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九岁妙对父联解缙曾为明代翰林,从小才华出众,被人称为“神童”。九岁时有一次和父亲一起到江边洗澡。父亲见他把衣服挂在一棵老树上,出口吟出一句:“千年古树为衣架”。解缙不假思索,信口对出:“万里长江作浴盆”。解缙非凡的语气令父亲又惊又喜。二、机敏巧对师联解缙幼年机敏异常,一次他摘了一朵花玩耍,不提防老师进来,他急忙把花藏在袖内,老师随口吟道:“小子暗藏春色”,解缙对道:“大人明察秋毫”,这才平息了老师的怒气。三、施展才华得佳偶解缙年轻时,一位尚书指着棋盘出了一联:“天当棋盘星当子,谁人敢下?”他对道:“地作琵琶路…  相似文献   

2.
高四冊《改造我们的学习》中有这样一副对联:“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这副对联是谁写的呢?这副对联是明代著名学者解缙的创作。解缙是有三亿七千万字的巨著《永乐大典》的总编。他很小的时候就能吟诗作对,被誉为神童。上面那副对联是他同一位自视甚高的秀才要找他联对一比高下的戏作。这位  相似文献   

3.
妙联趣话     
添字联明代解缙,才思敏捷,幼时有“神童”之称。相传他家门前有座竹山,属乡绅所有。有一年春节,解缙在自家大门上贴出一副春联:门对千棵竹;家藏万卷书。乡绅看了很不服气,心想,我家的美景岂可让他去写,便叫人把所有的竹梢都砍掉。解缙见此情景,就在上下联下各加一字,变成:门对千棵竹短;家藏万卷书长。乡绅看了更为生气,又叫人把竹子连根挖掉。解缙则不动声色,在联下再续一字:门对千棵竹短无;家藏万卷书长有。那个乡绅气得没有办法,却又不能不佩服解缙的才学。减字联相传古时候有一户人家,目不识丁,请人写婚联,因招待不周,写联人心中不满,竟…  相似文献   

4.
一片竹林     
某年除夕,解缙见门前一片郁郁葱葱的竹林,即景作 联:“门对千根竹,家藏万卷书。”写完,把对联贴于门上。 对门的赵员外有意想为难他,把满园竹子全砍光了。解缙 于是在上下联各加一字,成为:“门对千根竹短,家藏万卷 书长。”赵员外索性命人把竹根全挖掉了。谁知,第二天出 门一看,那副门联成为:“门对千根竹短无,家藏万卷书长 有。”  相似文献   

5.
逆转是古汉语中常用的一种修辞方法,其特点是通过增字、减字、断句、对句等方式,使其原意向反面转化。运用了逆转修辞格的对联,我们称之为逆转联。逆转联有褒有贬,诙谐有趣。明代大学者解缙是写逆转联的高手。一次,他的一个朋友有意跟他开玩笑,在门口贴了一副对联:“闲人免进,盗者休来。”解缙看完,便在上下联后各加了三个字,改为:“闲人免进贤人进,盗者休来道者来。”改后的对联巧用谐音字“贤”、“道”,使原对联意义得以升华,让人耳目一新。明末大臣洪承畴,官至高位,常以忠节自命,曾在厅堂门框上亲撰一联,曰:“君恩似海,臣节如山。”后来…  相似文献   

6.
一明代大学者,《永乐大典》总编辑解缙曾给人题过一首逆换祝寿诗。有个老太太,年届古稀,子孙们为她祝寿。并请大学者解缙为老寿星题首诗。解缙先写了第一句:“这个婆娘不是人”,寿星家人很不高兴,纷纷指责解缙出口伤人,有损寿星名誉。解缙不理他们的指责,继续写第二句:“九天仙女下凡尘”。呵,原来他说老寿星是下凡的仙女。大家怒气顿消,个个笑逐颜开。接着又写第三句:“生的儿子都是贼”.寿星的儿子们个个怒不可遏,磨拳擦掌,准备揪解缙了。解缙迅速写下第四句:“偷来蟠桃献至亲。”众人一看,齐声叫好。  相似文献   

