鱼、莲的丰饶、吉祥、喜庆等原型象征寓意正是远古生殖信仰的衍化及其意义的延伸。  相似文献   

12.
吴歌是吴语地区民歌、民谣的总称,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吴歌中经常出现数字,它们在不同时代、不同作品中反复出现,可以被看作是原型意象。它们不只是简单的数值符号或数学概念,而是蕴涵了丰富的文化信息,从文化学视野对吴歌中的数字意象进行解读,有助于理解民族文化的悠久传统及其所具有的丰富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3.
歌谣是一种方言的文学,陕西近代歌谣中保存了不少近代陕西话的语音资料,是研究陕西方言很好的素材。本文以《陕西近代歌谣辑注》为底本,兼及民国时期《歌谣周刊》的部分陕西歌谣,分为"合音与分音"、"声、韵母的音变"两部分展开讨论,揭示近代陕西歌谣所反映的方言语音现象。  相似文献   

14.
郭茂倩编辑《乐府诗集》,从音乐性质、社会功能诸方面考虑了“乐府诗”的特征,而“声诗”概念的运用,反映出他所认同的乐府诗主要体现了三方面的特点:从入乐方式看,“先有诗然后被于声而播金石”;就“诗”之内容看,皆“诗人六义之余”;由应用功能看,大多服务于祭祀、宴享、行军等仪式。他不将当时最为流行的“由乐定词”、“依声填词”的“乐府”录入《乐府诗集》的事实,则从另一侧面说明了他的基本编纂宗旨,也表现了南北宋之交文人士大夫力求维护和恢复诗乐传统,“务尊其体”的诗家立场。  相似文献   

15.
《诗经》与礼教是相辅相成的关系.相互为用,诗为表,礼为里。《诗经》中风和颂的礼的内涵是不相等的,颂更合礼,或者是和礼,或者说礼的人为规定和颂更近,所以有鲁颂而无鲁风。  相似文献   

16.
周初制礼作乐,出于礼治文化的需要,对前代礼乐多所损益。用于宗社祭祀的六代乐舞,所益《大武》,是周人尊礼文化的标志,兼容了周王朝封建制度的内涵;对其余五大舞的整理,也完成了从原始巫乐到封建礼乐的改造。  相似文献   

17.
歌谣与谚语是先秦社会两种重要的言语形态。《战国策》中歌谣、谚语运用的状况反映了战国时代歌谣与谚语的传播与接受。相对于春秋时期歌谣以集体演唱为主,战国时期的歌谣以个体吟唱、抒发个体情感、展现个体内心世界为主。因此,《战国策》中的歌谣具有重要的艺术功能,它是展现人物冲突、展示人物个性的重要手段,有的歌谣以丰厚的意蕴扩展了作品的艺术表现力。相对于春秋时人的谚语,《战国策》中的谚语俚俗化色彩增强,说理效能得到了强化。  相似文献   

18.
民俗学在中国的产生发展几乎是与新文学同时的,众多新文学家对民俗学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周作人对民间歌谣研究的倡导以及搜集整理,就是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文章从周作人对歌谣研究的理论阐述、其征集歌谣的实践、社会影响及意义等方面,对周作人的歌谣研究进行了评述。  相似文献   

19.
方言歌谣是一地劳动人民的生活之歌,歌谣内容与该地老百姓的生活、民俗风情息息相关。潮汕方言歌谣的十二月歌叙说了潮汕岁时节令风俗和农时习俗,物产歌反映了潮汕独特的饮食文化。潮汕方言歌谣从主题内容到语言形式都折射了潮人文化心态的二重性。  相似文献   

20.
《论语》各篇虽看似散乱,实则各具集中篇旨。《为政》篇的主旨在于为政,集中论述了孔子的政治思想。第一、二章点明为政之主旨,即是通过无邪之心施政,而达于无为的为政境界。第三章,指出孔子政治观之依归在于礼。第四章,回顾自己学于礼、立于礼、行于礼、教于礼,最后达于无礼之处而有礼的儒家无为境界之经历。其余诸章,分论孔子政治观之孝治根本以及为政中的君臣之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