7.
明朝的解缙是位很有学问的人,平时治学严谨。他少年时代就很有才学,善于吟诗作对,当时人们称他为“神童”。9岁时曾经跟随父亲在江边洗澡,他父亲将衣服挂在树上,触景生情,不由脱口吟出一句诗:“千年老树为衣架”,解缙不假思索,就以  相似文献   

8.
2006年是农历狗年。关于狗的楹联,不乏佳作。小犬无知嫌路窄大鹏展翅恨天低说的是“小解缙智斗大员外”的故事。解缙,江西吉水县人,明代著名翰林学士,出身贫寒,自幼聪明好学,志向高远。一天,对面有钱的员外请解缙去问话, 却故意关上门,要他从侧门进去。解缙见状,停步不前。员外高声叫嚷:“小犬无知嫌路窄”,解缙明知这是对他的污辱,便针锋相对,也高声回应:“人鹏展翅恨天低!”员外相形见绌,只好亲自打开正门,客气地将解缙请了进去。  相似文献   

9.
想象的威力     
如果没有想象力,会怎样?请听《快园道古》中的一个小故事。一次,明成祖有个贵妃死了,祭祀时曾把大学士解缙请了来,让他朗读祭文——而那所谓的“祭文”不过是一张白纸,上面除了四个‘一’字并没有文字,实乃典型的“无米之炊”,但解缙不慌不忙稍加思索,立即变“无”为“有”并朗声读道:“巫山一片云,峨岭一堆雪,上苑一枝花,长发一轮月。云散,雪消,花残,月缺。呜呼哀哉!尚飨!”明成祖听了,果然拍手叫绝。细想此事,奉命“朗读”祭文的解缙的确碰到了一个老大老大的难题,其难至少有三:“祭文”上明明没话,却要“读”出话来,此其一;贵妃者,堪称母…  相似文献   

10.
解缙续联戏富豪 明朝才子解缙自幼聪明,能诗善对。民间流传着他的许多故事。 解缙的家门前正对着一家富豪的竹林,一年除夕写春联,解缙就借竹林之景写了一副: 门对千根竹; 家藏万卷书。 那富豪一见此联,甚为生气,便叫家人把竹子砍掉一截。解缙深解其意,便在上下联下各加一字,成为:  相似文献   

11.
我国明代才子解缙,聪慧过人,年少时便考中了解元,即乡试第一名。这使他远近闻名,他自己也为此沾沾自喜。据说有一天,他外出游玩,由于天气炎热,途中流汗,使他口渴难耐。行走中,他见山林路旁有一茅舍,便急步赶到,入舍求茶。茅舍主人是一位老者,虽须发皆白,却神采奕奕。老者借沏茶之机询问解缙尊姓大名。解缙年轻气盛,不无自豪地对老者说:“吾乃解元解缙也。”老人端过一碗茶,故作惊讶地说:“哦,你就是远近皆知、才华惊人的神童解缙呀!久仰!久仰!”解缙不禁面露得意之色,刚想端碗饮茶,老者却忙双手接住碗说:“且慢,要饮这碗清茶,请先应我一个对…  相似文献   

12.
出色的想像力能创造奇迹,请听《快园道古》中的一个小故事。一次,明成祖有个贵妃死了,祭祀时把大学士解缙请了来,让他朗读祭文。而那所谓的“祭文”不过是一张白纸,上面除了四个‘一’字并没有内容,实乃典型的“无米之炊”,但解缙不慌不忙,稍加思索,立即变“无”为“有”,并朗声读道:“巫山一片云,峨岭一堆雪,上苑一枝花,长安一轮月。云散,雪消,花残,月缺。呜呼哀哉!尚飨!”明成祖听了不禁拍手叫绝。不是吗?从一无所有处“读”出话来,且容不得细想必须开口就读,这的确太难了!但聪明的解缙一联想,将贵妃比做“云”“雪”“花”“月”,又连用…  相似文献   

13.
品读     
<正>一个人能知道何所爱何所恶,便是尝到了知识的滋味。——怎样才叫受过教育?受过教育是否等同于拥有广博的知识?林语堂先生在其文集《人生不过如此》中说:教育或文化的目的不外是在发展知识上的鉴赏力和行为上的良好表现。有教养的人或受过理想教育的人,不一定是个博学的人,而是个知道何所爱何所恶的人。且一个人必须能够寻根究底,必须具有独立的判断力,必须不受任何社会学的、政治学的、文学的、艺术的或学究的胡说所威吓,才能够有鉴赏力或见识。  相似文献   

14.
明朝大学士解缙.出身低贱、家境贫寒,但他天资聪敏,又勤学好思。因此很小就以能诗善文而远近闻名。当时有个颇有些歪才的鲁大人不以为然.认为鸡窝里不会飞出凤凰.低贱的人家生不出奇才的孩子。他叫人传来解缙,要当场比个高低。解缙年幼.只好由父亲背着前来,见过鲁大人后.解缙父亲说:“大人在上.犬子年幼,不知地厚天高,如果言语有失,还望大人海含宽恕。”  相似文献   

15.
讲过多遍的课文,怎样才能“备”出新意来?日前听一位老教师的介绍,颇有收获。“只有把老课文当作新课文备,才能常备不懈,常备常新。”他举了两个例子。一个是《晏子使楚》。这篇课文有两段对话,分别有“王曰:‘何为者也?’”和“王曰:‘缚者曷为者也?’”这两句话。这两句话句式相同,为什么一用“何”一用“曷”呢?以前讲课时,他只是笼统地解释“曷通何”,似乎也足以对付过去。最近备课时,他对此自问了几个  相似文献   

16.
[原文] (齐)景公使圉人养所爱马,暴病死,公怒,令人操刀,解养马者。是时晏子侍前,左右执刀而进,晏子止,而问于公曰:“尧舜支解人从何躯始?”公惧然曰:“从寡人始。”遂不支解。公曰:“以属狱。”晏子曰:“此不知其罪而死,臣为君数之,使知其罪,然后属之狱。”公曰:  相似文献   

17.
听说可能又有杀手跟踪到这里,陈大妈简直吓坏了。她想找个安全的地方把何虾藏起来。于叶说:“没用,不管藏到哪儿,他们也会找出来的。”何虾却说:“现在我有许多事情要做,为什么藏起来?”何虾喊来四个手下人,对他们说:“你们的名字太罗嗦,我干脆叫你们A、B、C、D,怎么样?”那四个蠢家伙问:“我们四个都叫ABCD这一个名字吗?”何虾笑起来,挨个点着他们的脑门说:“你叫A,你叫B,你叫C,你叫D。自己都记住了吗?”然后,何虾又说:“A、B,你们两个把咱们的俘虏(lǔ)送到空间仓库去。”于叶有点担心,问何虾:“仓库里有东西吃吗?把他送到仓库去行…  相似文献   

18.
明代大学士解缙文思敏捷,出口成章,才情横溢。他多次奉命吟作“转弯诗”,被人传为佳话。一明成祖(朱棣)的皇后生了孩子,解缙奉成祖之命作《有喜》诗。“君王昨夜降金龙。”解缙  相似文献   

19.
大黄也在津津有味地吃着。借着厨房里微弱的灯光,于叶仔细地看着何虾,看上去他顶多有十来岁,长得虎头虎脑,很可爱。于叶一下子就把他当成了自己的亲弟弟,很同情他的遭遇,决定千方百计地保护他。何虾已经吃了一个馒头和一些肉,这时,他正东张西望,似乎在找什么。陈大妈赶紧问:“孩子,你还要什么?告诉大妈。”何虾眼里露出失望的神情说:“你这里没有我需要的。”“你需要什么,是这个吗?”陈大妈从柜子里拿出一瓶果汁问。何虾无精打采地接过瓶子说:“实在没有绿叶菜,只好用它凑合了……”听了何虾的话,陈大妈从筐底下掏出一捆青菜说:“你看这个…  相似文献   

20.
《红楼梦》又名《石头记》,有何缘起?我们可从“石头”入手,开启四问:这是一块怎样的石头?这块“通灵宝玉”是贾宝玉的前身吗?这块石头何“奇”之有?这块石头对全书的“情节”有何作用?以此四问,引导学生寻“石”探秘,开启《红楼梦》整本书沉浸式阅读之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